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研究局:拜登豪掷80亿培育氢能产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2
  • 清洁氢能(Clean hydrogen)是拜登政府最大的押注之一,旨在帮助美国实现气候目标,振兴国内制造业,为不断萎缩的化石燃料相关劳动力市场寻找新的增长赛道。

    最近,拜登政府宣布,美国能源部将斥资70亿美元在全美各地建立7个区域性清洁氢能中心(H2Hubs),用于生产氢燃料,构建全新的氢能产业。

    另用10亿美元支持需求侧改革。

    氢气可以像汽油一样燃烧,也能用来产生电流,它燃烧时不产生含碳化合物,产生空气污染物极少,且氢燃料电池的主要副产品是水。

    为使氢元素为制造业、建筑甚至汽车提供动力,美国能源部实施了一系列清洁氢能计划。

    但是,要建立能完全从头开始生产绿色氢能的基础设施,难度极大,而这也是美国清洁氢能中心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氢能计划发展如何?这些产业实践又能够为我国氢能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哪些经验?

    01

    美国能源部的氢能计划

    美国能源部的清洁氢能项目由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下属的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办公室领导,致力于开发使用氢能代替其他燃料和技术的应用。

    氢能计划包括400多个研究开发、系统集成、演示和初步部署活动,由大学、国家实验室和工业界执行。

    该氢能计划基本目的是展示其技术的可行性。示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先行者的角色,降低了作为政府的后续投资者的风险。

    美国能源部表示,区域性清洁氢能中心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氢能的实际应用效果和技术需求,并验证氢能环境经济效益。

    氢气可以从多种主要资源中生产获得。氢气生产可以紧随特定资源完成,并作为能量载体进行长距离运输和存储,再按需转化并储存在使用点附近。然后,燃料电池汽车等将氢气转化为有用的能量,提供能源服务。根据不同的制氢方法,可能还需额外步骤对气体排放进行净化和捕集,以去除污染物。上述描述是基于氢作为能量载体的模型。

    02

    区域性清洁氢能中心成立条件

    美国国会要求区域性清洁氢中心必须能够“展示清洁氢能的生产、加工、交付、储存和最终使用”。美国能源部进一步细化了区域性清洁氢能中心成立条件:

    原料多样性:至少一个中心应示范运用化石燃料生产清洁氢能,一个中心运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清洁氢能,一个中心运用核能生产清洁氢能。

    最终用途多样性:至少一个中心应示范电力部门的氢能终端用途,一个示范工业部门的用途,一个示范居民和商业供暖部门的用途,一个示范交通运输部门的用途。

    地理多样性:每个区域性氢能中心应位于美国不同的地区,并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能源。

    天然气产区中心:应优先考虑那些可能为该地区居民创造技能培训和长期就业机会最多的区域性氢能中心。

    就业:应优先考虑那些可能为该地区居民创造技能培训和长期就业机会最多的区域性氢能中心。

    03

    氢能的工业应用

    氢气在许多工业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石油精炼和氨肥生产。氢气在水泥、陶瓷和玻璃制造等其他工业中的应用也在开发。

    除工业用途外,面向消费者的氢能技术主要有加氢站和燃料电池电动车。

    加州已有65个公共轻型加氢站,计划新建更多站点。

    2022年底,美国注册的燃料电池车约为15万辆。

    美国能源部指出氢能其他用途还包括生产叉车和大容量备用电源。

    但是,氢能技术部署也面临高昂成本、基础设施不足和公众认知有限等障碍。

    04

    未来氢能中心的范围与规模

    现有的研究预测了未来氢能中心的大小、范围和规模。

    一项研究指出氢能中心与工业共同选址的优势,因为这可结合能源需求和化学副产品,并可能推动氢能中心的形成。

    另一项研究调查了现有和新兴的国际氢能中心,发现这些中心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些中心如图5所示,按生产规模递增和地理方向从本地到区域再到国际排列。

    美国能源部“氢弹计划”支持10年内实现每公斤1美元的氢能商业化。

    该计划指出,根据资源、人口、政策、污染等影响因素,美国将出现了新兴的氢能产业“集群”。

    05

    经验——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目前,氢能的消费主要在相对集中的终端用户身上。

    几乎所有的氢能都是由石油工业或化学工业在现场生产或通过大型商业生产商的专用管道输送后消耗的。

    氢能中心带来的额外氢气供应需要与新的需求相匹配,才能做到在经济上可行。

    美国能源部于2023年7月5日宣布斥资10亿美元支持了氢能需求侧计划,旨在确保氢能生产商和最终用户的市场匹配性。

    06

    监管——建设与监督并行

    美国能源部在2020年氢能计划中,将氢能源管道的通行权和许可确定为氢输送基础设施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目前与天然气相比,氢气基础设施规模较小。

    在基建法案中,美国众议院运输和基础设施委员会指出,为了最大化电力投资和广泛使用,私营部门必须积极参与车辆充电和氢燃料基础设施建设。

    小结

    拜登政府推出的区域性清洁氢能计划显然是一场豪赌。

    氢工业的发展路径将决定它是否能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期下降。

    美国纳税人正在支付数十亿美元的激励资金。如果计划不成功,这些资金可能最终只会推动化石燃料行业的发展。

    拜登政府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消除全球25%的碳排放。

    当前一些经济部门,特别是重型运输和重工业,无法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实现净零排放,而氢能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

    美国的清洁氢计划或将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参考。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2165.shtml
相关报告
  • 《氢能产业频获政策赋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5
    • 近日,各省级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在内,已有12个省级能源“十四五”规划不约而同将氢能列入其中,释放出积极信号——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氢能产业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业内分析人士近日指出,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策力推下,氢能将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拓宽应用场景,深耕技术研发,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十四五”末全产业链 有望初具规模 今年3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6月初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各省级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实际上是‘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承接和细化。”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魏蔚表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指出,因具有可规模化储存、能量密度大、转换效率高、适用性广且使用过程中零排放的特征,氢能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下,各地相继出台涉氢规划,势必将加速推动中长期氢能项目的落地,充分发挥氢能的储能作用,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峰谷矛盾。 在中国氢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建清看来,目前整个氢能产业链投资热度较高,基本覆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品类。“到‘十四五’末,从上游制氢到中游储氢,再到下游用氢,所有相关的示范项目都将初步建成。”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5年,绿氢产能将占据一定比例。现阶段,输氢管道、液氢工厂都在加快布局,到‘十四五’末,电解水制氢、天然气管道掺氢,以及液氢、合成氨等大规模氢储运基础设施均有望初具规模,为氢能产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魏蔚补充说。 发展绿氢将成 多产业降碳减排刚需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氢能“用武之地”日趋多元。魏蔚介绍,从碳排放占比的角度看,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不到10%,而能源、化工领域的碳排放占比高达80%。因此,“十四五”期间在发展氢能交通的同时,应更多探索氢能与工业、化工、煤炭等领域的耦合发展。“氢能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支持政策,还需要可再生能源、电力、化工、碳税等相关领域的政策支持。” “氢能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涉及许多产业链,需要整合不同行业与市场要素。”孙传旺进一步指出,尤其是,地方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氢能产业。“绿氢”特色产业高地的打造可快速推进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发展,加快氢能在电力、工业、交通等领域落地,整体降低“绿氢”成本。 “绿氢将成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在魏蔚看来,通过光伏、风电制氢,一方面可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耦合发展,另一方面可将绿氢运用到交通、化工、钢铁以及其他高端制造业,进一步推动这些产业降碳减排。 “十四五”是市场洗牌期 更是技术培育期 在魏蔚看来,氢能产业链较长,技术路径较多,“十四五”期间持续做好全产业链建设,氢能装备是重要一环。“目前绿氢发展的瓶颈在于制氢装备的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因此制氢装备的国产化应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攻坚方向。” “绿氢装备制造现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十四五’期间研发与制造能否获得突破至关重要。”邓建清进一步说。 此外,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十四五”期间还应重点探索氢储运技术,以及氢能生产销售配送体系。“国家大力支持在沙漠、戈壁、荒漠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开展氢(氨)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将有助于解决清洁能源的输送消纳难题。”邓建清认为,突破氢储运技术可以从管道、液氢和合成技术三方面入手,“目前来看,由于合成甲醇及合成氨的发展、运输和应用体系已非常成熟,因此最有可能在短期内成为氢规模化储运的有效方式。” “‘十四五’既是氢能产业的市场洗牌期,也是氢能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培育期。”东德实业总经理葛增超认为,未来,企业短期内应“苦练内功”,重视以技术进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理性布局。
  • 《成都加快氢能产业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8
    •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深入推进氢能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3年将投资170亿元以上,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做大做强。 运行时速160公里、最高续航达1000公里以上……今年3月,“成都造”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运行试验,其顶部的动力源“金属箱”,正是由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创新能”)制造的氢燃料电池。不仅于此,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广阔。今年6月底,首批1000辆氢燃料自行车将投放至成都的锦江区、新都区,市民可体验“用100克氢气畅行约100公里”的“黑科技”。 这是成都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缩影。今年以来,成都发布多项氢能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目前,氢能已成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两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推进建圈强链,聚集100余户上下游企业 “这款氢燃料自行车的动力来自氢燃料电池系统,通过燃料电池系统发电驱动车辆运行。”四川轻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坤介绍,该自行车车座下有一台350瓦小功率液冷型氢燃料电池系统,无污染且续航更持久,将为出行提供新选择。 距离轻绿科技大约20公里,是以大功率氢燃料电池见长的荣创新能。走进荣创新能的标准车间,初代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形似储物柜,另一旁的二代、三代产品经迭代尺寸已缩至行李箱大小。应用于氢能源市域列车的,正是其三代产品。 “不仅尺寸变小了,三代产品功率还升至220千瓦,最大氢能转化效率更提高到65%。”荣创新能副总经理谈剑钊表示,模块化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应用广泛,大型高速列车、大型船舶、重卡等都可使用,国内许多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均出自荣创新能。 作为荣创新能的配套企业,燃料电池空压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势加透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坐落于新都区。该公司已突破高性能气动设计、高功率密度高速电机及高频电控等六大技术瓶颈,实现空压机每分钟3万转甚至10万转的转速,占据了国内空压机市场超七成的份额。 从小功率到大功率,从电池系统到细分技术,新都区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10家企业聚集。“我们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聚集100余户氢能关联上下游企业,涵盖制氢装置、储氢压力容器、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多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以郫都区、龙泉驿区、彭州市、新都区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引领,培育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 发力前沿产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在氢能赛道,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推进。 在郫都区,东方氢能产业园将打造为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东方氢能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近日接近尾声;同时,西部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也即将落成。 “东方氢能产业园将引入四川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打造氢能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中心、科普中心、应用示范中心等。”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亮介绍,园区还将引入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燃料电池核心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群,“‘产学研’方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安交大等开展合作。” 另一个氢能产业园——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正在龙泉驿区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是成都最大的氢能产业综合体,也是城市绿色能源、创新制造的产业创新策源地和聚集地。”成都智慧车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滔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涵盖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中试生产等全产业链的载体空间,努力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科研”“转化”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两座产业园的规划修建中,这背后是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心。 “我们已培育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长寿命燃料电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拥有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涉及氢能高校院所10余户,吸引多位知名氢能领域院士专家。”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产业价值,2023年成都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0%。 竞速“氢”赛道,未来3年总投资170亿元以上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成都市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加大力度给政策、给场景,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关键装备方面优势突出。储氢装备、加氢设备、天然气制氢装置等,成都在全国处于前列——厚普股份加氢设备市场占有率达20%;中材科技成功开发70兆帕车用压缩氢气气瓶,储氢瓶市场占有率达22%。 示范试点方面有序推进。成都已经聚集了一汽丰田、成都客车、重汽王牌等7户氢能源车生产企业,具备氢能公交、中重型卡车、物流车等多种车型生产能力,已累计生产689辆氢能源车,建成加氢站5座,投运1860吨/年碱性电解水制氢工厂等。 随着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发展氢能产业,成都又将如何进一步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未来3年,成都将推进氢能相关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170亿元以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实施包括绿氢示范带动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产业集链成群工程、场景应用拓展工程、基础设施攻坚工程、产业生态培育工程等在内的“六大工程”。其中,成都将加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创建第三批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拓展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应用,加快建成都江堰8兆瓦绿电制氢储氢发电一体化项目,探索建设氢能源轨道交通示范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