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表小眼绿鳍鱼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1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鱼类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布了长江口重要洄游性鱼类——小眼绿鳍鱼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的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 (Q1,5-IF = 10.8)。

    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俗称绿鳍鱼,隶属于鲉形目,鲂鮄科。主要分布在黄海、东海、南海以及韩国和日本的沿海海域,属于典型的洄游性鱼类,秋末冬初向外海进行越冬洄游,春季向近岸进行产卵洄游。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而备受关注,它拥有雪白的腹部和红褐色的身体,鳃下有一对色彩斑斓、闪烁着绿色荧光的“蝴蝶翅膀”,其下有三对类似芭蕾舞者的“足”,这实际上是六个独立的胸鳍,它们非常灵活,并含有助于觅食的“味蕾”。这些独特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为探究小眼绿鳍鱼特殊形态特征和生态适应的进化机制,研究团队通过Illumina 短读序、PacBio长读序以及Hi-C技术对其基因组进行了深度测序,并得到了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的基因组大小约为624.7Mb,contig N50的长度约为13.77Mb,scaffold N50的长度约为28.11Mb。初始组装的序列中有99.29%成功锚定到24条染色体上,基因组中包含35.96%的重复序列和8,235个非编码RNA。预测到总共25,358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24,072个基因(94.93%)具有功能注释。共线性分析显示小眼绿鳍鱼与圆鳍鱼(Cyclopterus lumpus)存在显著的共线性,这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非常密切的系统发育关系。

    这些组装的基因组序列可以为揭示小眼绿鳍鱼的遗传适应性和潜在的分子基础提供宝贵的信息,进而用于建立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策略。此外,这些基因组数据还可以用于未来的比较基因组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从而揭示鲉形目和其它硬骨类鱼类及脊椎动物的基因组演化和系统发育关系。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一邦,通讯作者为张辉研究员和线薇薇研究员,作者还有日本东京大学岩崎涉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支持。

    文章信息:

    Wang, Y., Zhang, H., Xian, W. Iwasaki W. Chromosome genome assembly and annotation of the spiny red gurnard (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Scientific Data, 10, 44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3-02357-y.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7/t20230716_681072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表脉红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贝类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布了我国重要经济贝类——脉红螺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Q1,IF=9.8)。 脉红螺俗称“海螺”,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均有分布,是我国北方海洋牧场实现资源自我恢复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北方海洋牧场的重要经济物种。目前,我国脉红螺的供应绝大部分依赖采捕野生资源,但由于近年来脉红螺价格不断提高,采捕强度越来越大,野生资源存在衰退风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尝试进行脉红螺人工育苗,但出苗效率极低,远未实现产业化规模,严重影响了脉红螺增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解决了亲螺性腺促熟、幼虫高效稳定培育、高效采苗和苗种规模化高效中间培育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脉红螺规模化高效苗种繁育技术,初步实现了脉红螺苗种规模化高效培养和产业化。 此次,团队通过Illumina短读序、PacBio长读序以及Hi-C技术对脉红螺基因组进行了深度测序,得到了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该基因组具有较高的杂合度(1.41%)和重复序列比例(57.72%),是较为复杂的水生动物基因组之一。组装完成的基因组大小为2.30Gb,scaffold N50长度为64.63Mb,包含35条染色体,编码29,649条蛋白序列。该基因组的发布将有助于脉红螺性状解析和良种选育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浩、硕士生李卓卿、博士后杨美洁、博士生石璞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ao Song#, Zhuoqing Li#, Meijie Yang#, Pu Shi#, Zhenglin Yu, Zhi Hu, Cong Zhou, Pengpeng Hu & Tao Zhang*, 2023.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caenogastropod snail Rapana venosa. Scientific Data, 10: 539.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3-02459-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表深海冷泉尾腔纲贝类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冷泉贝类尾腔纲生物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表首个尾腔纲贝类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Q1,IF5year=10.8)发表。成果发表后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Nature 旗下生命科学研究论坛Nature Research Life Sciences Community 邀请撰写研究背后的故事“Behind the Paper” (https://communities.springernature.com/posts/decoding-the-genome-of-a-cold-seep-aplacophoran-mollusc-chaetoderma-sp). 尾腔纲也被称为毛皮贝,是软体动物门中一支早期分化物种,多发现于深海,是目前研究较少的贝类之一。尾腔纲生物演化地位特殊,且具有显著不同于常见贝类的形态特征,身体呈细长的蠕虫状,体表无壳,覆盖有角质层和细小的骨针。但是由于基因组数据的缺乏,研究人员对尾腔纲贝类分子演化及其特殊环境适应性所知甚少。研究人员于2020-2022年期间,在中国南海F冷泉和海马冷泉采集到尾腔纲样本,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初步物种鉴定。随后,利用Illumina测序、 PacBio测序和Hi-C辅助基因组组装技术,组装得到尾腔纲生物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尾腔纲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45Gb,contig N50长度为1.06Mb, scaffold N50为141.46Mb, 挂载到17条染色体上,注释到23,675个蛋白编码基因。尾腔纲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的发布,对研究贝类壳的演化以及深海冷泉生物环境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由开放室张琳琳、深海中心王敏晓和分类室张均龙三个团队共同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放室博士生王月、深海中心研究员王敏晓为论文第一作者,张琳琳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专项经费、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Yue Wang#, Minxiao Wang#, Jie Li, Junlong Zhang, Linlin Zhang*.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a deep-sea symbiotic Aplacophora mollusc Chaetoderma sp. Scientific Data, 2024, 11:133.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4-0294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