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成功培育3个基因编辑小型猪新品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7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联合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培育的中农巴马小型猪3个实验用小型猪专门化品系,近日被认定为中国实验动物新资源,收录于国家实验动物模型资源信息平台,该品系是首次通过鉴定的基因编辑猪疾病模型新品系。

    据悉,研究人员于2016年通过自主建立的多基因精准编辑技术,成功获得6头ApoE和LDLR双基因缺失猪,借助基因型检测等技术,历时6年多选育获得遗传稳定的3个小型猪疾病模型新品系,该品系病理特征明显,每个品系的种群均达到60头以上。

    此外,研发团队还针对3个专门化品系制定了饲养管理方法、实验操作技术方法和遗传质量控制方法。

    开发实验动物新资源是我国重要战略需求,小型猪疾病模型专门化品系的成功培育为基因编辑大动物模型专门化品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  马昕怡)

  • 原文来源:https://www.caas.cn/xwzx/tpxw/326246.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在可诱导外源基因表达工具猪培育及其应用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Double knock-in pig models with elements of binary Tet-On and phiC31 integrase systems for controllable and switchable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成功建立了仅需一轮体细胞克隆,即可获得可稳定遗传的药物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的工具猪模型。   高表达外源基因的基因修饰猪在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在猪体内引入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可以对外源基因表达进行精准的时空调控,有利于基因功能的深入剖析和拓展基因修饰猪的应用范围。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困难,稳定、高效的可诱导表达外源基因工具猪模型一直未能建立。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效构建各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包括单基因敲入、单或多基因敲除/点突变的基因修饰猪模型成为可能,这为在猪上构建稳定可靠的可诱导基因表达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研究过程中,该团队首先采用双位点定点敲入的策略,借助两种不同的抗性基因表达盒进行细胞筛选之后,结合体细胞克隆获得了四环素(Dox)诱导报告基因表达的工具猪模型。   为了提高后续获得Dox诱导其它基因表达猪模型的效率,在报告基因两侧引入了能被PhiC31重组酶识别的attP位点。在细胞以及克隆胚胎水平均能实现PhiC31介导的基因表达盒式置换,获得Dox诱导其它任意基因的基因修饰猪细胞,由此绕过复杂而又低效的传统基因敲入步骤。据此,该团队建立了过表达EGFP、hKRASG12D及OSKM的猪细胞系。   原癌基因KRASG12D突变是肿瘤病人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条件性表达KRASG12D的动物模型在肿瘤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前述Dox诱导基因表达猪模型,该团队进一步建立了Dox诱导hKRASG12D(DIK)表达的猪品系。对从DIK猪分离获得的耳朵成纤维细胞及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Dox诱导,发现诱导后成纤维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提示了其转化成肿瘤细胞的潜力。接着对7月龄的DIK猪进行长期的体内Dox诱导实验,在诱导后第8个月左右,DIK猪鼻子、口腔、阴囊部位出现肿瘤样增生,肿瘤样品表达鳞状细胞癌标志物CK5/6、CK18。进一步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不同部位肿瘤样品间具有更相似的基因表达谱;GO分析富集到了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粘附、细胞周期、细胞群体增殖和细胞通讯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表明代谢及肿瘤等信号通路发生改变;Ra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许多活化Ras的下游效应蛋白,例如AFDN、PIK3CB、RASSF5、TIAM1、RIN1、RALBP1、RAPGEF5、PIK3R2和RALGDS均显著上调。综上,Dox诱导hKRASG12D表达可以驱动DIK猪体内肿瘤发生,DIK猪品系是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此外,可诱导表达外源基因工具猪,也是一种宝贵的基因资源,为后续建立各种用途的猪模型提供了极大便利。双位点敲入猪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将Dox诱导报告基因表达猪与野生型猪交配扩繁,可获得四种不同基因型(Rosa26rtTA/WTHipp11TRE3G-tdTomato/WT, Rosa26WT/WTHipp11TRE3G-tdTomato/WT, Rosa26rtTA/WTHipp11WT/WT和Rosa26WT/WTHipp11WT/WT)后代。例如,对于Rosa26rtTA/WTHipp11TRE3G-tdTomato/WT基因型猪,可以将细胞水平的重组酶介导的基因盒式置换与体细胞核移植相结合,培育Dox诱导目的基因表达猪模型;鉴于体细胞核移植低效且昂贵,而基因盒式置换在胚胎中非常高效,因此,也可以采用将phiC31 mRNA和供体DNA直接注射到源自Dox诱导报告基因表达猪群的受精卵的方法培育Dox诱导目的基因表达猪;对于Rosa26WT/WTHipp11TRE3G-tdTomato/WT基因型猪,可以通过由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控制的rtTA元件的单位点敲入,培育可用于谱系追踪的组织特异性诱导报告基因表达猪模型;类似地,对于Rosa26rtTA/WTHipp11WT/WT基因型,可以通过单位点敲入TRE3G驱动目的基因表达盒,培育Dox诱导表达猪品系。   本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金琴博士为第一作者,赖良学研究员和王可品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 《新冠相关研究稳步开展 基因编辑技术进展迅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11
    •  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美国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早在2019年12月甚至11月就在美国传播,也发现了新冠病毒破坏肺部原因:包膜蛋白“劫持”连接蛋白促进病毒传播。另外,科学家使用石墨烯在实验室检测到了新冠病毒。中美科学家发现,目前用于治疗麻风病的药物氨苯吩嗪可有效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科学家还设计开发出一种通用疫苗,不仅能保护小鼠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还能保护小鼠免受其他冠状病毒感染。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则研制出一种3D打印疫苗贴片,无需注射就能完成疫苗接种。   在生物学基础领域,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学家提出,地球首批生命形式或由RNA-DNA混合产生。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可将RNA序列转换回DNA,这一发现可能会挑战生物学长期以来的观点,并对生物学众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在基因编辑工具方面,美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可按时间顺序对切割点或编辑点进行编辑,有望促进癌症研究等领域的发展;设计了一种名为CRISPRoff的新基因编辑技术,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使某些基因“沉默”,为研究表观遗传机制、重大疾病治疗及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等提供了有力工具;首次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实现了对一种名为PCSK9基因剪接位点的高效精准编辑,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最重要的是,NTLA和再生元公司宣布,CRISPR基因编辑疗法NTLA-2001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是该疗法对人类疗效的首次证明,有望开启医学新时代。CRISPR技术先驱张锋教授等人开发了一种全新的RNA递送平台,有望为基因疗法带来新变革。   在新药和新疗法方面,FDA批准了首个儿童早衰症治疗药物。全新光遗传学疗法成功帮助一位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盲人恢复了部分视力。另外,FDA批准渤健公司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单克隆抗体疗法aducanumab(Aduhelm)上市,这是自2003年以来FDA批准的首个阿尔茨海默病疗法。   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科学家对全部人类基因组30.55亿个碱基对进行了测序,新结果比之前增加了2亿个碱基对以及2000多个基因。谷歌人工智能科学家发布了迄今最全面、最详细的人类大脑“地图”,包含1.3亿个突触、数万个神经元,为研究人类大脑提供了重要资源。   另外,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出了迄今最接近人类肺部的肺类器官;成功将猪的肾脏移植到人体中;发现了第二例未经治疗而自愈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美科研团队制造出首个由人类细胞和猴子细胞共同组成的胚胎,这些嵌合体有助科学家进一步在其他物种(如猪)体内培育出人体组织,但这项研究也引发了一些伦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