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三种珊瑚可以在酸化的海洋环境下生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09
  • 珊瑚礁面临着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全球海水酸化的生存威胁。最近,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主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至少有三种加勒比海珊瑚物种能够在比本世纪预期的可能发生的更严重海洋酸化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尽管它们的骨骼密度低于正常水平,该研究结果已于6月26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发表。

    该实验地点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加勒比海岸线,这里的海水因为海底喷泉排放出低pH值的液体,使得此地区成为天然的试验区。实验为期两年,研究小组将三种遗传相同的珊瑚碎片分别移植到受泉水影响的地点和附近不受泉水影响的控制地点,然后监测珊瑚礁的生存,生长速度和其他生理特征。

    论文的通讯作者Adina Paytan指出:实验的结果是珊瑚可以存活并沉积碳酸钙,但是它们的骨骼密度会降低,这意味着珊瑚礁骨架不健壮,易受到风暴破坏和生物侵蚀。

    在所移植的三种珊瑚物种中,对低pH条件下表现最佳的物种是大星珊瑚(Siderastrea siderea),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形成大型圆顶形结构的珊瑚礁。另一种表现相似的是生长缓慢的穹顶形物种芥菜山珊瑚(Porites astreoides),但是它的存活率降低了20%。这两个物种的表现均优于快速生长的分枝珊瑚Porites porites。

    本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教授Donald Potts表示,移植的三种物种在整个加勒比地区都很普遍。缓慢生长的圆顶形珊瑚往往更能忍耐极端条件,它们对于建立珊瑚礁的永久性结构非常重要,它们具有在酸化条件下持久生存的潜力。并且加勒比珊瑚物种有长期的化石记录,表明它们在地球历史的重大变化中持续存在,这些现象表明这几种物种具有生存和耐受的历史。

    实验还发现S. siderea和P. astreoides在低pH的位点具有较高的叶绿素浓度,表明它们的藻类共生体正在积极响应并可能增加珊瑚可用于抵抗压力的能量资源。在酸化条件下表现良好的两种生长缓慢的物种都有内部受精并育种它们的幼虫,因此它们的后代有可能立即在同一地区定居。这意味着,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几代人有可能进行局部遗传适应。珊瑚物种在酸化条件下的存活和钙化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珊瑚礁恢复工作的有用信息,甚至可能对珊瑚进行基因改造以使其具有更大的抗压性提供帮助。

    尽管世界各地的珊瑚礁面临着许多威胁,但研究人员仍然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珊瑚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它们有能力面对海洋的酸化,但它们需要能量来应对海洋酸化,所以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减少其他压力因素,如营养物污染和沉淀。

    (李亚清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news.ucsc.edu/2019/06/coral-reefs.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珊瑚礁无法适应酸性海洋环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5
    • 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Coral CoE)近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珊瑚礁已经受到海洋酸化的威胁。一些珊瑚和珊瑚藻(珊瑚藻通过充当从极地到热带的许多物种的基础物种和繁殖地,将珊瑚聚集在一起,作用类似于“胶水”)无法在气候变化引起的酸性海洋中存活。 海洋酸化是珊瑚礁的主要威胁,因为珊瑚礁是由钙质物质组成的。然而,对海洋酸化影响的长期评估很少,这限制了对珊瑚和珊瑚藻适应高二氧化碳分压能力的理解。 物种与物种之间对海洋酸化的敏感程度受到钙化液(CF)内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一年的模拟中检查了四种珊瑚和两种珊瑚藻的钙化液中的化学性质来研究多种珊瑚和钙化大型藻类物种的在提高二氧化碳分压的能力后的适应能力。实验结果没有发现任何被测试的珊瑚礁或者珊瑚藻有适应高的二氧化碳分压的能力的证据。增加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能力对钙化液化学的影响很快并持续到实验结束。研究结果表明,钙化液化学的适应性在一年内不会发生,这证实了海洋酸化对未来珊瑚礁生长和生态功能的威胁。 结果还证实,海洋酸化可能会对物种之间的竞争产生影响。这可能会影响珊瑚礁的生态功能。该团队确实发现两种珊瑚物种对海洋酸化具有抗性。然而,这些珊瑚从一开始就具有抗性。但是有抗性的珊瑚礁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内置的机制,使他们抵抗,而敏感的珊瑚从一开始就受到影响,实际上并没有适应。该研究表明,未来珊瑚礁的组成和功能(如果它们能够在气候变化中存活下来)将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非常不同。 (李亚清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刺胞动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9
    • 近日,《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最新成果。科研人员采用经典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相结合,对采自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与卡罗琳洋脊交联区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并描述三个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labellata Li, Zhan & Xu, 2020。 此前,为庆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海洋所分类学者将5个深海新物种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是首个发表的新物种,也是迄今首个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种。该新种名称由海洋所英文缩写iocas 加拉丁文后缀–ica(意为属于)构成。海洋所紫柳珊瑚于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1549米水深,高约33厘米,呈扇状,亮紫色,寓意“紫气东来”。 紫柳珊瑚隶属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紫柳珊瑚科,全部生活于深海,常被蔓蛇尾附生,与红珊瑚、拟柳珊瑚等同为海山等深海硬底生境的建群生物,为众多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栖居场所。国际上对紫柳珊瑚的分类研究非常匮乏,之前仅报道紫柳珊瑚属1属6种,除1种分布于大西洋外,其余全部发现于太平洋。该研究将该属的已知种类增至9种。 该研究对紫柳珊瑚的各分类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珊瑚虫的骨片特征是对该类物种界定的最可靠分类性状,而常用于区分八放珊瑚物种的mtMutS和COI基因序列因过于保守而难以区分其相近种。该研究所涉4个物种分别采自4座相邻的海山,不同海山无共有种,提示海山间的生物连通性很低。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0533、31970489)和“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的支持。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李阳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标题: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Octocorallia: Victorgorgiidae) from seamoun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 of three new species。 论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0.00701/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