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锂电池关键难题被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19
  •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携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依托中国先进研究堆,利用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精准揭示全固态锂电池传统单层正极的关键缺陷。相关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直接观测并定量证实显著的纵向锂浓度梯度,在电极厚度方向上实现锂浓度的均匀分布,为梯度电极核心设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对推动全固态锂电池基础科学认知及其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

    被誉为“下一代能源革命”技术的全固态锂电池,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锂电池可能出现的泄露、起火等风险,安全性显著提升,但其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拦路虎”,比如循环稳定性和能量密度提升等。要解决上述问题,需深入理解电极内部反应机制。过去,锂元素的“可视化”检测一直是行业痛点,成为制约全固态锂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环节。

    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介绍,作为一种先进的核分析技术,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的分支,可以利用中子束“透视”材料内部,就像做一次无损的“CT扫描”。中子对锂元素等轻元素极其敏感,整个“扫描”过程具有高灵敏、高分辨、无损等特点,在开展对空气/水分敏感的电池材料研究时,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追踪锂离子在电池充放电时的传输过程,就像装上“透视锂分布的慧眼”,为优化电池设计、提升电池性能提供精准“导航”。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2622-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刘飞
    • 发布时间:2025-10-09
    • 我国科研人员解决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界面接触难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为其走向实用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于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接触问题一直是制约其产业化的难题。传统做法依靠笨重的外部设备持续施压,但锂电极和电解质之间仍然存在大量微小孔隙和裂缝——这不仅会缩短电池寿命,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为破解这一困境,研究团队在电解质中引入了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这些碘离子会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至电极界面,形成一层富碘界面。这层界面能够主动吸引锂离子,自动填充所有的缝隙和孔洞,让电极和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 经测试,基于该技术制备出的原型电池经历数百次循环充放电后,性能依然稳定,远超现有同类电池水平。据介绍,这种新设计不仅制造更简单、用料更省,还能让电池更耐用,未来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电动汽车等领域带来更安全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固态电池专家王春生评价道:“该研究解决了制约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问题,为实现其实用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 《中国科大全固态电池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02
    • 7月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马骋教授开发了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新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原材料成本仅14.42美元每公斤,不到其它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原材料成本的8%。 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全固态电池有望克服锂离子电池难以兼顾续航和安全性的瓶颈,从而突破目前电池技术的玻璃天花板。固态电解质是成功构筑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性能优异的硫化物则被普遍认为最有希望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 “日本丰田、韩国三星等知名企业,都在过去的十几年内对此类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马骋说,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成本普遍超过195美元每公斤,远高于实现商业化所需要的50美元每公斤。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合成需要使用大量昂贵的硫化锂(不低于650美元每公斤)。在此次研究中,马骋开发了一种不以硫化锂作为原料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硫化磷锂,该原材料成本仅14.42美元每公斤,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