《科学家打造出一套不需要电力的辐射冷却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0
  • 据外媒报道,一项研究描述了一个旨在帮助贫困社区、减少制冷和供暖成本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被动冷却系统。被动降温就像树荫一样,一直存在。 最近,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遮挡阳光的纳米材料来为被动冷却技术涡轮增压,这种技术被称为辐射冷却或天空冷却。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种环保技术并不普遍,因为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最大化材料的冷却能力。

    近日,由布法罗大学工程师领导的新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研究论文于上月8日发布在了《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

    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独特设计的辐射冷却系统:

    在阳光直射的室外环境下,将测试系统内的温度降低12摄氏度以上;

    为了模拟夜晚,将实验室里测试箱的温度降低了14摄氏度以上;

    与此同时捕捉到足够的太阳能,从而可以将水加热到60摄氏度左右。

    研究人员们指出,虽然测试的系统只有70平方里面,但最终可以扩大到覆盖整个屋顶从而减少社会在制冷和供暖方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另外它还可以帮助电力供应有限的社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供暖和制冷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在日益变暖的世界中制冷,”该研究首席作者、UB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电气工程教授Qiaoqiang Gan说道。

    该系统主要由两面镜子组成,它们由10个极薄的银和二氧化硅层组成,它们V形摆放。

    镜子负责吸收入射的阳光,然后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另外,镜子还反射来自“发射器”(两个镜子之间的一个垂直盒子)的中红外波,然后发射器将它们携带的热量反射到天空中。

    “由于中央热发射体两面的热发射被反射到天空中,所以该发射体的局部冷却功率密度增加了一倍从而导致创纪录的高温降低,”Gan说道,“大多数辐射冷却系统分散太阳能,这限制了系统的冷却能力。即使有完美的光谱选择,在环境温度为25摄氏度的情况下,冷却功率的上限约为每平方米160瓦。相比之下,这些系统上每平方米约1000瓦的太阳能都被浪费了。”

    据悉,Gan联合创立了一家新公司Sunny Clean Water LLC,该公司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将这项技术商业化。

    接下来,该研究小组将继续研究改进这项技术的方法,其中包括研究如何收集足够的太阳能来烧开水使之适合饮用。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
相关报告
  • 《科学家造出新涂料:能反射98%太阳辐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14
    • 《Joule》杂志上刊登的最新一个研究成果显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团队通过对传统白色涂料中,加入粉末状的聚四氟乙烯等,可以更大程度的反射太阳的辐射。 通过对配方的这些改变,一种超白涂料的降温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以至于在测试过程中显示出它能反射高达98%的传入辐射。这种材料可以通过减少空调和其他系统的使用,在降低建筑物的制冷成本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团队表示,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部署它应该不需要太多工作。
  • 《我科学家另辟蹊径造出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4-17
    • 科技日报记者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甘棕松团队采用二束激光在自研的光刻胶上突破了光束衍射极限的限制,采用远场光学的办法,光刻出最小9纳米线宽的线段,实现了从超分辨成像到超衍射极限光刻制造的重大创新。 光刻机是集成电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主流深紫外(DUV)和极紫外(EUV)光刻机主要由荷兰ASML公司垄断生产,属于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卡脖子”技术。2009年甘棕松团队遵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的超分辨荧光成像的基本原理,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技术情况下,开拓了一条光制造新的路径。 双光束超衍射极限光刻技术完全不同于目前主流集成电路光刻机不断降低光刻波长,从193纳米波长的深紫外(DUV)过渡到13.5纳米波长的极紫外(EUV)的技术路线。甘棕松团队利用光刻胶材料对不同波长光束能够产生不同的光化学反应,经过精心的设计,让自主研发的光刻胶能够在第一个波长的激光光束下产生固化,在第二个波长的激光光束下破坏固化;将第二束光调制成中心光强为零的空心光与第一束光形成一个重合的光斑,同时作用于光刻胶,于是只有第二束光中心空心部分的光刻胶最终被固化,从而远场突破衍射极限。 该技术原理自2013年被甘棕松等验证以来,一直面临从原理验证样机到可商用化的工程样机的开发困难。团队经过2年的工程技术开发,分别克服了材料,软件和零部件国产化等三个方面的难题。开发了综合性能超过国外的包括有机树脂、半导体材料、金属等多类光刻胶,采用更具有普适性的双光束超分辨光刻原理解决了该技术所配套光刻胶种类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微纳三维器件结构设计和制造软件一体化,可无人值守智能制造。 同时通过合作实现了样机系统关键零部件包括飞秒激光器、聚焦物镜等的国产化,在整机设备上验证了国产零部件具有甚至超越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双光束超衍射极限光刻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微纳器件的三维光制造,未来随着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在解决制造速度等关键问题后,该技术将有望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甘棕松说,最关键的是,我们打破了三维微纳光制造的国外技术垄断,在这个领域,从材料、软件到光机电零部件,我们都将不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