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预计全国电力消费平稳增长 “绿电”装机规模首超煤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5
  •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记者1月30日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了解到,预计今年全国电力消费平稳增长,全年用电量将比2023年增长6%左右,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

    中电联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消费平稳增长,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用能电气化等因素,全年全社会用电量比2023年增长6%左右。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 董增波:预计2024年最高用电负荷将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

    在广东深圳,110千伏思明变电站已进入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这座变电站集能源电力、大数据中心、信息通信为一体,投运后将满足深圳龙头企业的用电需求。2024年南方电网在深圳计划投资超100亿元,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集群及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工程部副总经理 李福权:今年,我们80%的投资将用于电网基建项目建设,并积极推动藏东南清洁能源送深圳、红海湾海上风电登陆深圳。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乌兰察布风电基地首批120万千瓦消纳工程顺利投产运行,这也是全球陆上单体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每年可将36亿千瓦时的“绿电”送至千家万户。

    根据中电联的预测,2024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将再次超过2亿千瓦。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 董增波:预计到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65238-1.html
相关报告
  • 《新疆: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8%左右》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2-20
    •        2024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20%左右;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新疆要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着眼新疆工作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思维定势,善于破题,增强工作主观性、能动性,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全领域更深层次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最好的一年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疆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最好的一年,显示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量”上再上新台阶、“质”上实现新提升、“改”上拓展新空间、“深”上取得新突破。2023年,新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8.4%。        新疆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油气当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首位。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疆新增新能源装机2261万千瓦、增量位居全国前列。加快硅基、氢能产业发展,全国规模最大的库车绿电制氢项目投产。新形成铁、钛、锂等12个大型资源基地,出让探矿权227个、占全国的40.6%,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揭牌,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实现南疆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由“两院”院士牵头的智能装备研究院、枣产业发展研究院落地新疆,与中国气象局共建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        强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投资拉动作用更加有力有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30亿元、增加4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11.8亿元,支持918个重点项目建设。“疆电外送”第三通道、罗若铁路、星星峡至哈密至吐峪沟高速公路改扩建、巴里坤机场、环塔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策勒昆仑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对内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组建5家自治区级产业集团,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民营企业培优工程,新设经营主体40.9万户、增长25%。持续推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新增减税降费323.3亿元。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73.3亿元、增速位居全国第2,(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规模和成效创历史新高。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成效明显,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增加109天,重污染天数累计减少41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0.4%。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克拉玛依市和库车市被列入国家首批碳达峰城市和园区试点。        多措并举扩大消费,旅游业实现高速增长。成功举办上合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冰雪游、自驾游、特种游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区接待游客2.65亿人次、增长117%,创历史新高,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一部手机游新疆”平台实现赋能升级。        积极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疆清醒认识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短、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突出。2024年,新疆聚焦“八大产业集群”,积极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建设一批自治区千亿元级、百亿元级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打造若干符合国家战略、特色优势显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油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重点推进大型油气田建设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实现油气增储上产。加快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进一步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大准东、哈密、吐鲁番、准南等地煤炭勘探开发,推动一批支撑性煤电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家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积极建设绿色矿业产业集群,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推动和田火烧云千万吨级铅锌矿、大红柳滩百万吨级稀有金属矿等重点矿山投产见效,着力发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金属加工制造产业链,积极保障国家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安全。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哈密北、准东、喀什、若羌等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哈密等4个氢能产业示范区建设,全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推动铝基、铜基、钛基、锂基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高端输变电、新型农牧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坚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谋划落实一批百亿元级重大产业项目,健全南疆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兴疆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设立创新驱动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质量运营新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推动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政策措施,建立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加快推进自治区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新疆农信社改革改制。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着力营造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化环境、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法治化环境、统一开放平等的国际化环境,打造“投资新疆”品牌。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对守信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持续加大拖欠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年底前台账内欠款全部清偿到位。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加强污染防治。深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自治区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落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能耗“双控”管理,推动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支持煤炭、油气、矿产等重点产业高端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加强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循环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
  • 《苏州智电春节填谷规模同比增长42.6%》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5
    • 为加大清洁能源消纳、促进企业稳岗留工,江苏省在2021年春节期间组织全省范围填谷电力需求响应,苏州智电春节填谷规模创历史新高。2月12日至14日,苏州智电3天累计填谷清洁能源用电400万千瓦,同比增长42.6%,近全省总响应规模的1/4,有效缓解了春节低谷时段的清洁能源消纳压力。 苏州智电是协鑫能科旗下致力于能源大数据分析管理和能源优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江苏省最主要的负荷集成商之一。今年春节,在苏州智电的积极推介下,共有45家用户参与了本次需求响应,同比增长542.8%,预计帮助用户获得激励收益超600万元。 电力需求响应,是指运用市场激励机制,引导用户调整生产时间,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电网供需矛盾。 协鑫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曙斌表示,春节期间,大量企业停产休假,用电负荷显著下降,地区清洁能源消纳面临困难,在凌晨和下午时段尤为突出。在该低谷“填入”清洁能源用电,可降低电网峰谷差,增加清洁能源消纳。作为回报,用户获得响应量的电费补偿,实实在在地减少了生产成本,为稳岗留工提供有力支持。 江苏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在苏州智电的组织下,徐钢集团第一次申报参与了春节填谷需求响应。初一至初三,徐钢集团平均响应负荷超4万千瓦,预计将获得激励收益约50万元。“在低谷电价时段增加负荷,不仅能获得经济激励补贴留岗人员,还能促进新能源消纳,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该公司负责人说。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江苏省清洁能源保持高速发展,用户参与意识逐年提升,需求侧响应有极大发展潜力。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2020年新增装机容量中,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分布式合计占比82.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0.4%。 “苏州智电的能源大数据平台,用户管理容量已超过1300万千伏安。”牛曙斌介绍说,“做好需求侧管理,不仅可以优化企业的用能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能源供应侧投资,从源头减碳,为江苏省率先实现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持。” 从2018年江苏省首次实施春节大规模填谷清洁能源用电以来,参与用户从最初的87户增加至今年的645户,累计响应规模从928万千瓦提升至1651.53万千瓦,不断刷新国内填谷用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