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期结束后的渔民越来越少的鱼和越来越小的网眼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7
  • 清晨 长江上的渔船

    6点整,朝阳在东边的江面上缓缓升起,谢大勇的儿子掌着船舵靠岸。小渔船的鱼舱里满是水,一夜的劳作,但鱼舱里却一条鱼也没有。谢大勇熟练地将渔船绑稳,将两幅渔具扛在肩上,往岸上走去。还有两幅渔具在船上,谢大勇的儿子理也没理,垂着头,也上岸了。

    渔民谢大勇 当天他一条鱼也没有捕到

    一天收获如何,看运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庆南岸区峡口镇的渔民多是近十年前从下游的广阳岛上搬迁出来的村民。从小喝着长江水长大,吃打鱼这“碗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张渔网的网眼约20毫米

    附近的渔民多数都住在镇上,凌晨两三点起床,摸黑上船。手摇启动柴油发动机,伴着马达声、挂着一个头戴电筒就出船起网。5点左右,东边开始泛着鱼肚白,渔船也陆续靠岸,这一天的收获如何,也在靠岸时揭晓。放虾笼的,多是收获黄辣丁,还有一些河虾、鲫鱼等;用刺网的,根据网目(注:即网眼)尺寸大小,可以网到几两到几斤不等的草鱼、鲤鱼、翘壳等。另外还有渔船使用拖网,耙刺类等渔具……

    7月1日,重庆禁渔期结束,峡口镇附近岸边开始热闹起来。附近停靠着二十多条渔船,大家付出的时间、精力相差无几,但收获如何,确是有几分运气在里面。7月3日至5日,运气最好的两位渔民一早上收虾笼就收获了十多斤黄辣丁,按市场上每斤80至100元的价格,当天已经有上千元的收入。但多数渔民收获一般,也有几位渔民网到了几条十多斤的草鱼,但草鱼和鲤鱼价格便宜,都是只有15元一斤。渔民们说,打鱼的运气成分很大,天气、水位、季节、投放渔网的技巧等等诸多因素都会有影响,也许今天有上千元的收入,明天连小鱼小虾都没有。

    谢大勇便成了这几天运气最不好的那位,鱼舱里只有灌满的江水。已经67岁的谢大勇几乎是这附近渔民中年龄最大的,“十几岁开始在长江打鱼,现在明显感觉到鱼一年比一年更难打到了。”谢大勇说。

    越来越小的网眼

    渔民网上来的“猫儿鱼”

    早上7点左右,所有渔船基本靠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留意发现,不少渔民会将捕捞的鱼分成两份:一份是体型大一些或价格更贵一些的鱼类,而另外一份则是小鱼小虾等杂鱼,渔民们喊作“猫儿鱼”,意思是小猫吃的鱼,价格是每斤8元。在现场可以看到,很多捕捞上来的“猫儿鱼”,还没有手指大。

    大的鱼越来越难网到,部分渔民急功近利——把渔网或网囊的网目尺寸,不断变小。 一条渔船的渔网 网眼过小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对于在长江干流实施捕捞,农业部明文规定了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的最小网目尺寸,其中过渡渔具中刺网类网目最小尺寸为60毫米、张网类50毫米、笼壶类30毫米。而准用渔具的最小网目尺寸,比这个要求还要高,以拖曳刺网为例,最小网目尺寸是100毫米。但记者在现场比对一些渔网渔具发现,尺寸远远达不到相关要求:三层刺网,网目最小的不到30毫米。挂网、拖网以及虾笼更是让人觉得“密不透风”,都无法穿过一个小手指。只要这些渔网下水,大大小小的鱼都会被“通吃”。

    除了渔网过密,无证捕捞的情况也普遍存在。7月5日下午,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在渔船停泊的现场看到,拥有捕捞资质的船身上,都有喷印有渝南岸渔+编号的字样。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沿着峡口镇渡口到广阳岛内河段数了下,沿岸停靠着39艘大小不一的渔船,其中有编号的渔船只有9艘。渔民驾船捕鱼,一般都有一艘带编号的“住家船”,另外还有一艘小一号的船,用来放网、起网等。但即使按9艘有编号的渔船各附带一艘小船算,执证捕鱼的船只数量,依旧不到总数的一半。

    小网眼魔咒

    中午,各条船上的渔民一般都要整理网具,使用刺网的,要把网上的水草、杂物清理掉。而使用耙刺类渔具的,需要将前一夜被泥沙磨钝的鱼钩再次逐个打磨。当然,修复越来越小的网目渔网,也属整理范畴。傍晚,一般则是放网的时间。打鱼的渔民除了少数是一个人单干外,大部分渔船放网时和起网时都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掌舵,一个人放网或起网。所以,一条船上的渔民多是夫妻兄弟或父子。谢大勇说,这几日他二儿子有事,他是临时来顶替一下,其实他本人早在几年前“上岸”了。

    为了保护水生资源,禁渔期越来越长,鱼也没有以前那么多。很多老渔人心疼长江,内心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希望可以多打到一些鱼,收入多一些,一家人的生活可以轻松一点;另外一方面则是现实,他们能从长江里获取的鱼真的越来越少了,越少使用小网目渔网者就越来越多。

    一个要求不提及他姓名的渔人坦言,他拒绝使唤用小网目渔具,因为看着鱼孙遭殃,他心痛。然而,他无法阻止其他人的使用。

    “这东西,一边让不少人内心难安,一边更让使唤用的人欲罢不能。”他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它是很多人江上讨生活的魔咒。”

    “如果长江全面禁渔三年,估计鱼的数量就会快速恢复。”52岁的渔民谭庆平说,更为现实的是,不少渔民投入几万元购置渔船,每年花费上万元的网具费用,“上岸的话,也面临更严峻的问题:大部分渔民家里没有田,不打渔,只能打工,但年纪大的肯定没人要……”  

    渔民们有时也相互聊天,谈及沙坪坝和潼南等地一些渔民上岸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时间,他们都在整理网具、放网、起网……过着一个全职渔民的生活。时常,他们的晚饭餐桌上也会有鱼——这一天没有卖掉的鱼。

    新闻延伸:今年以来,9900多幅小网眼违规渔具被缴

    昨日,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从重庆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了解到,为保护长江渔业资源,遏制非法捕捞猖獗的势头,重庆市加大查处违禁捕鱼的力度。渔政部门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重点针对团伙作案、职业电鱼、制售电捕鱼器、使用小网目渔具违规捕捞、长期收购非法捕捞渔获物等行为,组织“端窝点、打团伙、斩链条”和“清理整治违规渔具”等2个专项行动。今年今年全市仅禁渔期,全市各级渔政机构联合公安机关,共出动执法人员1.4万多人次,收缴网具9900多幅,没收电捕鱼器242台套,放生或没收渔获物2500余公斤。全市已立案476起,涉案人员835人,其中非法捕捞案件445起790人。在这些案件中,有314起613人涉嫌刑事犯罪已被移送公安机关。

    原标题:禁渔期结束后的渔民 越来越少的鱼 和越来越小的网眼

相关报告
  • 《长江迎最长禁渔期:十年禁渔,方才有鱼》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23
    • 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渔范围和时间通知,宣布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根据《通知》,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生种质资源保护区外的自然水域,最迟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禁止使用10年,禁止生产性捕捞自然渔业资源。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这条浩瀚的河流可养鱼424种,珍稀鱼类183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七大河流之一。父亲曾对我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乘长江船时,到处都能看到江豚,江豚就像一头小猪。当时,他并没有把这当作自己的本意,因为当时,江豚只是一个普通的物种,与珍稀保护物种并不接近,但对现场的描述还是让我着迷。1992年我第一次到长江时,也看到河豚在船边翻滚跳跃,不过只看到了几只。不过,根据2018年长江淡水江豚科研成果,目前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有1012头(2006年为1800头)。 为什么?近几十年来,在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越来越严重的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干涸和捕鱼。他们已开始采取“电毒爆炸”、“死角网”等非法作业方式捕鱼。最后,形成了“资源越抓越少,生态越抓越差,渔民越抓越穷”的恶性循环。长江天生的体质指数已经达到了最差的“无鱼”水平。因此,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刻不容缓。 但为什么突然禁捕要花这么长时间呢?在此之前,长江每年都会禁止捕鱼。是三个月吗?专家解释说,以四条大鱼为例,它们通常需要四年时间才能繁殖和生长。十年的禁渔令将允许它们繁殖两三代,这样它们的数量就可以恢复,它们的个体也可以变得越来越大,从而生产出优质的鱼。然而,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鱼的生长不足以捕获三天。7月1日开渔后,近3个月的养殖成果在几天内全部被“绝种网”捕捞出来,鱼群仍无法生长。 也有一些人担心长江禁渔是否会导致鱼价长期上涨?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太关注禁止捕鱼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长江渔业资源年平均捕捞量不足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现在我们吃的大部分鱼都是由人工鱼塘提供的。然而,养殖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在多代繁殖后必然退化。为了提高种群数量,必须补充优质野生亲鱼。长江是鱼类的自然种质资源库。如果我们不保护长江的基因库,将来连最常见的四种鱼都吃不下。 长江已经很久没有鱼了!事实上,其他河流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比如钱塘江是一条保护得很好的河流,但俗话说“大潮蒙蒙时,墨鱼就会出现”,现在就很难见到了。
  • 《地球的降雪量越来越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4-01-18
    • 虽然世界各地的许多人目前正在经历大雪,但地球的降雪量却越来越少——这种趋势并不是暂时的。这是因为地球正在变暖,并且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加剧了这种情况,而冬季的变暖速度比美国任何其他季节都快,冬季降水更常以雨滴而不是雪的形式落下。这影响了从春季和夏季可用的淡水到野火风险和某些物种的生存。如果不做出重大改变来遏制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将是惊人的。下雪的冬天少了。气温上升——2023 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正在使冬天变暖。《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证实,自19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已经缩小了北半球的积雪,而加州本季的第一场降雪只有7.5英寸,是历史平均水平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