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1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今天(10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组的现场验收。

    该装置可为核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前沿基础研究和核能材料研发等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

    重离子加速器是指用来加速比阿尔法粒子重的离子的装置。依托不断升级换代的离子加速器和不断发展的加速器新技术,离子束物理前沿研究持续深化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其应用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

    该项目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介绍:当前国际上虽有多个重离子装置在建或已建成,但在多学科交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和国家需求的重要应用领域仍缺乏多功能、小型化的低能量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的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由45吉赫兹超导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高压平台、强流多电荷态束流分析和制备系统、连续波新型射频四极场(RFQ)重离子加速器、中能束流传输线、束流诊断系统和辅助配套等子系统组成。该装置可提供从轻到重多种电荷态的强流重离子束和混合离子束,提供的束流具有强度高、电荷态高、离子种类多、能量变化范围宽等诸多优势。

    自项目立项以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装置研发团队历时约10年时间瞄准国际最高水平全力攻坚,抢占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产生和低能量加速的国际制高点,首次将铌三锡超导磁体应用于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研制成功国际上磁场和微波频率最高的超导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创造了国际上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的最高流强纪录。同时,成功研制出目前国际上束流强度最高的连续波重离子射频四极场加速器,可实现毫安量级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的加速和稳定运行。

    该装置超导离子源研制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技术中心副主任孙良亭介绍: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的产生是满足新一代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的关键,我们研制的第四代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可产生相当于国际上其他实验室同类装置最高性能2倍以上的束流强度,为解决下一代强流高功率重离子加速器关键束流物理与技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自主研发解决了一系列技术瓶颈问题,该装置运行稳定,其核心设备总体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对国际上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低能量前端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加速器高场铌三锡超导磁体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装置运行后,科学家们有望在原子物理、核天体物理和核能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如可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低能量高电荷态离子碰撞实验研究,在低能区对恒星平稳核燃烧过程的一些关键核反应截面进行直接测量,从而有望解决一些国际上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核天体物理重要科学问题。围绕国家新一代核能发展的迫切需求,利用该装置还可开展核能材料辐照损伤模拟和快速评价筛选等研究,研发抗辐照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1979-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在东莞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8-15
    • 8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发布会,宣布该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以下简称BNCT)实验装置,并且启动了首轮细胞实验和小动物实验,为开展临床试验做好前期技术准备。   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与此同时,这也是坐落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精准“狙杀”癌细胞   当天上午,8位来自放射医学、粒子加速器、中子物理与技术、硼药等领域的院士及专家对BNCT实验装置进行了评审,认为该装置的成功研制,是我国在癌症治疗高端医疗设备整机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BNCT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治疗时先给病人注射一种含硼的药物,这种药物与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会迅速聚集于癌细胞内,相当于给癌细胞做“标记”,而在其他组织内分布很少。随后,给病人进行中子照射,时长在1小时内,整个治疗过程一般只需照射一次。当照射的中子被癌细胞内的硼俘获,会产生高杀伤力的α粒子和锂离子,便可精准“杀死”癌细胞。   “α粒子和锂离子射程很短,只有一个细胞的长度,所以只‘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周围细胞组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骄介绍。   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表示,日本、美国等众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动BNCT技术的发展。推进加速器BNCT不仅可以使得中国的大型医疗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可以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有望很快在东莞   开展临床试验   以往,用于BNCT治疗的强中子束流主要通过核反应堆产生。与基于核反应堆的BNCT装置不同的是,加速器BNCT装置作为射线装置,可以在位于人员密集区域的医院使用,未来可往市、县一级拓展。   2018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东莞建成了我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和中子技术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BNCT装置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对于示范带动散裂中子源关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科研人员计划通过开展细胞和动物实验,更大规模地开展BNCT适应症研究,为新一代硼药的研发和动物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环境。同时,通过动物安全性验证,为后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在成功研制这台BNCT实验装置的基础上,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第二台BNCT临床设备的设计和研制,有望很快进入临床试验,依规逐步开展临床治疗。   南方日报记者/陈启亮
  •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自研高性能核心电子学设备通过专家组测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近日,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核心电子学设备在惠州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测试评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邓建军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与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13位束测与电子学领域专家,共同对HIAF的13种核心电子学设备进行了全面测试。专家组一致认为,系列设备在实测参数上远超预期设计指标,部分关键参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标志着该电子学系列设备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全面实现了国产化,有力满足了离子加速器重大工程应用需求。 长期以来,高端束测与机器保护核心电子学技术,如BPM、高速多通道等系统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不仅价格昂贵、升级难度大,而且难以满足工程项目需求。为实现HIAF装置束流的高精度、大动态范围、多维度参数测量以及微秒量级快联锁保护的需求,加速器技术中心束流反馈及机器保护技术室的科研团队历经6年的艰苦攻关,突破了相关技术瓶颈,全面开展了基于高性能数字处理平台20多类电子学设备的自主研发工作。团队成功实现了束流6维相空间、流强动态范围跨9个量级的高精度测量,解决了从样机研制到工程批量应用的迭代难题。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和新疆理化所的质子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试验装置(PREF)等项目中,并长期稳定可靠运行。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已在HIAF上成功安装了超1600套核心电子学设备,保障了工程进度,并大幅节省了工程经费。 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电子学设备采用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HIAF在极大动态范围、多运行模式、智能化自检自标、LACCS控制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还实现了各设备间的高速数据互联和瞬态高速数据聚合,在解决数据质量和完整性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加速器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可以推广至同类型的高功率加速器装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