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日本南开海槽俯冲带深海生物的温度极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3
  • 海床深处会热得不再可能有微生物生活吗?这个问题是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局(JAMSTEC)与不来梅大学海洋环境科学中心(MARUM)之间合作研究的重点。国际海洋发现计划钻探计划(IODP)于2016年进行的一次探险提供了对海底生命温度极限的新见解。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12月4日的《科学》(Science)期刊上。
    海床是环境非常恶劣的微生物栖息地。温度和压力随着深度而稳定增加,而能源供应却越来越少。微生物栖息在几公里深海底的时间只有大约30年。目前人们对生物圈的深层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生命的极限在哪里?哪些因素起决定作用?环境温度很可能非常重要。
    嗜热微生物可以在高达80摄氏度的温度下非常舒适地存在。此外,还有一些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生存,但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在理想的实验室条件下,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承受高达122摄氏度的温度。但是要研究高温如何长期影响低能深层生物圈的生命,有必要进行深海钻探。“只有少数科学钻探点到达了温度超过30摄氏度的深度,”研究负责人、MARUM的Kai-Uwe Hinrichs教授解释说。“因此,极限探险队的目标是在温度高达120摄氏度的沉积物中钻一个1000米深的孔,最终我们成功了。”
    全球独特的钻孔位置
    研究采样地点位于日本沿海南开海槽中,水深4.8公里。“令人惊讶的是,微生物种群在仅约45度的温度下几乎消失,”JAMSTEC的联合首席科学家Fumio Inagaki博士说。“在高温海底几乎没有生命,但是随后,我们能够在更深、甚至更热(高达120摄氏度)的区域再次检测到细胞和微生物活性。”
    在摄氏50度以上时,营养细胞的浓度急剧下降至每立方厘米沉积物少于100个细胞的水平,而内生孢子的浓度却迅速增加,并在摄氏85度达到峰值。内生孢子是某些类型细菌的休眠细胞,只要条件再次有利,它们就会重新激活并转换为活态,“某些微生物能够适应这些严酷条件,并在地质时间段内保持深度睡眠。”
    改进的检测方法
    为了可靠地检测50摄氏度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寿命,防止污染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小组使用严格的污染控制对样品的处理进行监控,并将特别重要的样品通过直升机运送到位于日本高知的IODP核心仓库的洁净实验室。JAMSTEC的共同首席科学家Yuki Morono博士说:“没有高质量研究环境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研究目标的。”
    (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jamstec.go.jp/e/about/press_release/20201204/
相关报告
  • 《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甲烷渗漏分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0-24
    •       海底下方蕴藏着大量的甲烷 - 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 - 由有机物质降解产生,无论是由地球的热量还是由深海微生物产生的。这种甲烷有时会在沿着活跃的构造边界(如卡斯卡迪亚俯冲带(CSZ))发生的渗漏中释放。由美国地质勘探局沿海和海洋危害和资源计划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来更好地了解CSZ中渗漏的空间分布。     在整个全球海洋中,甲烷渗漏往往发生在海底特定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区域,这些区域因地区而异。这些区域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区,这些区域的压力足够高,温度足够低,以保持甲烷的冻结天然气水合物形式。在较浅的深度,底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使甲烷水合物解离成液态甲烷和水,并通过渗漏逸出。CSZ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一般在水深500米左右,甲烷渗漏发生在500米区域之外,这表明除了水深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渗漏的发生。研究者应用空间和统计分析,辅以多波束测深和分析地震反射剖面,发现在CSZ中,渗漏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似乎是海底的构造和地貌特征。     这项研究标志着在建立CSZ甲烷渗漏与海底构造地貌之间联系的关键第一步。
  • 《南开海槽浅低频地震带与增生楔前缘低速带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1-05
    • 基于日本海洋地球与科学机构(JAMSTEC)的Takashi Tonegawa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纪伊半岛(Kii peninsula)的南开增生楔分布有补丁状的低速带(LVZ),这些低速带与南开增生楔前缘发生的浅低频地震(sVLFE)相关,补丁状低速带不存在的地方,浅低频地震很少发生。这项研究工作是与国家地球科学和灾害韧性研究所(NIED)联合开展的。 科学家们在南开海槽布设了密集的海底地震和海啸网络系统(DONET),旨在监测地震活动。科学家试图通过非线性反演方法,模拟退火法和瑞雷波的位移-压力比值计算地震台站下方的一维剪切波速度结构。LVZ和sVLFE的空间相关性只在增生楔的Kumamp-Nada地区被报道过。然而,从49个电缆站的一维剪切波速度剖面获得的新结果表明,在增生楔前缘零星存在另外两个LVZs。另外,LVZ和sVLFE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在补丁状的LVZs内,sVLFE活动被激活。这些低速带成因与流体集中而降低断层的抗剪强度有关。 南开海槽增生楔前缘的LVZs潜在地影响了同震破裂的传播和大型逆冲地震的海啸滑动。由于地震低纬度地区可能会影响海啸高度和强烈的地面运动,这些新的发现预计将有助于进一步评估LVZs的影响及其对地震的影响。该工作由JSPS KAKENHI基金编号15K17753支持,研究结果已发表于2017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李亚清 编译)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2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