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WHOI利用遥控水下机器人维护美国海底观测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8
  • 美国华盛顿大学“托马斯·汤普森号”调查船利用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对美国海底观测网(OOI)进行维护,期间使用ROV回收和重新部署超过200台水下仪器,并更新和维护几台小型海底变电站,以保障800~2900米水深的系泊设备电力供应正常和通讯顺畅。OOI长期监测美国西海岸海底火山动态和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情况。

  • 原文来源:http://www.globaltechmap.com/document/view?id=37430
相关报告
  • 《"海星6000" 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首破6000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31
    • 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日前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突破6000米,创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并在多个海域获取了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研究员介绍,“海星6000”是在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单位共同研制,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成功的6000米级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装备。 据介绍,本次科考应用航次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组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同济大学等单位的深海微生物及深海地质等领域的科学家参与。 在6000米级科考潜次中,“海星6000”连续工作3小时,完成了6000米近海底航行观察、生物调查、海底特征表层沉积聚成物获取、泥样和水样采集、模拟黑匣子搜索打捞、标识物放置等,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创造我国ROV最大潜深的纪录。 在返航途中的2000米级潜次中,“海星6000”一天内连续3次完成不同海域的岩石和水样采集等科考作业,获取岩石样品总量近400公斤,最大单体岩石重量61公斤。连续大强度的科考作业,进一步验证了该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海洋先导专项项目首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李硕研究员表示,本航次是在2017年海试成功的基础上,针对科学目标设计的科考应用航次,先后完成了9个不同深度的综合科考潜次。此次“海星6000”科考应用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平台和应用技术又迈上了新台阶,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开展6000米级深海科考作业的能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
  • 《美国利用海底机器人监测和追踪漏油事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08
    • 2018年9月下旬,美国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MBARI)的工程师展示了其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LRAUVs)的新用途,即监测和跟踪漏油事件。MBARI工程师与美国海岸警卫队及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合作者共同为LRAUV配备了可以检测水中油的特殊仪器—荧光计。该团队最近在蒙特利湾进行测试,使用无毒且可生物降解的染料模拟了漏油事件。 如今,随着船舶交通和石油勘探在北冰洋的快速发展,海岸警卫队对测试能找到并跟踪冰下溢油的机器人的需求日益迫切。实验中使用的LRAUV还携带了一些仪器,这些仪器将允许航行器通过从冰下面发出声波而在海冰下航行。 测试中,LRAUV被放置在水中并被送往羽状流区域。在LRAUV上的仪器检测到羽状流后,机器人继续沿着它的路径,测量羽流内的染料浓度并记录最高强度的区域。当机器人越过羽流的外缘时,它会自动转向并重新向羽流方向前进。 通过反复这样做,机器人能够跟踪羽流漂浮在水中几个小时。该测试表明机器人可以满足海岸警卫队的最初目标。 MBARI负责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Brett Hobson说:“现场测试期间一切运作良好。羽状流追踪仍需要一点调整,但我们正在努力。”Hobson与其他几位工程师Brian Kieft、Yanwu Zhang等合作完成了这个项目。 MBARI音频视频专家Todd Walsh利用无人机,拍摄了空气中的染料羽状流。 现场测试之后,新的石油泄漏跟踪LRAUV被移交给WHOI和海岸警卫队的研究人员进行下一步测试。 (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