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预印版于3月2日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等发表的文章“Clinical Features of 81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Jingzhou,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文章称,自武汉暴发COVID-19以来,已经有大量的人被感染。然而现有的大多数医疗机构并不能报告Ct值(循环阈值),只能区分阳性和阴性。然而事实上,针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诊断,对病毒载量的预测是及其重要的。
文章中收集了荆州中心医院收录的81例COVID-19的确诊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了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研究了病毒载量与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的关系
文章结果显示,在81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中,根据对病毒核酸载量的检测,将患者的病毒载量分为三级: 1级、2级、3级。然而病毒载量在密切接触者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6),1级36.4%,2级60.9%,3级75.0%。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发现在核酸检测转为阴性的患者中,有13例(65•0%)好转,5例(19•2%)无明显改善,但是没有患者比以前更差。所有患者的病情恶化均来自于COVID-19组,并且其核酸检测均未转为阴性。
文章结论指出,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患者病毒载量高。同时,核酸检测转为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恶化的患者多来自核酸检测未转为阴性的患者。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