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完成主体建造并顺利下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3
  • 4月17日,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完成标体建造和舾装工作,顺利下水,为实现具备近海剖面观测和智能观测能力的浮标观测系统迈出坚实一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公共技术中心及浮标建造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下水仪式。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中国科学院海洋所2017年度修购专项海上探测平台-近海浮标剖面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首个直径15米的超大型具备智能观测能力的综合浮标系统。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2017年11月开工建造,历时五个半月终于完成主体建造工作。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基于近海观测网络多年观测技术、观测经验积累的有效尝试,不但具备10米浮标抗破坏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还加入了大量智能化及人性化设计方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该浮标设计有中心观测井作为剖面观测通道,并采用三锚固定观测系统的方式,避免锚链与剖面观测系统绞缠等危险。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接下来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进行垂直剖面观测核心部件的安装调试工作,安装智能绞车并与剖面观测系统联调,进行稳定性测试和优化设计等,期待早日完成布放并进行剖面观测数据的长期、定点、连续、实时获取。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zhxw/201804/t20180419_4999618.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套具有智能剖面观测能力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完成布放》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03
    • 在第10号台风“安比”即将影响我国近海之际,为有效保障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研究网络——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顺利布放并实施观测,一场紧张的“赛跑”正在进行。   2018年7月19日晚7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外围三个保护小浮标安装完毕;   2018年7月20日中午12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使用的三个五吨抓力锚和10节锚链整理完毕,待命装船;   2018年7月20日晚8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做完最后调试和定位测试等工作;   2018年7月21日中午11点,布放船只开始吊装小浮标和锚链等设备,正式布放工作开始:   下午3点,第一套保护小浮标顺利布放完成,   晚7点,第二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并顺利布放,   晚9点,第一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   晚11:45,第三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并顺利布放。   至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在山东省科学院仪器仪表研究所、上海海洋气象台等相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近16个小时的海上艰苦工作,终于赶在“安比”台风来临前将国内首套具备近海剖面观测和智能观测能力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至预定海域。第10号台风“安比”也于2018年7月22日上午如期来到浙江近海,开始影响我国近海,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像哨兵一样,开始了上岗后的首次重要数据观测。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基于黄东海观测研究站技术人员多年观测技术、观测经验积累的有效尝试,标体直径1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观测浮标系统。该平台不但具备10米浮标抗破坏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具有智能化观测能力,在结构上增加了诸多人性化和创新性设计方案,其中平台设计的中心观测井作为剖面观测通道,并采用三锚固定观测系统的方式,可有效避免锚链与剖面观测系统绞缠等危险。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探测平台的核心观测设施,2017年得到财政部修购项目支持,旨在解决目前海洋环境监测尤其是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中水体剖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建立的黄海站和东海站目前在位运行数十套浮标和潜标系统,但由于缺乏近海水体剖面观测手段,尚未建立一套能够涵盖海洋大气、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全尺度观测体系,无法满足全方位的立体监测要求。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投入运行可很好地解决剖面水体观测技术难点,从而为建立涵盖海洋大气、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全尺度观测体系弥补了关键一环。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于2017年11月开工建造,历时五个半月完成主体建造,并经历了连续3个月的智能绞车与剖面观测系统的近岸拷机和调试工作,整套系统稳定工作后顺利完成布放。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布放后,在保留原有大型浮标综合观测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智能绞车开展实时水体剖面参数的观测,可实现海面、水体、海底的长期连续在线实时监测功能,是一种适应目前我国近海海洋观测需求的创新性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将为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必将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加丰富、完备的数据支撑。
  • 《首套大型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3500米水深成功布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6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在南海3500米水深成功完成大型浮标系统布放,进入为期一年的海试运行,并面向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及高海况背景下的南海海气通量和海洋-气象水文生态要素开展长期观测和综合同步数据获取。 该套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历时近三年时间研发。项目团队创新设计了适用于深海高海况的高稳性浮标结构和锚系结构,开发了海洋量子激光雷达和海洋微波辐射计等多套先进的观测设备,实现了水上10千米水下1千米的“大气-界面-水下”的综合同步观测,有效推动了海洋观测技术跨越式发展。 项目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备航,由“海科001”6月18日从三亚南山港出发拖带浮标并实施现场布放。经过五天五夜的连续拖航,将大剖面浮标拖航至项目论证确定的南海中北部水深超过3500米的站位附近。经随船专家现场确认水深满足布放条件,实施现场布放工作。 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指挥下,工作人员先将1000米感应耦合缆及剖面观测传感器缓慢释放入水,然后将约5000米的中间缆连接好渐次入水。虽然南海强烈的阳光使得甲板温度高达70℃,但全体人员冒着酷暑坚持工作。经过12个小时紧张有序的工作,随着固定锚最后入水,大剖面浮标布放工作顺利完成。 该套浮标系统包含高稳性浮标体、传感器、能源系统、大数据量传输等多项关键技术,重点解决了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长期在位观测技术难题,可适应风速超过60米/秒、最大波高20米的极端工作环境。建立了浮标-锚系耦合水动力分析模型,优化完善了大型浮标深海系留设计,布放水深可超过3500米。研发了适用于高海况下浮标平台的太阳能、风能、温差能、波浪能等复合型能源供给与综合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浮标的大功率、长周期能源供给。开展了大型浮标智能数据采集与控制、数据质量实时在线控制、大数据量传输、主被动结合的浮标安防等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了海洋浮标的数据质量与安全防护能力,突破了海气通量、水体剖面观测、空气二氧化碳观测等系列关键技术。 该套浮标的成功布放开创了国内外超3500米水深布放大剖面观测浮标系统的先例,填补了大水深、大剖面、大浮标观测技术的空白。目前,系统整体运行稳定,数据接收正常,将为深化对南海海气交互关键层的系统科学认知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