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揭示了太平洋北赤道逆流在海洋模式中的弱偏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3-22
  • 太平洋北赤道逆流(NECC)是热带太平洋风生环流的主要上层海洋纬向流,向东流过太平洋盆地2°N和10°N之间。 NECC从暖池区域输送到相对寒冷的东太平洋的平均输运约10-30 Sv,它在暖池的体积和热量收支以及热带太平洋气候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其复杂的动力学特性,NECC在很多海洋模式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模拟效果,” Zhikuo Sun博士表示,“弱NECC的偏差将影响对热带洋流平均状态和变化的模拟能力。”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Sun和其他研究人员合作,系统地研究了偏差的根本原因。该团队使用NCAR开发的CESM2模式进行了三个实验,然后分析了NECC的动力机制。

    “我们发现表面风应力及其旋度是在海洋模型中正确模拟NECC最重要的强迫项。WSC(风应力旋度)偏差主要来自纬向风偏差,这可能与将NCEP-NCAR再分析的实际10米风调整为与QuikSCAT卫星等效的10米中性风有关。”Sun说。

    根据分析,Sun等进一步确定了风偏差的具体原因。这个问题可能源于QuikSCAT产生的偏差或误用。现在,他们正集中研究后者,在校正过程中,洋流对动量通量计算的影响已被考虑两次。

    “这项工作为纠正气候和海洋模式中的常见偏差提供了线索,预计将有效提高独立海洋模型中热带上层环流的模拟能力,减少模型偏差对气候模拟和预测的影响。”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19-03-scientists-reveal-pacific-north-equatorial.html
相关报告
  • 《太平洋北赤道逆流在海洋模式中的弱偏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3-26
    • 摘要: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NECC) simulated by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and its oceanic componen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against oceanographic observations.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s using 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2 are compared against ocean‐ice simulations forced by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Coordinated Ocean‐ice Reference Experiments (CORE) data set. The modeled circulation biases behave differently to the west of and to the east of 120°W: the CORE‐forced ocean model largely underestimates the NECC transport to the west and the coupled model underestimates it to the east.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its cur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cing term for correctly simulating the NECC in both models. West of 120°W, the NECC biases in the ocean model are attributed to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maximum easterly trade wind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associated wind stress curl (WSC) pattern; east of 120°W, the NECC biases in the coupled model are attributed to the weak northward cross‐equatorial winds and southwestward gap winds, which lead to a weak WSC gradient at the latitude of NECC. Further analysis confirms that the WSC biases comes mainly from the zonal wind bias, which may in turn relate to the protocol of CORE‐II of adjusting reanalysis winds toward satellite data, which include the relative wind effect. 全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29/2018MS001521
  • 《科学家揭示大气与海洋热量输送模式新变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yuwy
    • 发布时间:2019-02-12
    • 除了温室效应和二氧化碳,还有什么会影响气候变暖?近日《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大气和海洋系统中热量传输方式的变化,对未来全球升温也影响有加。 地球表面的热量输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大气和海洋会将热量沿着赤道—极地的方向传输,从而使地球系统的热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没有热量输送,热带和极地之间的温差会更大,即‘热的更热、冷的更冷’。因此研究热量传输产生怎样的变化很有必要。”该论文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大气科学博士生何诚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研究者通过分析热量在大气和海洋间的传输过程,并结合以往的温度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能量输送变化的背后暗藏玄机。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尺度环流运动的强度减弱,从而导致大气和海洋向极地的热量传输也减弱。但实际上,大气向极地的热量输送并没有减弱,因为全球变暖使得大气中蕴含了更多能量,因此大气向极地输送的能量要比海洋更多。 而海洋向极地方向的热量传输减弱,具体表现为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运动异常。AMOC被看作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齿轮”,过去的两万年中发生了数次崩溃和恢复,导致了全球气候聚变。 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超过90%的热量被海洋吸收。这些热量集中“藏”在南大洋中,并逐年增加。 以往研究认为,这部分热量属于海洋能量传输的一部分,但研究者发现,这部分热量是“虚拟”的海洋能量输送。实际情况可能更糟,海洋能量输送变弱的事实可能之前被低估了。目前,蕴藏在海水中的热量并没有直接进入到大气中,“如果海洋吸收不了这么多热量,就会向大气释放,可能会导致全球剧烈增温。”何诚飞表示。 研究首次揭示了全球变暖过程中,因海洋吸收热量不平衡导致的能量输送新模式。该研究得到了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江志红领导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3801的资助,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的重要成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18-03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