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首次观测到多体配对赝能隙》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了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这项研究首次确立了配对赝能隙的存在,为高温超导机理中的电子预配对假说提供了支持,朝向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利用量子模拟解决重要物理问题的一个范例。2月8日,该成果以“幺正费米气体中赝能隙的观测和量化”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上。

    能隙的产生是超导的标志性现象。在常规超导体中,能隙存在于超导相变温度以下。随着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即使在超导相变温度以上,能隙仍然能够被观测到,这种现象被称为赝能隙。赝能隙的起源和性质可以为解答高温超导的机理问题提供关键线索。学术界普遍认为主要存在两种可能的赝能隙机制:一是来源于超导相变温度以上的电子多体预配对;二是来源于在高温超导体中发现的多种量子有序相,例如反铁磁序、条纹序和配对密度波等。但由于真实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非常复杂,各种可能的机制来源相互竞争,一直无法明确究竟是何种机制在起作用。

    强相互作用(幺正)极限下的超冷费米气体以其纯净性和可控性为赝能隙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量子模拟平台。一方面,费米原子之间的强吸引相互作用为多体配对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该体系可以避免多种量子有序相之间的竞争。因此,能否在该体系中观测到赝能隙,将成为对多体配对机制的决定性验证。然而,这一科学目标的实现面临着两项重大技术挑战,也是以往的工作一直未能取得突破的原因:首先,需要制备高品质、密度均匀的幺正费米气体;其次,要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开发类似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测量技术。

    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研究团队建立了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实现了世界领先的均匀费米气体的制备。研究团队还发展了大磁场的稳定技术,在约700 G的磁场下,其短期波动优于25 μG,相对磁场稳定度接近10-8,比以往国际上的最优结果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在该超稳磁场下,研究团队得以成功实现超冷原子动量可分辨的微波谱学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系统地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的幺正费米气体的单粒子谱函数,并成功观测到了赝能隙的存在,为电子预配对假说提供了支持。

    该研究工作不仅推进了强关联多体系统的研究,也为完善多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此外,该工作中发展的超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为下一步研究其它重要的凝聚态物理现象,如单带超流、条纹相、FFLO超流等奠定了技术基础。Nature杂志的审稿人一致认为,“这项工作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重要物理问题,是量子模拟研究的里程碑进展。”

    中国科大相关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模拟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先后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了10篇高质量论文。在前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已经开始显现出揭示包括高温超导机制在内的复杂物理系统规律的显著效用,为在近期构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用量子模拟机铺平了道路。

    斯威本科技大学胡辉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启瑾是该工作的理论合作者。本项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上海市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964-y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9-10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增明、乔振华、秦维等人组成的联合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极高压力的范德华异质结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并以石墨烯/六方氮化硼莫尔超晶格为平台,验证了通过压力可大幅增强莫尔势,首次观测到理论预言的“三级能隙”。这一成果为利用压力调控莫尔电子能带、探索新奇关联物态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莫尔超晶格为构筑和调控关联量子物态提供了理想平台。传统上,科学家主要通过改变转角来调节莫尔周期性,但器件制备完成后转角便固定下来,难以实现动态调控。静水压作为一种“洁净”的原位调控手段,可以在不改变莫尔周期的情况下连续调节层间耦合,从而有效调控莫尔能带结构。然而,此前的相关量子输运研究受限于技术瓶颈,压力通常无法超过3吉帕,远未达到探索莫尔体系丰富物理现象所需的压力区间。 为突破这一限制,研究团队开发了创新的金刚石对顶砧高压量子输运测量技术,实现在9吉帕的极端压力下对莫尔器件的高精度测量。该工作以精准转角对齐的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异质结为研究对象。实验发现,随着压力增大,器件的主能隙增大了近一倍,同时第一莫尔价带的带宽被显著压窄,表明压力有效增强了莫尔势。当压力超过6.4吉帕时,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了一个在常压下不存在的三级能隙。理论计算也完美复现了实验结果,并揭示了该能隙的打开与压力下增强的原子弛豫效应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介绍,该技术有望被推广到转角双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其他莫尔体系中,从而在更广阔的参数空间内探索和发现非常规超导、拓扑量子态等新奇的关联与拓扑现象。 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DOI: https://doi.org/10.1103/xs5j-hp3p)
  • 《中国科大首次观测到非厄米非阿贝尔拓扑转变和狄拉克奇异点》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6-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的杜江峰、荣星等人在非厄米物理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单自旋体系中观测到非厄米非阿贝尔拓扑转变和新型奇异点——狄拉克奇异点,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和《物理评论快报》上。 研究组首先发展了一种实现非厄米哈密顿量的普适方法,并观测到二能级非厄米系统中的手性模式转换现象,进一步在三能级系统中实现了三阶奇异线的观测。这些研究为此次新发现奠定了基础。第一项成果展示了非厄米非阿贝尔拓扑转变现象,实验表明不同类型的奇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该转变,并且能谱编织作为拓扑不变量可以完备刻画该过程。第二项成果为首次实验观测到狄拉克奇异点,这种奇异点附近的本征值为纯实数,且具有线性色散关系,并展示了本征态简并的特性。 这两项工作不仅为研究非厄米系统中的新奇拓扑物理现象提供了支持,还为未来在量子控制和非互异性传输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王亚教授课题组在高品质金刚石合成与制备上多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制备了碳-12同位素丰度高达99.999%的金刚石样品,有效抑制了核自旋热库噪声。 相关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的资助,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