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王俊教授课题组高温合金热结构件研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06
  • 上海交通大学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王俊教授与康茂东博士承担的某型K4002高温合金热结构试验件研制项目顺利通过中国航天某部验收。

    项目瞄准某型航天飞行器热防护的迫切需求,选用现有等轴晶铸造高温合金中最高级别K4002制备复杂异形薄壁结构件,由于该合金含有大量金属间化合物,铸造性能极差,成型过程极易出现裂纹和疏松缺陷,无法进行任何补焊修复和尺寸矫形,必须一次无缺陷精确成型,是国内多年未能攻克的技术瓶颈。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项目从该合金本征特性的计算入手,在掌握合金与铸造相关的热物性基础上,结合了精密铸造过程模拟仿真、残余应力计算与控制、外曲面三维重建与最佳匹配等全流程数字化精密铸造技术,突破了复杂异形薄壁K4002高温合金结构件整体无缺陷近净成型难题,研制的精密铸件不仅顺利通过了模拟真实环境的地面热振实验考核,而且实现了向航天的批量供货,有力支撑了某型航天飞行器的研制。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55041
相关报告
  • 《上海交大朱金伟课题组发现MAGI家族蛋白的PDZ-GK超结构域是一种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模块》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18
    • 蛋白质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及其介导的蛋白复合物的组装/解离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关键调控方式之一。磷酸化依赖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通常是由磷酸化蛋白结合结构域介导。这些结构域包括14-3-3、FHA、MH2、WD40、BRCT、WW等,它们均能结合包含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的特异性的多肽基序,介导高度特异的蛋白复合物的组装,在细胞动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发现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结构域并阐释其识别机制是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 2023年5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朱金伟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recognition of diverse protein targets by the cryptic GK domain of MAGI MAGUKs的研究论文,发现MAGI家族蛋白的PDZ-GK超结构域是一种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模块,并阐释了其识别磷酸化蛋白的分子机制。 MAGUK(Membrane-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家族蛋白是一类定位于细胞膜附近的多结构域支架蛋白,在细胞粘附、细胞极性、细胞迁移、突触发育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MAGI亚家族蛋白主要表达在大脑和肾小球足细胞,由PDZ、WW、GK等结构域构成(图1)。MAGIs参与神经突触发育和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装,其功能失调与精神分裂症及肾病综合征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疾病患者中发现的基因突变大都定位于GK结构域,提示该结构域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然而,GK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尚不清楚。 本项工作发现,MAGI2的GK结构域与其相邻的PDZ0结构域存在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能够识别磷酸化蛋白的超结构域。与单独的GK结构域相比,PDZ0-GK超结构域结合磷酸化蛋白的结合解离强度(Kd)增强了50倍(图1)。课题组解析了PDZ0-GK与磷酸化SAPAP多肽的复合物三维结构,揭示了PDZ0-GK超结构域结合磷酸化蛋白的结构基础。基于生化和结构分析,课题组确定了PDZ0-GK识别磷酸化基序的一般规律:-R-Φ-x-S-Y-X-X-A-Ψ-(Φ: positively charged residues, small polar residues, or Ala; Ψ: hydrophobic residues or small polar residues; x: any residue; X: any residue except Pro)(图2)。进一步,课题组基于上述保守基序鉴定出全新的能够结合PDZ0-GK的蛋白质,包括Ephexin4、SGEF、ARHGAP21/23、LL5A等(图2)。  该工作进一步解析了MAGI2-SGEF复合物和MAGI2-Ephexin4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PDZ0-GK识别磷酸化蛋白的普适性结构基础。课题组研究了MAGI2-SGEF复合物在细胞骨架动态调控和细胞运动中的全新功能。研究发现SGEF的下调明显减弱细胞骨架的组装,并导致细胞迁移速率下降;回补野生型SGEF能恢复细胞迁移能力,但回补SGEF突变体(S0A和delGBR突变体:两种突变体都破坏磷酸化依赖的MAGI2-SGEF相互作用)并不能显著恢复细胞迁移速率。上述结果提示,磷酸化依赖的MAGI2-SGEF相互作用在细胞骨架动态重组及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作用。课题组进一步基于结构设计了抑制性多肽通过破坏内源性MAGI2-SGEF相互作用抑制细胞迁移(图3)。 综上,本项研究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发现MAGI家族蛋白的PDZ-GK超结构域是一种新型磷酸化蛋白识别模块,并阐释了其识别磷酸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同时,基于结构分析定义了PDZ-GK超结构域识别磷酸化蛋白的基序特征并鉴定了全新的MAGI家族结合蛋白,为深层次理解GK结构域介导的信号通路奠定了基础。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adv.adf3295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博士后张猛、助理研究员林霖以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曹爱丽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朱金伟研究员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本项工作受到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张明杰院士的大力支持。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2030重大项目等基金资助。
  • 《上海交大药学院经莉莉课题组揭示共生菌对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5
    •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产生所有类型血细胞的起始细胞,对维持机体终生造血功能及血液系统和全身健康至关重要。HSPC产生于胚胎期,随后支持胚胎和出生后整个生命周期的造血。HSPC的形成受到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动态精准调控。肠道共生菌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宿主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调节成年机体中HSPC的稳态,但肠道菌对早期HSPC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经莉莉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以“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development by mediating inflammatory signals in the niche”为题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式动物探究了共生菌对胚胎HSPC发育的调节及作用机制。通过无菌(GF)斑马鱼胚胎模型,本研究发现肠道共生菌缺失后,胚胎HSPC和免疫细胞的发育明显下降,因此共生菌促进HSPC成长。而chd8基因突变后引起肠道发育和肠道菌群建立异常,并且失衡的肠道菌抑制宿主早期HSPC的形成和增强免疫细胞分化 (图1)。上述研究说明胚胎HSPC的正常生长需要“健康”的共生菌群参与。 本研究接着分析了单个肠道菌对宿主HSPC形成的具体影响。通过单菌移植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细菌对HSPC发育发挥不同作用,并且与该细菌调节免疫细胞生长的作用相独立。肠道菌调节HSPC发育的作用与其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水平直接相关。胚胎正常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维持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基础表达水平从而促进HSPC生长,而chd8-/-中失衡的肠道菌引起宿主HSPC微环境中较高的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抑制HSPC形成和诱导免疫细胞分化。本研究中,还筛选出一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气单胞菌株(Aero. 1)。该菌在无菌胚胎定植后,促进肠道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但不能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接种该菌株到chd8-/-胚胎后,特异地降低宿主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水平,恢复宿主HSPC的生长 (图2)。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共生菌对胚胎早期HSPC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图3)。考虑到 HSPC 主要在胚胎期产生,研究结果也表明早期共生菌的生态失调可能对宿主终生造血产生影响。 药学院博士研究生钟丹和博士后蒋昊韡为共同第一作者,经莉莉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晨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青年项目和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