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等光电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4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筹)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等在光电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 Interface modulation of BiVO 4 based photoanode with Bi(III)Bi(V)O 4 for enhanced solar water splitting (《利用 Bi(III)Bi(V)O 4 界面调控的 BiVO 4 光阳极进行光电催化水分解研究》) 为题,发表于催化领域重要期刊 Journal of Catalysis (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0, 391, 513-521; IF:7.888 )。深圳先进院马明副研究员与以色列理工邢政博士为共同一作,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世和教授与香港科技大学 Haibin Su 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光电催化分解水系统作为优良的太阳能转化体系备受关注,然而其转化效率一直受到光阳极上氧化反应过程迟滞的限制。 BiVO 4 因优良的禁带宽度以及较为合适的价带导带位置成为近来的光阳极材料研究热点,然而其受到严重的内部及表面电荷复合、氧化反应势垒等影响,导致太阳能的转化效率依然较为低下。因此找到针对界面电荷传输提升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 在此,研究团队阐明了一种在 BiVO 4 光阳极表面通过氧化过程沉积 Bi 2 O 4 颗粒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光电催化分解水实验中。由于 Bi 2 O 4 有着与 BiVO 4 相似的晶体结构,它可以良好的促进两种材料界面间的电荷传输。同时,团队通过增加 Mo 掺杂、碳量子点负载以及 Ni-FeOOH 助催化剂负载,使得 BiVO 4 光阳极获得了 6.7mA/cm2 ( 1.23 V vs. RHE )的光电流响应,以及 2.35% 的偏压转化效率( ABPE , 0.70 V vs. RHE )。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电催化水分解制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5
    • 8月3日从南开大学获悉,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罗景山教授团队联合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科研团队,在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该联合团队利用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构筑了碱性条件高活性析氢催化剂,能够在每平方厘米5安培的大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满足了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氢能作为一种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绿氢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被广泛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目前,碱性电解水(ALK)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两种电解水制氢技术占比较高。其中,ALK制氢技术生产成本低、工业化成熟,但产生的氢气纯度不高且能量效率低。PEM制氢技术能量效率高,产生的氢气纯度较高,但成本较高。而阴离子交换膜(AEM)制氢技术被认为是集两者优势于一体的第三代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快速启停等优势,但在大电流密度下电解槽系统稳定性不足限制了其产业化应用。 罗景山介绍,开发大电流密度下寿命长、性能稳定的催化剂是AEM制氢技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使用氮化钛负载的钌纳米颗粒催化剂组装了AEM电解槽,能在每平方厘米1安培、2安培和5安培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性能几乎没有衰减。”论文第一作者、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赵佳说。 “在每平方厘米5安培的工业级电流密度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AEM电解槽中高效稳定运行,克服了催化剂容易不稳定的问题,满足了AEM制氢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需求。”罗景山说,“未来,团队将继续投入到绿氢制备技术的自主研发之中,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为构建零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绿氢能源供给体系贡献力量。”
  • 《深圳先进院成功制备钴掺杂磷烯电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7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喻学锋研究员团队在开发黑磷电催化活性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以块状黑磷晶体为前驱体,快速制备得到单原子钴掺杂的磷烯,将磷烯电催化析氢活性提升数百倍,并展现出更好的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 Synthesis of Metal-Doped Phosphorene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Wiley旗下重要刊物Small Methods上(Small Methods,2019,1900083)。研究助理刘丹妮及副研究员王佳宏为共同第一作者,喻学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随着全球工业化提升及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绿色能源替代化工燃料,而氢气是理想的替代能源。具有高比表面积及高迁移率的磷烯(原子厚度的黑磷)在电催化水裂解产生氢气及氧气方面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磷烯具有较高的吸附氢能,限制了其在电催化析氢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为解决这一难题,喻学锋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化学方法,在块体黑磷剥离成磷烯的同时,实现单原子钴的掺杂。该简单快速的方法得益于电解液(N,N-二甲基甲酰胺,DMF),插层剂(四丁基铵阳离子,TBA+),过渡金属离子(Co2+)之间的协同效应。通电以后,TBA+在电场加持下,向阴极迁移,被黑磷表面负电荷吸引,进入块体黑磷内部,并撑开黑磷层间。同时,TBA+被分解为三丁胺(Bu3N),与DMF,Co2+形成带正电的Co-Bu3N-DMF复合物,进入撑开的黑磷层间。钴被黑磷表面的负电荷吸引,在黑磷表面还原成钴原子,成为掺杂剂。而Co-Bu3N-DMF复合物之间的库仑力跟空间位阻效应使钴原子不会聚集,从而得到单原子掺杂的磷烯。所制备的几种过渡金属掺杂的磷烯均比纯磷烯有更高的本征电催化活性。尤其是钴掺杂的磷烯,具有优异的吸附氢/脱附氢能,吉布斯自由能是0.01 eV,非常接近理想的最优吉布斯自由能(0 eV),电催化活性最好,在0.294 V 时就能达到 10 mA cm-2.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深圳基础研究布局项目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