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四项CCUS技术国家标准获批立项》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6-18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发布通知,由低碳院CCUS团队作为主要或重要参编单位的四项国家标准获批立项,涉及燃煤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效测试、煤矿瓦斯利用监测计量、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催化剂性能测试以及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数据采集传输计量。这些标准将为碳捕集工程能耗测量、温室气体减排、催化剂性能监测以及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提供技术规范和支持。低碳院CCUS团队致力于大规模碳封存和碳捕集利用技术,并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工作,未来将继续强化标准编制,提升技术影响力,推动CCUS产业发展。
相关报告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开发新的碳捕获测试系统以对抗全球变暖》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设计用于去除二氧化碳(CO?) 来自大气层的都处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美国,第一家直接空气捕获(DAC)工厂于去年秋天在北加利福尼亚州开业。美国能源部正在用数十亿美元的种子资金资助另外四个地区DAC中心。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旨在促进这项快速发展的技术的发展,国际能源署(IEA)表示,这将是对抗全球变暖的“关键技术”。 NIST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高精度测试设备,用于测试DAC工厂中用于捕获和去除空气中碳的材料(称为吸附剂)的性能。 该仪器将使该机构能够为DAC行业开发研究级测试材料(RGTM)吸附剂。这些参考材料将在仪器中进行测试,并验证是否能去除一定量的CO? 来自给定量的空气。 公司将可以选择使用RGTM来校准其设备,确保它们在测试机构材料时获得与NIST相同的结果。他们还可以将这些材料作为研发过程的一部分,将其材料的除碳性能与NIST的进行对比。 NIST研究化学家Sean McGivern表示:“我们的测试和RGTM将允许对新出现的DAC材料进行关键和公正的评估,并更全面地了解其性能。”。“我们希望这将有助于推动DAC行业测量和标准的发展。” 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化合物在内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聚时,就会导致全球变暖。这些气体吸收红外辐射,导致地球表面附近的温度升高。 有一些自然的方法可以去除空气中的碳,比如植树和土壤恢复。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认为还需要更多的方法来对抗全球变暖。 通常,DAC工厂使用巨大的风扇吸入空气,然后将空气推过含有吸收剂的过滤器。当加热(或通过另一种方法)时,吸附材料释放或解吸碳。碳可以深埋在地下,也可以重新用于混凝土和合成燃料等工业用途。 吸收剂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NIST的测试设备仅适用于固体吸附剂,如离子交换树脂、聚合物浸渍的中孔二氧化硅(PIMS)和金属有机框架(MOF)。 加州新建的DAC工厂最多可去除1000公吨的CO? 每年,相当于从道路上清除大约200辆汽车。但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将建造更多的DAC设施,综合能力可去除近10亿吨二氧化碳? 每年。 NIST碳核算和脱碳项目协调员Pamela Chu表示:“我们需要将这项技术扩大大约六个数量级,以产生所需的气候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开发,使这项技术尽可能高效和经济可行。” NIST的测试设备于2023年首次发表在《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期刊上,旨在测试固体吸附剂。帮助创建它的研究化学家Jeffrey Manion说,它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测量”之一,可以确定“材料在吸附碳方面的确切效果” 对于RGTM,预计明年将推出第一个RGTM,NIST研究人员将测试DAC行业常用的吸附剂。 RGTM是一种早期参考物质,可以产生标准参考物质(SRM),该物质经过更彻底的表征和测量,并附有分析证书。 NIST研究化学家Elisabeth Mansfield表示,该机构最终可能会开发DAC吸附剂的SRM,但目前正在努力尽快为快速增长且竞争激烈的行业提供参考材料。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开发新型吸附剂,”她说。“在扩大规模之前,他们会想知道自己在实验室工作。这些RGTM会让他们测试实验室设备,并让他们对自己的测量有信心。”
  •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09-15
    • 4月21日,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 碳达峰碳中和 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 电网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标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运行、保护标准,新能源并网、配电网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标准。 电源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分布式电源运行控制、电能质量、功率预测等标准。 负荷侧领域重点制修订电力市场负荷预测,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建设、评估、接入等标准。 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抽水蓄能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重力、二氧化碳、热(冷)、氢(氨)、超导等新型储能标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重点推动提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林草固碳和增汇、能源领域的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智能电网与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绿色金融、信息通信领域与数字赋能等国际标准提案,推动标准研制。积极争取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成立区域能源系统、医用冷冻装备、生态碳汇等技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