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中脊岩浆活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15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徐敏研究员及博士生赵旭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合作,在大洋中脊的重要结构-大洋核杂岩的岩浆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地球的广阔海洋之下,分布着六万五千多公里长的大洋中脊,是太阳系里最长的活动火山脉,也是地球海洋板块的出生地。在岩浆充足的快速扩张洋脊,地壳通常呈现较均匀层状结构,但在岩浆较为贫乏的慢速扩张洋脊,局部的拆离断层将下地壳辉长岩及上地幔橄榄岩从深部拉出,形成了直接剥露到海底的大洋核杂岩,成为研究地球内部地幔物质、流体活动、岩浆运移的理想窗口。

    研究人员采用了最先进的海底地震成像、全波形反演和逆时偏移成像等方法,在北大西洋称为Kane的核杂岩上,获得了高精度速度结构,精细刻画了海底下辉长岩体分布特征与岩浆活动历史。这些新成果揭示了慢速扩张中脊岩浆与构造的强烈时空变化。

    为获取更直接的海洋地质学证据,徐敏研究员与来自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合作,共同向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提交了钻探申请计划,推动在大西洋Kane核杂岩实施大洋钻探,以期建立地球海洋板块在慢速扩张条件下的经典模式。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6044,91858207)、中国科学院(XDA13010105,2018FY100505,GJTD‐2018‐13)、广东省海洋实验室(GML2019ZD0205)和广东省基金(2017A030312002)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5/t20200514_5579528.html
相关报告
  • 《地壳增厚对弧岩浆Li的资源富集效应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30
    • 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在广州地化所指导的研究生陈晨在与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联合培养期间,发现陆壳增厚对锂的富集成矿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全球尺度内的弧岩浆进地球化学大数据研究,发现弧岩浆中Li的富集主要来自地壳加厚导致的地幔楔熔融程度降低及壳内岩浆演化程度的提升,而来自俯冲板片的贡献非常有限。相关研究成果10月20日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锂(Li)作为新能源材料中的关键元素,因其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而被定义为关键战略性金属。对于地球科学家而言,了解Li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和富集的机制是一项同时具有科学和社会经济学意义的挑战。 锂是流体活动性元素,在岩石风化过程中, 矿物中的Li元素随着降水、河流迁移至低洼的盆地、湖泊,或汇入大洋;岩石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中也不同程度的吸附了这些被淋滤出的Li。长期以来,学界一直猜想大洋板片及其上覆黏土沉积物在俯冲脱水过程中将释放大量的Li,俯冲脱水形成的熔/流体携带着Li进入地幔楔,使得弧岩浆富集了Li。 然而,不同的地化工具在验证这一假说时却得到了并不一致的结论。俯冲带广泛存在高Li/Y的岩浆岩,暗示俯冲物质为弧岩浆提供了大量的Li;而弧岩浆的Li同位素信号(d7Li)却与地幔值基本一致,未出现俯冲输入物质的信号。陈晨及其合作者利用GeoRoc“大数据”数据库对全球现今活动的岩浆弧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初始弧岩浆的Li含量并不高,与不受俯冲影响的洋中脊玄武岩具有相似的含量;而Li/Y的比值也是如此。这表明俯冲板片贡献的Li非常有限,俯冲输入并非弧岩浆Li富集的控制因素。通过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发现Li/Y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会发生分异。这解释了前人研究中弧岩浆岩具有异常高的Li/Y比值的原因。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初始弧岩浆的Li含量与地壳厚度具有正相关性。在现今活动的弧地壳厚度范围内,厚弧(大陆弧,如安第斯)初始岩浆的Li含量较薄弧(岛弧,如伊豆群岛)可高出一倍。而其他不相容元素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这被解释为地壳增厚抑制了地幔楔的熔融程度,促使了初始弧岩浆中不相容元素含量的升高。 而岩浆的壳内分异演化也可极大地助力Li的富集。Li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更倾向于进入熔体,因而随着岩浆的结晶,分异程度越高岩浆Li越富集。而受初始岩浆中Li含量差异的影响,在相近演化程度下,厚的弧始终较薄弧要具高的Li含量。 文章提出地壳的增厚,可以同时减小地幔楔的熔融程度和促进岩浆在地壳内的分异。前者使Li在初始弧岩浆中更加富集,而后者为Li在壳内的演化富集提供了的额外加成。地壳较厚的成熟大陆弧因而较地壳较薄的岛弧更富集Li元素。 具有厚地壳的岩浆造山带提供了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的一系列条件: 有料(富Li的喷出岩)、有盆(陆内盆地)、有气候(高海拔干燥)。陆表的岩石经受风化、剥蚀, 地下水将岩石中的Li再次淋滤而出,并汇聚于盆地之中,在干旱的气候之下, 浓缩为富Li的卤水, 从而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如南美的安第斯山、中国的青藏高原都发育有丰富的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青藏高原是我国珍贵的战略资源宝库。 论文链接:Chen, C., Lee, C.A., Tang, M. et al. Lithium systematics in global arc magma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ustal thickening for lithium enrichment. Nat Commun 11, 531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106-z
  •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在冲绳海槽岩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1-08
    • 国际地学刊物Chemical Geology (Top期刊)于2018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人员、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国坤作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dynamics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magmatic system: New insights from the microanalysis of the An contents,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lagioclase hosted in basalts and silicic rocks。该研究揭示了冲绳海槽南部火山岩岩浆系统为多层岩浆房结构,识别出了两种不同地球化学组成的基性岩浆,并认为与菲律宾海盆加瓜海脊的俯冲有关。论文通讯作者为功能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翟世奎。 冲绳海槽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一个持续活动的、年轻的、处于弧后扩张早期阶段的弧后盆地,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一系列特殊的构造特征和强烈的海底火山活动使其成为研究弧后扩张早期阶段盆地演化和壳幔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是揭示弧后盆地发生、发展、地幔源区熔融、岩浆起源及洋陆转换等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不可多得的“窗口”。冲绳海槽南部水深最深,扩张程度最大,火山岩分布包括玄武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但因为缺少可靠的数据,目前还不甚清楚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深部岩浆房系统的结构。 火山岩中的斜长石是地球岩石圈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岩浆从高温到低温的结晶分异演化阶段都有斜长石的结晶。斜长石具有很低的CaAl-NaSi扩散体系,而且其成分对岩浆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水含量的改变非常敏感,因此常用来研究岩浆作用的特征。本次研究分析了冲绳海槽南部4个站位火山岩(包括2个站位玄武岩、1个站位英安岩和1个站位流纹岩,图1)中斜长石斑晶的主量、微量元素及Sr同位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