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针叶树是外来针叶树物种的自然再生后代,是新西兰的一个主要生态和经济问题。高光谱图像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监测野生动物控制措施的效果,但很少有研究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检验。实验数据收集自一项实验,包括39棵小松幼树(道格拉斯松),分配给一种对照品和两种除草剂处理(三氯吡丁氧乙基酯和二溴化二铵一水合物)。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除草剂对针叶变色、光谱特性和树木生理的时间影响,并利用高光谱数据建立预测光合参数的模型。处理后第一天出现明显的变色现象,说明diquat处理后,光系统II (Fv/Fm)的净光合速率(A)、电子传递速率(ETR)、气孔导度(G)和最优量子产量均迅速下降。应用三氯吡喃后,在第二周之前未见明显变色,A、ETR、G和Fv/Fm值下降速度慢于diquat。通过针尖光谱计算得到的窄带光谱指数(PRI)与四个光合参数的相关性最强,其中,PRI与A、Fv/Fm、ETR、G的R2值分别为0.53、0.46、0.68、0.29。以原始光谱为输入的模型表明,稀疏偏最小二乘(SPLS)优于其他三种测试方法(PLS、支持向量机、弹性网络)和R2,分别为0.64、0.62、0.65和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