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创新要实现两个多样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6-25
  • 我国是一个钾盐资源匮乏的国家, 同时我国土壤也不同程度地缺乏钾元素及中微量元素。在上周由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8中国钾盐 (肥) 科学技术交流大会上, 专家建议, 针对我国钾盐资源和土壤的现实情况, 钾肥的技术创新可以从产品多样化和组合多样化两方面做起。   

    矛盾: 资源匮乏但需求强劲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委会副秘书长亓昭英认为、我国农业土壤因长期施肥不均衡而导致有机质、钾元素、中微量元素不足、土壤pH值下降、板结和面源污染严重、致使作物病虫害严重、农药施用量大、影响农产品质量。要完成对土壤的修复与保持, 对钾肥的需求是必然选择   

    然而据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可溶性钾资源的查明资源量是10.57亿吨, 其中基础储量是5.62亿吨, 钾资源总量只占世界总量的5%左右, 且品位平均只有0.8%左右, 远低于世界平均品位的30%。在保持目前产量的基础上, 我国钾资源只能满足7 ~ 8年的开采需要。"亓昭英说。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花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 我国是一钾盐资源匮乏的国家,50%钾肥依赖进口。同时,我国缺钾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0%,大部分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钾及中微量元素缺乏现象。

      亓昭英指出,今后5年,粮食质量与数量的安全仍然是头等大事,无论是施用测土配方肥提高单产,还是改良盐碱地增加耕地面积,对钾肥的需求是刚性的。

      方案一:产品多样化满足需求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钾肥强劲需求,亓昭英建议钾肥行业首先要实现钾肥品种多样化。她建议除传统钾肥外,可以发展黄腐酸钾、腐殖酸钾、硝酸铵钾、碳酸钾、碳酸氢钾、磷酸二氢钾、结晶硫酸钾镁肥、甲酸钾、生物钾等。

      其中,随着忌氯经济作物种植业的扩大,作为一种无氯钾肥的生产原料,硫酸钾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极大机遇。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常务副所长张伟介绍,他们采用的硫酸铵法以硫酸铵与氯化钾为原料生产硫酸钾。硫酸铵价格便宜,燃煤大户如火电厂、冶金厂、炼焦厂以及高分子合成工业中的废气、废液均副产硫酸铵,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上海化工研究院已经先后建成3000吨级和1万吨级的硫酸钾中试生产装置。该工艺的副产品氯化铵钾可直接挤压造粒制成水稻专用追肥,或与普钙、重钙、磷铵等含磷肥料混合,制成中、高浓度三元复合肥。

      另外,硝酸钾是无氯氮钾二元肥料,对提高烟草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作用。碳酸氢钾具有成本低、性能稳定、水溶性好等特点,特别适合大棚作物。这是因为碳酸氢钾可缓慢稳定释放二氧化碳,使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万分之三,可以解决大棚中空气不流通,易产生二氧化碳缺乏症的问题。

      方案二:组合多样化利用资源

      亓昭英表示,在组合多样化方面,钾肥除了与氮肥、磷肥组合外,还可与有机肥、水溶性与枸溶性中微量元素肥、螯合剂组合使用,也可以采用不同钾源组合,这样可以增加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提高相容性,确保精准施肥,控制土壤酸碱度使其适应作物需求。

      除了可溶性钾资源外,我国还有钾长石、霞石等含枸溶性的难溶性钾资源。这部分资源的初步查明资源量为3000亿吨以上,而且分布非常广泛,可以作为可溶性钾资源的补充。针对难溶性钾资源,利用我国资源丰富的钾长石类和黑云母发展含钾的中微量元素肥是重要方向。其中,利用钾长石生产的硅钙钾肥中含70余种中微量元素。

      “一直以来遭受副产盐酸困扰的曼海姆硫酸钾技术可以采取这一思路,向多元素专用复混肥方向发展。比如加入白云石粉中和其中的游离酸,相当于添加了少量的钙、镁等中量元素,从而成为一个含多种中量元素的肥种。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肥料只能做基肥,不适合做水溶性肥。另外,也可以加入钼酸钠、硫酸铜等将其加工成各种含中微量元素的小品种复合肥。”亓昭英介绍道。。

相关报告
  • 《韩国确定“创新挑战项目”的两个技术主题》

    • 来源专题:科技政策与战略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金瑛
    • 发布时间:2020-09-11
    •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将于2020年7月24日举行了第二次创新挑战项目推进委员会,讨论“创新挑战项目”的运营方向以及今年的企划项目主题。该项目是在2019年5月首次提出,旨在通过超高难度的研究创造创新成果。该项目的特点包括:超高难度的研究目标设定、不是从技术发展路线图而是从问题定义出发的任务指向性设计,以及具备集中创造成果的专业化管理方式和灵活的研究制度等。经过专家研讨及部门协商后目前先确定了2个研究主题,分别为“DNA存储”和“可水下、空中起动的无人驾驶机”。
  • 《浙江工业实现“两个扭转”》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2
    • 记者10日从省经信委获悉,2017年前11个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累计同比增长8.4%,高出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增速在东部沿海地区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8.4%的增速还实现了两个重要扭转。一方面,2017年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速差逐月扩大,扭转了自2011年以来浙江工业增速低于江苏、山东、广东等工业大省的态势,率先进入回升通道,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扭转了2012年以来工业增速低于全省GDP增速的态势,成为浙江经济稳走向好的主引擎。数据显示,浙江工业增长自2010年达到阶段性顶点后,于2015年触底,经历了长达5年的回调下降,在2015年工业与GDP增速差达到了3.1个百分点。2016年工业增速实现触底反弹,并快速拉近与GDP的增速差,最终在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0.04个百分点,而2017年全年有望继续拉大增速差。   2017年浙江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背后,是工业经济加速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入手,推动浙江传统动能高质量式修复。在浙江,传统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60%,可以说是浙江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省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抓住了传统制造业提升,就是抓住了浙江工业经济的牛鼻子。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大会,省政府制订出台《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组织21个县(市、区)开展分行业试点。浙江通过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有效提升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2017年前11个月,全省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4%。   积聚新兴发展动能,提升产业结构质量。随着八大万亿产业培育和《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落实,以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对增加值的贡献看,2017年前11个月,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排前5的是通信电子、汽车制造、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和电力热力行业。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随着近年来一批重大汽车项目投产,我省已初步形成杭州、台州、金华、宁波四大整车生产基地。全省生产整车67万辆,同比增长28.9%。汽车制造业从2012年的第12大制造业跃升为目前的第3大制造业。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驱动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双提升。从“制造业+”切入推进智能制造。2017年,我省推动出台《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域20个和智能制造示范区10个,培育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试点企业(基地)175家。更为重要的是,全省共有35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改造等专项支持,共获得国家专项资金5.51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从“互联网+”切入,浙江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预计2017年全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5%,新增上云企业12万家左右。   善用加减法,全省企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设立省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资金,3年统筹安排54亿元财政资金扶持18个县培育发展实体经济。同时,从减轻企业成本负担破题,努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2016年以来省政府出台的四批减负降本政策逐步落地,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利润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8%,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质量高不高,最终企业说了算。2017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6%,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7.2%,达到2014年以来最高;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按可比价增长8.1%。企业利润、产销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足见质量增长的基础较为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