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Lett.:新型曲面二维材料:具有强光相互作用的新型核-壳异质结构——Au@MoS2.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2
  • 随着石墨烯的成功发现,二维(2D)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s)在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引起了科研人员极大的研究兴趣。此类材料中的MoS2纳米片由于其优越的光学和电子性质而具有特别的应用前景。

    成果简介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李渊(第一作者),陈新奇(通讯作者),Vinayak P. Dravid(通讯作者)(任美国西北大学原子及纳米尺度结构分析中心主任)等研究人员基于平面二维材料的广泛研究,提出曲面二维材料的研究思路,通过实现硫化钼材料对金纳米颗粒的无缝包覆,报道了一种新的核壳异质结构的合成,称为Au@MoS2,并在这些异质结构上观察到了显著增强的拉曼散射和光致发光现象。研究人员将该现象归因于表面等离子激元诱导的电场作用,模拟显示电场主要定位在MoS2壳内,同时还发现了电荷转移引起的MoS2壳掺杂效应的潜在证据。DFT计算进一步揭示了MoS2壳的结构曲率导致其电子结构的改变,有可能促进了从MoS2到Au的电荷转移。该研究发表于Nano Letters,题为“Au@MoS2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s with Strong Light–Matter Interactions”。

    该项研究已经完成了在Au纳米粒子上直接无缝生长多层的类富勒烯曲面MoS2壳,从而形成特殊的核壳Au@MoS2异质结构。利用UV-vis、Raman和光致发光光谱等多种技术,对Au核的结构曲率和等离子效应所引起的光物质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人员推测观察到的光致发光可能是场增强效应和掺杂效应的结合。Au@MoS2核-壳异质结有望成为未来光电子器件如光电探测器和等离子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潜在材料。

    文献链接: Au@MoS2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s with Strong Light–Matter Interactions (Nano Letters 2016, DOI: 10.1021/acs.nanolett.6b03764)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合成出新颖二维MXene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4-19
    • 二维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独特的电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二维材料,石墨烯因其超高的力学强度、优异的电导率及热导率,在电化学储能,透明电极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本征的零带隙及单一的化学组成限制了其在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的应用。二元及三元二维材料,如金属氧化物、层状金属硫族化合物,六方氮化硼,层状氢氧化物等体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纳米片(MXenes)材料则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二维材料,由美国Drexel大学Michel Barsoum在此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研究,目前该实验室已相继获得Ti3C2Tz, Ti2CTz, Ta4C3Tz, TiNbCTz, (V0.5,Cr0.5)3C2Tz, Ti3CNTz, Nb2CTz,V2CTz, Nb4C3Tz, Mo2TiC2Tz, Mo2Ti2C3Tz, Cr2TiC2Tz, , Mo2CTz, Ti4N3Tz等MXenes结构。MXenes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亲水性,理论预测这类材料具有高弹性模量及高载流子迁移率,在导电材料及功能增强复合材料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发现多种阳离子能够自发地插入到MXenes材料层间,因此在储能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已有的研究报道,Ti3C2Tz、Ti2CTz、V2CTz、Nb2CTz等可作为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它们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可达410 mAh/g @ 1 C)和体积比电容(可达900F/cm3)以及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Science, 2013, 341, 1502-1505;Nature 2014, 516, 78-81)。因此,MXenes被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二维纳米功能材料。   正因为此,如何抢先合成出具有丰富d电子结构的过渡金属碳化物材料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目前,MXenes的制备主要是通过HF酸,NH4HF2溶液,LiF及HCl混合溶液及低共熔混合盐介质中对A位为Al的MAX相材料(为一超过70组员的材料体系)中的Al原子选择性刻蚀而得到。由于过渡金属Zr及Hf难以形成A位为Al的MAX相,因此,截止目前,关于Zr系及Hf 系的MXenes材料仍未见报道。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与核能材料工程实验室采用原位反应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获得的高纯新型Zr3Al3C5层状碳化物作为前驱体,以HF酸为蚀刻剂,选择性剥离键合较弱、易于水解的Al-C结构单元,首次获得Zr系二维MXenes材料。该工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128, 5092-5097, 2016)。   相比于Zr系材料,Hf系层状碳化物更难获得单一的物相,通常获得的是Hf3Al3C5、Hf3Al4C6和Hf2Al4C5三元化合物的混合相,并且由于较强的亚层间界面结合,我们发现直接以三元Hf-Al-C复合相为前驱体难以通过选择性刻蚀法获得Hf系二维材料,所得到的剥离产物主要为立方相HfC。已有的研究表明,基于这些三元相的单相固溶体相对更易获得,并且有助于改善相纯度。此外,考虑到Hf-C与Al-C片层间较强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实现有效剥离,对单胞内的Hf-C及Al-C亚层间的界面进行调控,以弱化Hf-C与Al-C片层间的界面结合非常重要。我们基于固溶法调谐单胞内亚层的思路,在Al位引入少量Si,采用SPS方法合成了新型Hf2[Al(Si)]4C5和Hf3[Al(Si)]4C6固溶体材料,以此固溶体为前驱体,以HF酸为蚀刻剂,实现了对Al(Si)-C结构单元的选择性剥离,首次获得了Hf系二维MXenes材料。借助结合能和原子电荷计算分析,阐明了Si掺杂促进氢氟酸剥离过程的微观机制,由于Si比Al多一个价电子,掺杂替代Al原子之后,能有效减弱Hf原子层和剥离的片层Al(Si)4C4之间的界面结合,对应结合能的数值从8.60 eV直接降低到4.05 eV,因而Si的引入实现了对单胞内HfC及Al(Si)-C片层界面的有效调谐,显著弱化了界面结合,进而实现了剥离。Hf系新颖二维碳化物材料在储能、吸波和光电器件上有着潜在的应用。该实验室发现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循环储能特性,在锂电池和钠电池测试中在电流密度为200 mAg-1 循环200次后分别得到体积比容量为1567 mAh cm-3 and 504 mAh cm-3. 高体积比容量材料有望应用于发可应用于空间飞行器、移动装备等小型化供能系统中。该新型Hf系MXene二维材料工作近期已经被国际期刊《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7b00030)接收发表。   另外,该实验室与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合作,利用常规水热处理方法获得了量子点结构的Ti3C2型MXene材料。该量子点材料具有很好的荧光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有望在无稀土发光显示材料和生物标记及光热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工作也将在2017年的《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604847)期刊上出版。   目前国际上MXene材料研究方兴未艾,正逐步成为继石墨烯、二硫化钼、黑鳞等二维材料之后新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家在Zr系和Hf系对应MXene材料合成上的突破将有力扩展人们对于二维材料认识的视野,也对于纳米能源器件和光电器件研究提供全新的素材。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1671195,11604346,51502310,21577144,91426304)和中国科学院核能材料创新团队的支持。 图 Hf系MXene材料合成示意图和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图。   目前元素周期表过渡族金属区域业已合成出对应的MXene材料,其中Zr系和Hf系由中国科学院合成
  • 《新型二维层状材料家族再“添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1
    •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 (记者郝晓明)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在新型二维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出厘米级单层薄膜二维MoSi2N4材料。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科学》杂志在线刊发。 目前广泛研究的二维层状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等,均存在已知的三维母体材料。探索不存在已知三维母体材料的新型二维层状材料,可极大拓展二维材料的物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2015年,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会明团队发明了双金属基底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出多种不同结构的非层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晶体,并发现了超薄Mo2C为二维超导体。然而受表面能约束,富含表面悬键的非层状材料倾向于岛状生长,因此难以得到厚度均一的单层材料。 此次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的研究团队发现,在CVD生长非层状二维氮化钼的过程中,引入硅元素可以钝化其表面悬键,制备出一种不存在已知母体材料的全新的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MoSi2N4,并获得了厘米级单层薄膜。单层MoSi2N4包含N-Si-N-Mo-N-Si-N共7个原子层,可以看成是由两个Si-N层夹持单层MoN构成。采用类似方法,研究团队还制备出了单层WSi2N4。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所陈星秋研究组和孙东明研究组合作,发现了单层MoSi2N4具有半导体性质和优于MoS2的理论载流子迁移率,表现出优于MoS2等单层半导体材料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并通过理论计算预测出了10多种与单层MoSi2N4具有相同结构的二维层状材料,包含不同带隙的半导体、金属和磁性半金属等。 该研究开拓了全新的二维层状MoSi2N4材料家族,拓展了二维材料的物性和应用,也开辟了制备全新二维层状材料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