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非经典内在终止子促进毒素-抗毒素系统介导的接合耐药质粒传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研究员团队在接合质粒上的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TA)促进耐药质粒传播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Noncanonical Intrinsic Terminator in the HicAB Toxin?Antitoxin Operon Promotes the Transmission of Conjugat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Plasmids"为题,于2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最新影响因子16.7)。南海海洋所2021级直博生林兼仲,博士后尼松伟(已出站),博士后李百元(已出站),以及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郭云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王晓雪为论文通讯作者。

    尽管多种策略被指定来限制抗生素滥用,但通过接合型质粒传播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传播仍然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携带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IncI2类型质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即使在粘菌素被禁止作为饲料添加剂后仍在临床中持续存在。这些质粒通常携带多对TA系统,但TA系统的功能差异及其在抗生素限用后持续传播的机制仍不明确。

    研究团队对携带mcr-1耐药基因的IncI2类型质粒上两大类TA系统进行,研究发现HicAB(而非StbDE)系统是增强质粒间水平竞争的关键成瘾模块,阐明了HicAB通过重编程TA系统的转录控制质粒竞争力的新策略。与传统的II型TA系统不同,IncI2质粒上的HicAB系统利用毒素基因位于抗毒素基因上游的布局,引入了非经典内在转录终止子,提高毒素蛋白与抗毒素蛋白的比例发挥“成瘾效应”。这种新编程的TA转录模式显著增强了无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的质粒竞争力和质粒存续能力。

    本研究阐明了TA操纵子调控网络的动态重构机制对质粒在微生物群落中获得定殖优势的影响,为靶向控制耐药基因传播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研究聚焦IncI2型接合质粒这类重要耐药基因载体,其作为多粘菌素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快速传播的核心媒介,在抗生素滥用背景下于环境中显著富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质粒展现出独特的生态适应性优势:其宿主适应性代价较低,即便在抗生素使用受限的情况下仍能稳定存续,最终演化为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传播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通过靶向TA系统开发特异性抑制剂可有效消解这类"基因传播工具"的生态适应性优势,该发现为临床及环境领域遏制耐药基因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干预靶点,对完善耐药性传播防控策略具有显著科学价值。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项目和南海海洋所基础前沿与创新发展 “一体化”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53/5/gkaf125/8044955?searchresult=1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2/t20250228_7541942.html
相关报告
  • 《《PNAS》揭示质粒上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新功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接合型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PrpT/PrpA直接调控质粒拷贝数”(Conjugative Plasmid-Encoded Toxin-Antitoxin System PrpT/PrpA Directly Controls Plasmid Copy Number)的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调控质粒复制功能的发现和作用机制。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遗传元件。接合型质粒除了编码复制、分配和接合转移系统以外,往往还携带毒力基因和抗性基因。接合型质粒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是细菌耐药性(包括碳青霉烯、多粘菌素等)快速扩散的重要途径。尤其关键的是,这些质粒能够在不存在抗生素的环境里依然稳定存在于细菌中,并进一步介导抗性基因的传播。因此,接合型质粒的稳定性机制是临床感染研究中关注的热点。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 TA)是最早发现具有稳定质粒功能的二元系统。TA系统在1983年发现存在于接合型质粒上,在功能上被认为通过“分离后致死效应“(Post-segregational killing, PSK)来维持质粒的稳定性。在PSK理论中,当质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复制或分离错误发生丢失时,在不含质粒的子代细胞中,相对稳定的毒素蛋白会由于失去抗毒素的中和作用发挥出毒性抑制细胞的分裂或直接杀死细胞,从而达到在群体中维持质粒稳定存在的目的。ParDE系统是最早支持PSK理论的研究模型之一。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临床和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分析发现接合型质粒上富集大量TA系统。2000年坎特伯雷大学Heinemann研究团队在PNAS文章中提出了PSK理论的不足,认为质粒上TA系统的富集是质粒与质粒间竞争的结果,而并非是通过PSK机制来实现的。因为PSK理论很容易通过在模式细菌中异源表达TA来证实,因此一直被广泛用来作为解释质粒上富集TA系统的理论基础,但仅用异源表达的手段来研究TA的功能存在局限性,容易忽视TA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学功能。 研究团队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海洋细菌中携带一个接合型质粒,能够稳定存在并保持1个拷贝/细胞。接下来为了研究质粒的稳定机制,对质粒上编码基因进行了功能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个质粒编码一对II型TA系统PrpT/PrpA,其中PrpT是ParE类家族毒素,而PrpA是功能未知的新颖抗毒素。意外的是,敲除prpA-prpT后,质粒的稳定性并没有受影响。反而,质粒的拷贝数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升高。基因回补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在机制方面,发现是其中的抗毒素PrpA直接调控了质粒的拷贝数,并且PrpA直接结合质粒复制起始区上的重复子序列(iterons),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竞争性的阻碍质粒复制蛋白RepB对复制起始区的结合,避免质粒的过度复制。 研究结果发现抗毒素蛋白与质粒的复制蛋白一起来维持质粒的低拷贝数,这与敲除TA后质粒出现高拷贝的表型是一致。与PSK理论强调的TA系统在质粒分离后发挥作用不同,研究结果证实TA系统可直接参与质粒的复制过程,是质粒上TA系统的新功能。对IMG数据库的TA系统进行比对研究,这一类TA系统的丰度明显高于ParDE系统,并且参与PrpA抗毒素调控质粒复制的结构域在临床耐药菌的质粒上广泛存在。结合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细菌和古菌中广泛分布的TA系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研究员团队的尼松伟博士和李百元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晓雪研究员与王鹏霞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e2011577118
  • 《一个惊人的发现:细菌毒素竟然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0-19
    • 正常情况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是人体内和人体上发现的许多无害生物之一:四分之一的人皮肤上和上呼吸道粘膜上都有这种细菌。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无害的细菌会变成病原体,从而导致皮肤炎症和肺部感染,或者,在最坏的情况下,引起败血症。 德国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的Oliver Werz教授说:“当细菌繁殖过快时,例如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因感染或受伤而减弱时,这种情况尤其会发生。” 这位药物化学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了人类免疫系统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子防御机制,并取得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 正如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的专业期刊《Cell Reports》中所报告的那样,金黄色葡萄球菌破坏细胞和组织的有毒混合物也有积极作用:细菌毒素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产生特殊的信使物质,帮助减轻炎症和促进炎症组织愈合。Werz教授预计,这一迄今未知的机制对于未来皮肤炎症和慢性伤口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产生抗炎信使物质 在他们的最新研究中,来自耶拿大学、耶拿大学医院和莱布尼兹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哈佛医学院和那不勒斯大学的同事,特别研究了细菌毒素“α-溶血素”,并检查了它对M2巨噬细胞的影响。M2巨噬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的后期,能确保被杀死的细菌和受损的细胞成分被清除,并使组织再生。 研究人员表明,α-溶血素与M2巨噬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蛋白结合,从而触发细胞内产生抗炎信使物质,从而导致炎症消退。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还能够在动物模型中证明这些递质促进组织再生。抗炎信使物质包括由ω-3脂肪酸形成的溶解素、maresins和保护蛋白(protectins)。 原文检索:Staphylococcus aureus-Derived α-Hemolysin Evokes Generation of 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 Promoting Inflammation Resolution (生物通: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