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多种药物和神经毒素钙septine抑制人Cav1.2的结构基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20
  • 本文内容转载自“ 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cbab3tUlFH_b9VcrXg1QA

    2023年11月16日,颜宁教授联合武汉大学药学院高帅教授、北京大学宋晨研究员,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human Cav1.2 inhibition by multiple drugs and the neurotoxin calciseptin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自由状态、多种药物结合、多肽毒素结合的钙离子通道Cav1.2的高分辨结构。

    无论是自由形式,还是与眼镜蛇毒素calciseptine、氨氯地平,胺碘酮与索非布韦结合,Cav1.2通道都呈现出一致的失活构象。在解析多种药物调控Cav1.2的作用机制的过程中,该研究获得三个重要的非预期发现:

    第一,尽管Cav1.2 与Cav1.3同属于L型钙离子通道,在功能及序列上高度同源,但Cav1.2在部分结构特性上更接近于神经钙离子通道Cav2.2/Cav2.3。具体而言,Cav1.2,Cav2.2,Cav2.3的电压感受结构域II (VSDII)处于down构象;Cav1.1,Cav1.3的VSDII则处于up构象;

    第二,该研究解析了眼镜蛇毒素calciseptine致死的分子机制,颠覆了以往对动物毒素调控离子通道功能的认知。经典的动物毒素结合模式一般是通过结合在离子孔结构域阻碍离子运输,或者结合在电压感受结构域变构调控离子通道功能。在本工作中,Calciseptine结合在Cav1.2离子孔外周的肩膀区域,这种崭新的结合模式稳定了Cav1.2通道失活状态的构象,导致蛋白功能抑制。毒素及蛋白定点突变电生理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结合模式;

    第三,该研究在解析胃肠道解痉剂匹维溴铵调控机制时,发现了Cav1.2通道的全新失活构象。在该构象中,VSDII呈现up状态,离子孔扩大,选择性滤器(SF)构象改变。与此同时,重复单元III的S4-S5与S5两个α螺旋元件融合成单个螺旋,导致细胞内孔(Intracellular gate)变宽。除匹维溴铵外,氨氯地平等其他药物分子不能结合该构象。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这个孔道结构域变大的构象仍不能通透钙离子,通道蛋白处于失活状态。


相关报告
  • 《Cell | 甘氨酸转运蛋白GlyT1的底物识别和抗精神分裂药物抑制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28
    •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研究组在Cell发表了一篇题为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human GlyT1 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解析了人源全长野生型GlyT1转运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构象,并鉴定了底物甘氨酸、基于肌氨酸(sarcosine based)的抑制剂ALX-5407以及基于非肌氨酸(non-sarcosine based)的抑制剂SSR504734和PF-03463275共四种配体的结合位点,首次阐明GlyT1的底物识别和三种抗精神分裂候选药物选择性抑制GlyT1的机制。 GlyT1所属的SLC6家族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功能都依赖钠离子和氯离子。研究团队在分辨率为2.6 ?的封闭态GlyT1电镜结构中发现了底物甘氨酸的结合,同时鉴定了共转运的一个氯离子与两个钠离子的结合位点,阐释了底物与离子结合及转运的偶联关系。通过对比其他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中央结合腔及离子结合位点,研究团队识别出其中的关键差异残基,并对构成GlyT1底物和离子结合口袋的保守残基和差异残基进行了功能鉴定。 目前开发的靶向GlyT1的临床候选药物可分为肌氨酸衍生物类和非肌氨酸衍生物类。肌氨酸衍生物类抑制剂的初始先导化合物ALX-5407被发现结合在GlyT1内向的口袋中。与此同时,第一个取得专利的非肌氨酸衍生物类抑制剂SSR504734和目前正在进行临床二期试验的药物PF-03463275则在GlyT1的外向口袋中被鉴定。三种化合物都可选择性地抑制GlyT1而非GlyT2。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决定这些化合物选择性抑制GlyT1而非GlyT2的分子机理。此外,通过对比外向开口、封闭、内向开口三种不同构象的电镜结构,研究团队系统性阐述了分别稳定外向开口构象和内向开口构象的关键相互作用网络,丰富了对神经递质转运蛋白构象变化机制的理解。
  • 《Nature | 囊泡单胺存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构见解》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28
    • 2024年3月18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栗卫凯教授和明尼苏达大学霍尔梅尔研究所刘斌副教授合作,在世界知名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vesicular monoamine storage and drug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得到了人类VMAT1的八个结构,揭示了其在胞质开放和腔内开放构象中的形态,并与四种单胺神经递质、降压药利血平、精神刺激剂安非他命和神经毒素MPP+形成的复合物。这些结构和功能研究揭示了单胺存储和药理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理解疾病的关联提供了框架,并激发了未来开发靶向药物的发展方向。 研究人员发现,在表达和纯化VMAT1时存在困难,导致蛋白的产量低且结构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策略,即通过删除VMAT1中的一个糖基化环来提高蛋白的产量和稳定性。经过改造的VMAT1被验证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功能上与原始蛋白基本相同,证实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改造后的VMAT1进行了结构分析。在无配体状态下,即VMAT1未与利血平结合时,它呈现出一种开放构象,暴露于细胞质侧。这种构象可能有助于单胺分子的进入和绑定。而当VMAT1与利血平结合时,利血平会在VMAT1的一个单体中形成密集的结合位点,VMAT1呈现出了二聚体结构。 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和神经毒素与VMAT1之间存在特异性的结合方式。与利血平结合:在没有配体的情况下,VMAT1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构象,使得单胺分子能够进入和结合到其深部腔室中。这种构象被称为"lumenal-open",并且受到NTD和CTD之间大量的相互作用所稳定。而在利血平结合的状态下,这些相互作用丧失,导致了VMAT1的构象发生变化,呈现出另一种开放的构象,但此时细胞质端的单胺通道打开,而不是深部腔室。作者观察到细胞质开放状态下的底物结合口袋与结合利血平时的口袋保持一致,暗示细胞质开放构象可能用于单胺的进口。通过对两种VMAT1构象进行比较,发现了E320残基在两种状态下的局部环境显著变化,表明其在质子诱导的细胞质开放状态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作者还提出了质子反向转运机制的模型,强调了E320和其他潜在质子化位点在单胺转运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了E320可能在摇臂开关转换中发挥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这些结构洞察和支持的功能研究阐明了囊泡单胺转运的机制,并为开发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物质滥用的新型药物提供了基础。结合对VMATs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理解,未来可能开发针对神经递质转运过程的新药物治疗策略。这些治疗策略可能包括针对不同构象的药物设计、针对特定结合位点的药物开发等,为神经系统疾病和物质成瘾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