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底底栖无脊椎动物迁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05
  • 美国罗格斯大学环境与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Heidi Fuchs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底无脊椎动物(包括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扇贝、蓝贻贝、海浪和类海藻)产卵时间提前,提前产出的幼虫被洋流带入温暖水域。

    Heidi Fuchs追踪了50种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近六十年的迁徙数据,发现大约80%的物种从乔治海岸和德尔马瓦半岛与科德角之间的外陆架消失了。

    Fuchs认为,在海水变暖的情况下,外陆架更深更冷的海水能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保护,譬如许多鱼类通过向较冷的水域迁移来应对海水变暖。而这些贝类分布范围不断缩减,迁徙至浅海和内陆的现象令人费解。

    区别于鱼类,这些被洋流带入温暖水域的贝类等(包括贝类、蜗牛、海星、蠕虫等)具有一些重要特征即:幼虫期,本身弱小,只能靠洋流游动;成年后,则留在原地,或生活在海底。

    研究人员发现,海水变暖会使这些生物在春季或夏季提前产卵,这使它们的幼虫暴露于与正常产卵季节不同的季风和洋流环境中。结果,这些幼虫在洋流的作用下被推向西南部和内陆海水区,即海水温度更高区域,在这里幼虫们的存活可能性也较小。然而,存活的幼虫在成年后依然只能留在这些区域,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返回到避难所—外陆架深水区。而温暖的浅水区则会反过来导致它们的产卵时间进一步提前,周而复返,逐步缩小了其居住区域。

    研究人员认为该现象与气温升高迫使鸟类和蝴蝶向高处迁徙,直到它们从曾经居住的地方消失相似。然而,全球变暖对这些栖息于海底的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更为致命,因为这些生物原本可以在较冷的深水地区生长,但早春洋流阻断了这些弱小幼虫们到达外陆架避难所的迁徙之路,使它们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oceanleadership.org/member-highlight-wrong-way-migrations-stop-shellfish-from-escaping-ocean-warming/
相关报告
  • 《Science:深海无脊椎动物中磷脂对压力的同向曲率适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20
    • 静水压力随海水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关于生物如何适应这种压力的分子学基础了解甚少。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描述了栉水母的压力适应模式以及该模式如何限制其栖息深度。 对深海栉水母脂质的结构分析表明,深海栉水母的磷脂在压力下形成非双层相,而这种相通常并不稳定。脂质组学和全原子模拟识别出具有强烈负自发曲率的磷脂,包括缩醛磷脂,是导致深海适应膜相行为的标志。缩醛磷脂的合成增强了大肠杆菌的耐压性,而低曲率脂质则有相反效果。栉水母组织的成像表明,深海动物在减压时的解体可能由其磷脂膜的相变驱动。 这项研究提供了深海生物如何适应极端压力环境的新见解,并对理解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张灿影 编译;熊萍 责编)
  • 《Science | 深海无脊椎动物磷脂对压力的同温适应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9
    • 2024年6月27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Homeocurvature adaptation of phospholipids to pressure in deep-sea invertebrates的文章。 静水压力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人们对生物耐压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 该研究描述了梳水母(栉水母)的一种压力适应模式,这种模式也限制了这些动物的深度范围。对深海栉水母脂质的结构分析表明,它们在压力下形成了非双层相,而这种相通常并不稳定。脂质组学和全原子模拟发现,磷脂具有很强的负自发曲率,包括质粒,这是导致这种相行为的深海适应膜的标志。 在大肠埃希氏菌中,合成磷脂可提高耐压性,而低曲率磷脂的效果则相反。对栉水母组织的成像表明,深海动物在减压时的解体可能是由其磷脂膜的相变驱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