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中脊岩浆活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15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徐敏研究员及博士生赵旭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合作,在大洋中脊的重要结构-大洋核杂岩的岩浆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地球的广阔海洋之下,分布着六万五千多公里长的大洋中脊,是太阳系里最长的活动火山脉,也是地球海洋板块的出生地。在岩浆充足的快速扩张洋脊,地壳通常呈现较均匀层状结构,但在岩浆较为贫乏的慢速扩张洋脊,局部的拆离断层将下地壳辉长岩及上地幔橄榄岩从深部拉出,形成了直接剥露到海底的大洋核杂岩,成为研究地球内部地幔物质、流体活动、岩浆运移的理想窗口。

    研究人员采用了最先进的海底地震成像、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等方法,在北大西洋称为Kane的核杂岩上,获得了高精度速度结构,精细刻画了海底下辉长岩体分布特征与岩浆活动历史。这些新成果揭示了慢速扩张中脊岩浆与构造的强烈时空变化。

    为获取更直接的海洋地质学证据,徐敏研究员与来自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合作,共同向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提交了钻探申请计划,推动在大西洋Kane核杂岩实施大洋钻探,以期建立地球海洋板块在慢速扩张条件下的经典模式。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6044,91858207)、中国科学院(XDA13010105,2018FY100505,GJTD‐2018‐13)、广东省海洋实验室(GML2019ZD0205)和广东省基金(2017A030312002)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5/t20200514_5579528.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菲律宾海深部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底岩石圈演化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菲律宾海板块是西太平洋汇聚板块边缘发育的巨型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显示,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多期板内岩浆活动事件深刻影响着板块内一些关键构造单元的形成演化。然而截至目前对于这些板内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地幔源区尚不清楚,这直接影响着大家对于菲律宾海板块乃至西太平洋沟弧盆系统的形成演化的深入认识。 近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运行的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鄢全树研究员,带领团队对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在研究海域内的多个基底岩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西菲律宾海内本哈姆地幔柱的岩浆过程及其对西菲律宾海盆地壳形成演化的影响,揭示了四国海盆EM1富集组分的来源以及板内岩浆活动对四国海盆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四国海盆与日本海和中国东北板内熔岩源区具有相同的EM1组分,该EM1组分通过地幔环流或者板块运动迁移到四国海盆软流圈地幔。 本研究成果形成的两篇论文均发表于国际主流地质学期刊《Lithos》上,第一作者为袁龙博士,通讯作者为鄢全树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项目联合资助。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西太平洋汇聚系统构造演化一直是我所海底岩石圈演化团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该团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5.108068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5.10805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肖媛媛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了题为“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的文章,揭示了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分馏。 锌同位素是研究行星成因与演化、示踪壳幔物质循环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例如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但缺乏对分馏规律和程度的准确限定。为探究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行为,该研究选取东太平洋洋隆10°30′N洋中脊玄武岩(MORB)样品进行了锌同位素分析。这些MORB样品已知来自于成分均一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程度也类似,但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MgO = 1.76-7.38 wt.%)。其δ66Zn(相对于JMC-Lyon)值变化较小(0.21-0.32‰),但与岩浆演化指标(例如MgO)具有良好相关关系,演化程度越高的样品具有越重的锌同位素组成。因此,MORB结晶分异演化过程可导致约0.1‰的锌同位素分馏。 根据MORB的锌同位素演化趋势,该研究估算了MORB初始熔体的δ66Zn值为0.22 ± 0.04‰ (2SD),亏损MORB地幔源区(DMM)的δ66Zn值约为0.17 ± 0.04‰。DMM与全硅酸盐地球(BSE)的δ66Zn值(δ66ZnBSE = 0.17 ± 0.08‰)类似。因此,该研究提出大陆地壳从原始地幔中抽离、留下残余DMM过程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大陆地壳整体上具有类似初始MORB熔体的锌同位素组成。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普副研究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Sun, P.*, Niu, Y., Duan, M., Chen, S., Guo, P., Gong, H., Xiao, Y. & Wang, X. (2023). 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346, 180-19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300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