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圆偏振发光的柔性3D显示研究获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31
  • 柔性3D显示在下一代可穿戴、智能电子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庄涛涛研究员课题组和俞书宏院士研究团队在可打印的手性圆偏振发光材料及其柔性3D图像显示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Processable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material enables flexible stereoscopic 3D imaging”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 Adv.2023,9, eadi9944)上。

    手性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几何构象,能够显著影响物质性能。手性科学对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精准构筑新型手性功能结构(Nat. Nanotechnol.2020, 15, 192–197)并实现其在多领域的实际应用成为研究重点。例如,手性发光材料具有圆偏振发光特性(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在3D显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信息安全以及生物检测与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3D显示通过线性偏振复用方法实现:分别向左眼与右眼呈现具有偏振状态的图像,为观看者呈现3D效果。然而,由于线偏振光的相互垂直偏振取向,导致相关3D显示技术的观察视角受限、对比度差。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圆偏振光在减少感知失真和提高对比度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开发和优化3D显示技术提供可能性。通过将CPL材料印刷在柔性基底表面,可以大规模制造高性能的全彩3D显示面板。然而,目前的CPL材料难以兼具可加工性能和高CPL光学活性,导致基于CPL的柔性3D显示器件尚未实现。

    研究人员基于设计的限域螺旋共组装策略,将具有强CPL特性的手性材料前驱体封装到聚合物壳层中,制备了一系列发光颜色可调的CPL光子涂料(CPL-active photonic paints, CPL-PPs,图1)。该类核壳手性结构的最大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用于评估CPL性能,其理论最大绝对值为2)高达1.6。相关材料的可加工性和高光学性能为后续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研究人员利用点胶打印方式,实现了CPL-PPs在多种基底上的图案定制;并通过喷墨打印展示了米级尺度规模的CPL涂布。作者进一步优化打印技术,在柔性基底上精准构筑全彩像素点阵列,构筑了柔性3D显示面板。在制得的面板上,每个像素单元分别由左旋和右旋的红绿蓝三原色像素点组成,能够实现稳定的CPL发射。通过向左眼和右眼呈现具有正交圆偏振状态的不同图像,促使观察者在脑海中形成3D立体显示(图2)。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将柔性3D显示面板整合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中的概念化设计,以期为虚拟现实、医学成像和科学可视化等领域提供新思路。

    图1. 手性核壳微球的结构及其圆偏振发光示意图;RGB圆偏振发光光子涂料;圆偏振发光光谱

    图2. 柔性3D显示面板显示原理;柔性3D显示面板像素基元;交替打印左、右旋材料实现的像素点阵列图案;柔性可穿戴3D显示器件;可穿戴式3D显示设备显示立体导航信息的概念设计图

相关报告
  • 《段鹏飞课题组在实现高效圆偏振发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1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段鹏飞课题组在构筑高效圆偏振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4978;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7013-7019)。   圆偏振发光(CPL)是指手性发光物质受激发射出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的现象。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质的材料由于在3D显示、光学存储、光学防伪以及不对称合成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中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和发光量子效率(ΦPL)是表征材料圆偏振发光性质的两个重要参数。一般而言,glum是由电偶极跃迁距和磁偶极跃迁距决定的。在有机CPL材料中,一般电偶极跃迁距远大于磁偶极跃迁距。因此,具有较大电偶极的有机小分子往往发光效率高但是发光不对称因子很小。基于此,如何增大有机体系圆偏振发光的不对称因子,更进一步如何构筑兼具高发光不对称因子和高发光量子效率的有机材料依然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性问题。   在传统提升有机小分子圆偏振发光不对称性的方法中,分子自组装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对于一些聚集发光猝灭性质的分子来说,该方法会同时限制材料的发光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选择了结晶性质优异、结构规整的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为模板,通过配体交换的方式将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质的小分子重组在ZIF-8的表面骨架上。研究结果显示,配体交换后手性ZIF的圆偏振发光glum相比初始的小分子溶液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发光量子效率也得到了提升(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4978; 图1)。进一步的材料表征揭示了手性分子在ZIF-8表面的高度有序组装性质,这是发光不对称因子提高的根源。而与锌离子配位后的手性分子构象得到锁定,抑制了其非辐射跃迁速率,从而同时提高了发光效率。该研究成果还被Angew. Chem. Int. Ed. 的高级副主编推荐到学术网站平台 (ChemistryViews.org)进行了报道。   在最近的研究中,段鹏飞研究员课题组和刘鸣华研究员团队合作制备了具有发光性质的手性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 CT)复合物材料,该报道首次实现了分子间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圆偏振发光。并且利用电荷转移复合物具有顺磁性的性质,得到了较大的圆偏振发光不对称因子(Angew. Chem.Int. Ed. 2019, 58, 7013; 图2)。在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中,由于电子受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级较深,很多形成的复合物并不发光。在这个工作中,他们合成了含有芘的手性发光分子作为电子供体并且选择了具有合适能级的四氰基苯(TCNB)作为电子受体。手性电子给体与TCNB不仅可以形成手性CT复合物,而且还具有CT态圆偏振发光性能,得到的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高达 ±0.017。同时他们利用多种方法得到了手性CT复合物,包括共结晶、共研磨、旋涂等。更有趣的是电子给受体溶液混合之后在超声的作用下可以形成CT复合物的超分子凝胶。在缺少像氢键等较强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通过CT作用形成超分子凝胶还是比较少见的,并且超分子凝胶也表现出非常强的圆偏振发光。   这些工作为提升有机体系发光不对称因子,以及构筑兼具高发光不对称因子和发光量子效率的有机材料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研究员在《物理化学学报》上对这些工作以“highlight”形式作了总结点评(Acta Phys. -Chim. Sin. 2019, DOI: 10.3866/PKU.WHXB201904088)。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探索 | 能打印的圆偏振发光材料可实现灵活的立体显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2-06
    • 灵活的三维 (3D) 显示器推动了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创新,因为它们允许创建多功能且适应性强的显示器,这些显示器可以轻松操作和定制以适应各种观看场景。 在移动、可变形和自由曲面上打印圆偏振发光(CPL,由发光材料的固有手性产生)材料,用于制造大规模和高性能的整体成像 3D 显示器。CPL 利用其不寻常的旋光特性提供了帮助,以实现可观的对比度和宽视角。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庄涛涛教授和俞淑红教授领导的科学家在可加工圆偏振发光材料领域取得了进展,实现了柔性3D成像。 该研究题为“可加工的圆偏振发光材料可实现柔性立体3D成像”,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为新型CPL活性材料在性能和可加工性方面以及相关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报道了一类基于手性液晶的CPL活性光子涂料(CPL-PPs),实现了可打印CPL活性材料的大规模生产。这些涂料表现出强烈的 CPL 排放,为实践提供了所需的性能。 此外,它还能够使用CPL-PP直接在聚丙烯、棉织物和聚酯织物等一系列基材上书写定制图形,并展示了具有强烈圆偏振特性的米长发光涂层。 通过将 CPL-PP 作为像素阵列打印在柔性基板上,研究人员创建了柔性 3D 显示面板,该面板具有两组基于正交 CPL 发射的全彩像素阵列。这种方法通过向左眼和右眼呈现具有正交圆偏振状态的不同图像来创建身临其境的 3D 图像。 研究人员进一步设想将这些灵活的3D显示面板集成到可穿戴设备中,例如智能手表。预计这一进步将对各种应用产生深远影响,包括虚拟现实、医学成像、科学可视化等。 该领域的专家认识到,这一进展有可能重塑多个行业,并改变人类感知和与视觉信息互动的方式。可打印CPL活性材料的出现将大大拓宽CPL光学可实现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信息安全、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生物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