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首个大规模泛癌转移性肿瘤菌群图谱》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0
  • 2024年4月9日,荷兰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A pan-cancer analysis of the microbiome in metastatic cancer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绘制了一份详细的转移性肿瘤中的细菌目录,在分析了26种癌症的4000多个肿瘤样本后,揭示了这些肿瘤内细菌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如何与癌细胞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例如,有些细菌与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有关。这项研究为更好地理解细菌如何帮助或阻碍癌症治疗铺平了道路。

    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许多治疗方法也是针对转移性癌症。因此,研究团队对转移性肿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其中细菌的存在及其与肿瘤的相关性。在来自26种癌症的4160个转移性肿瘤活检组织中,研究团队对宏基因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患者临床数据进行了分析,实际上,这些数据异常庞大——400TB,而且,细菌DNA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因此,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来筛选其中来自细菌的DNA信息,从而绘制了转移性肿瘤中出现的细菌分布图。研究团队惊讶地发现,不仅仅是结直肠癌的转移瘤中含有大量细菌。通常我们认为大多数人类共生细菌生活在肠道中,因此更容易随着结直肠癌的转移而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该研究发现,这些肿瘤中的细菌具有器官特异性趋向,缺氧肿瘤中富集了厌氧菌。细菌的多样性与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之间有关。

    该研究还发现了肿瘤内细菌与癌症治疗效果之间的关联,例如,肺癌转移瘤中携带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治疗的反应比没有这种细菌的同龄人差。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同样会影响肿瘤内细菌,例如,ICB治疗后,那些对治疗有积极反应的癌症患者的肿瘤中的放线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等细菌被耗尽。此外,研究团队还注意到,细菌种类越多样化,邻近的肿瘤细胞就越活跃。

    总的来说,该研究构建转移性肿瘤微生物组泛癌资源,为探索新形式的癌症治疗打开了大门,例如针对可能有助于肿瘤的细菌。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肿瘤复杂环境的运作方式,在这个环境中,各种细胞(包括细菌)共同生活并相互影响。

相关报告
  • 《Nature | 肿瘤脉管系统单细胞图谱》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7月10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印明柱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Tumour vasculature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文章,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肿瘤脉管系统单细胞分辨率图谱,深入了解了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这项研究首先产生了一个全肿瘤血管景观,包括来自372名供体的约200000个细胞,代表31种癌症类型。该图谱揭示了直接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肿瘤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EC)和壁细胞(MC)的异质性。作者确定了不同的内皮细胞亚群,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样内皮细胞,以及两种类型的内皮细胞: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该研究的关键发现之一是确定静脉内皮细胞(venous EC, VenEC)是肿瘤血管生成的起点。通过使用计算机和体内模型,研究人员证明肿瘤血管生成源于小静脉。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即肿瘤血管生成始于现有血管的萌芽,相反,它可能始于VenEC的转化。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淋巴内皮细胞(LEC)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作者确定了LEC的两个不同分化谱系:一个负责淋巴管生成,另一个参与抗原呈递。这种区别表明,LEC可能在肿瘤进展中发挥双重作用,不仅通过促进肿瘤通过淋巴管传播,还通过向免疫系统呈递肿瘤抗原。此外,该研究强调了内质网(ER)应激对促血管生成基质周细胞(matrix-producing PC, matPC)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与促血管生成的BASP1+matPC有关,其特征是紧密连接水平降低,促进尖端细胞出芽。这一发现强调了在肿瘤血管生成的背景下理解细胞应激反应的重要性。 血管系统和肿瘤微环境(TME)之间的交叉互作是该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领域。作者分析了血管细胞和TME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通讯,揭示了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该网络塑造了有利于血管生成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这包括APLN+TipSI细胞的鉴定,其不仅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有关,而且有望预测对抗VEGF治疗的反应。总之,此研究提供了单细胞分辨率下肿瘤血管系统的详细图谱,提供了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丰富信息。这一发现对开发抗血管生成疗法以及了解肿瘤如何与其微环境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提出的全面的血管图谱无疑将促进肿瘤血管生物学的进一步探索,并为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宝贵的计算资源。
  • 《Cell | 首次建立串联重复扩增的大规模遗传图谱》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0
    • 2024年4月5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研究助理教授崔亚和讲席教授李蔚实验室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A genome-wide spectrum of tandem repeat expansions in 338,963 humans的文章,该研究全面分析了33.9万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建立了第一个Biobank级别的人类多种族串联重复序列扩张遗传变异谱TR-gnomAD,促进TR expansions在人类遗传疾病中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崔亚/李蔚团队对338963个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串联重复序列扩张进行了分析,绘制了86万TR在大规模人群中的遗传扩张变异谱(图1)。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包含欧洲、非洲、西班牙裔、东亚和南亚等主要人群,其中39.5%(13万)为非欧洲人群数据。同时,该研究还包含13个子人群的全基因组数据,如中国、印度、爱沙尼亚、巴基斯坦、爱尔兰、古巴和中东及北非等人群。与该TR扩张变异谱进行比较,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遗传咨询师可以容易的获得病人基因组中,与人群相比,异常或稀有的TR扩张(Outlier)。这些异常或稀有的TR扩张,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遗传致病因素。 在该研究中,崔亚/李蔚团队首次定义了TR差异分数(TR disparity score, TRDS)来量化不同人群TR重复数目频率分布的差异。有意思的是,作者还发现不同种族TR重复数目频率分布,可用于解释TR遗传疾病在不同种族中患病率的差异。比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DM1)在欧洲血统的人群中的患病率高于非洲人群。,以及弗里德赖希隐性遗传运动失调症(Friedreich's ataxia, FRDA)在欧洲血统的人群中的患病率高于东亚人群。另外,使用该TR扩张变异谱作为对照,结合疾病队列进行TR-GWAS分析,可以发现致病的TR异常扩张。 人群遗传变异谱对人类遗传疾病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多年来,人群SNVs谱和SVs谱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家对人类遗传疾病的了解和研究。该研究提供了第一个Biobank级别的人类串联重复序列扩张谱遗传变异谱TR-gnomAD,可以预见,TR-gnomAD将极大的促进了TR在人类遗传疾病的研究,为患有遗传疾病的家庭获得遗传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