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极端降水对花椒林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03
  • 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对我国农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大型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 中的重要 消费者 ,在 生态系统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同化各种有用物质维持自身生长,又将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境,在土壤形成、改良及污染监测,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大型土壤动物对极端降水的响应过程以及能否通过构建高效的种植模式来缓解极端降水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负面干扰,对全球变化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花椒是芸香科、花椒属落叶 小乔木 ,耐旱、喜阳光,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在西北部分省区也广泛栽培。花椒果皮可作调味料,提取芳香油;还可入药,具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等功效,可治胃腹冷痛、呕吐、泄泻、血吸虫、蛔虫等症,又可作表皮麻醉剂;种子可食用,也可加工制作肥皂。因此,花椒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在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实施中,四川、贵州、重庆、甘肃、陕西等省市营造了大量的花椒人工林,在极端降雨增加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在林下种植作物,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御极端降雨的负面影响,促进花椒人工林稳产、增产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潘开文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思忠在导师的指导下,采用定位研究方法,研究了人工模拟极端降水对岷江上游地区花椒间作大豆、花椒间作甜椒、花椒单作等种植模式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发现 极端降水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总密度、总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类群的大型土壤动物对极端降水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极端降水显著降低爱胜蚓属密度和生物量,提高花椒间作大豆模式下远环蚓属种群的数量和生物量。极端降水改变种植模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的影响,在极端降水条件下花椒间作大豆、花椒间作甜椒和花椒单种等三种模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无极端降雨处理下,种植模式对土壤大型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花椒 + 大豆模式下土壤大型动物的密度最高。

    研究表明种植模式可以显著改变土壤大型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极端降水则可以改变大型动物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反应,并显著改变个别土壤动物的种群数量和生物量。结果显示: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模式来缓解极端降雨对花椒林的负面影响,进而维持花椒人工林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对构建可持续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370632 和 Y5J2031100 )资助,文章以 Combined effects of cropping types and simulat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on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soil macrofauna i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为题发表于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8) 。

相关报告
  • 《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磷相关微生物方面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6-21
    •     磷是植物和土壤生物发育的第二大必需营养元素,但其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通常较低,各类陆生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磷限制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通过产生磷酸酶等参与土壤磷循环,提高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土地利用变化可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和其他相关属性进而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相关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也是全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在环境和植被覆盖变化方面具有高度多样性。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磷酸酶活性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评估该区域土壤磷循环和地力可持续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Belayneh Azene和朱仁欢在博士生导师潘开文研究员和张林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天然林、人工林、农田和灌木林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磷酸酶编码基因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的有效性在天然林转化为农田后显著增加。天然林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由于土壤有机碳、水分和全氮的降低,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检测到13个与磷溶解和磷矿化相关的基因,其中phoD和gcd分别是主要的磷矿化和磷溶解基因。农田土壤中gcd基因的丰度较高,而天然林中phoD基因的丰度较高。gcd基因丰度主要受pH和全磷控制,phoD基因丰度主要受pH和速效磷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有机碳和全氮调控研究检测到的其他基因。编码gcd基因的主要微生物门包括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编码phoD基因的主要微生物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Candidatus Rokubacteria。大多数携带gcd和phoD的微生物主要受pH、有效磷和总磷的调控,部分微生物门也受土壤水分含量、有机碳和全氮的调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了土壤磷酸酶以及磷酸酶编码基因和相关微生物的丰度,这些变化对研究土壤磷循环以及该区域土壤磷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成都生物所在农林复合系统抵抗极端降雨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09
    • 人类活动干扰不断引起气候变化,并挑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当前气候变化下,极端降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日益增加,这在我国西南和华东地区尤为明显,对农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如何通过构建高效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来应对极端降雨的干扰,已成为学术界和农户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用生态系统的属性来增加群落稳定性,从而提高目标物种的生长,抵抗极端降雨的危害。 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对当地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起着重要作用。花椒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能耐干旱贫瘠,但不耐涝,积水易死。显然,在极端降雨的情况下,花椒产量面临着减产,特别是死亡的威胁。而实际上,农户传统上构建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花椒农林复合系统,这些系统具有增加土壤可利用养分,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和花椒生产力的能力。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缓和极端降雨气候的工具之一。由微生物、线虫等不同功能群所构成的土壤微食物网在土壤有机质分解、碳氮矿化、物理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植物提供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因此,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然而,花椒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如何促进极端降雨后土壤微食物网的恢复过程及其机理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潘开文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孙锋在导师潘开文研究员的指导下,针对岷江上游地区花椒间作大豆、花椒间作苜蓿、花椒单作等不同的花椒农林复合系统开展人工模拟极端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极端降雨后不同花椒农林复合系统对土壤微食物网恢复力的影响过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极端降雨后,花椒间作大豆复合系统通过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恢复力;而花椒间作苜蓿复合系统却只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恢复力,对土壤线虫恢复力无显著增加作用。因此,在极端降雨后,豆科特异性对花椒树土壤生物恢复力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花椒复合系统能产生差异化的土壤食物网恢复力进而影响花椒的生长。就本研究而言,花椒间作大豆模式有利于应对极端降雨的负面干扰。这一发现为花椒林生产和经营管理,以及应对极端降雨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370632 和 31500517 )资助。近日以 Soybean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s the resilience of microbial and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soil toextreme rainfall in an agroforestry system 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 626: 77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