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多基因座生态性状内渗引起的杂交物种分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1
  • 2024年4月17日,约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Hybrid speciation driven by multilocus introgression of ecological traits的文章。

    杂交允许谱系之间共享适应,并可能触发新物种的进化。然而,令人信服的同倍体杂种物种形成的例子仍然很少见,因为要证明杂交在产生生殖分离中至关重要是具有挑战性的。

    该研究将种群基因组分析与物种特异性性状的定量性状基因座作图相结合,以研究Heliconius蝴蝶的杂种物种形成情况。研究人员证明Heliconius elevatus是一种与父母双方同位的杂交物种,并且作为独立进化的血统持续了至少180000年。尽管有一个亲本Heliconius pardalinus存在普遍且持续的基因流动,但该基因使其99% 基因组均质化。其余的1% 从另一亲本Heliconius melpomene渗入,并广泛散布在H. elevatus基因组中,与H. pardalinus发散。这些岛屿包含多种破坏性选择的特征,包括颜色模式,翅膀形状,寄主植物偏好,性信息素和配偶选择。总的来说,这些特征使H. elevatus处于其自身的适应性高峰,并允许与父母双方共存。

    该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形成是由生态性状的渗入驱动的,并且具有多基因座遗传结构的基因流形成是可能的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263-w
相关报告
  • 《宋小玲:复合性状转cry1C*/bar基因水稻T1c-19与杂草稻杂交F1的适合度》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5-20
    • 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在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重要的风险之一就是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杂草稻中,导致抗性杂草稻的产生。由于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比单一性状的基因漂移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更为复杂,因此更应该全面评价。 近期,南京农业大学宋小玲研究团队以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受体水稻MH63和3种杂草稻(广东茂名WRMM、江苏泰州WRTZ和湖南益阳WRYY)的杂交F1为材料(F1+和F1-分别表示以转基因水稻和受体水稻为亲本的F1),通过分析评估自然虫压与无虫压下,单种时F1+与杂草稻及F1-的适合度;F1+与杂草稻混种时的适合度;单种时,F1+喷施与未喷施草铵膦下的适合度,评价T1c-19释放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相关研究以题为“Fitness of F1 hybrids between stacked transgenic rice T1c-19 with cry1C*/bar genes and weedy rice”(doi:10.1016/S2095-3119(19)62662-6)发表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杂志。 结果表明,与各自的F1-和杂草稻相比,在自然虫压单种下,F1+表现出了显着的适合度优势或与各自的F1-和杂草稻的适合度相似;在无虫压单种下,F1+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适合度优势。在混种自然虫压或无虫压下,与各自杂草稻相比,F1+表现出了明显的适合度优势或与其杂草稻相似。在单种喷施或未喷施草铵膦下,F1+的适合度与相应杂草稻相比均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与杂草稻的落粒性相比,除F1YY-的落粒性与WRYY相似外,其余F1的落粒性均显着低于各自杂草稻。 综上所述,由于在自然虫压下,T1c-19与杂草稻的杂交F1+表现出了更高的适合度优势,所以在T1c-19环境释放过程中,应防范T1c-19向杂草稻的基因漂移。
  • 《我科学家解析杂交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8-21
    •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课题组和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应用多套群体解析杂交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该研究解析了我国当前杂交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学基础。 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解析是当前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基因发掘已有一些相关报道,但这两种性状在杂交稻中的遗传基础尚不明晰。研究人员在前期完成水稻产量杂种优势遗传解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涵盖籼籼交和籼粳交在内的17套代表性F2群体的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解析了杂交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各显著位点的遗传效应,同时建立了基于基因型的水稻品质表型的预测模型。该研究对于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和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高效分子育种具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项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资助。水稻所龚俊义博士和植生所缪家顺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教授、水稻所杨仕华研究员和植生所韩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