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领域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wuyw
  • 发布时间:2019-06-26
  • 近日,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李雪辉课题组与牛津大学教授Shik Chi Edman Tsang以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何宏艳等人联合攻关,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选择性氧化断裂木质素芳香环制备马来酸二乙酯为题,发表在Chem期刊上。 目前,绝大多数含碳的大宗化学品,均是以石油、煤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为原料,通过复杂转化过程获得,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温室效应、气候变迁及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比如,马来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大宗化学品,传统方法是通过苯或丁烷等石油基原料的氧化来生产,就存在诸多安全、环境等问题。 生物质资源具有来源广泛、产量巨大、可再生及其组成元素与当前大宗有机化学品接近等特点,将其高效转化为平台化合物或化学品,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据了解,生物质的重要组分木质素,是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芳香聚合物,将木质素解聚制备高附加值芳香化合物的技术,备受关注。但由于木质素结构复杂,导致其解聚产物收率和选择性偏低,因此如何实现木质素的选择性转化是高效利用木质素及生物质的关键。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不同于常规解聚木质素获得芳香化合物的途径,李雪辉课题组提出选择性断裂木质素的苯环结构并通过原位酯化等强化模式,来实现木质素高值化转化的新策略。在温和条件下(160℃,5 h),马来酸二乙酯达到404.8 mg/g的产率以及72.7%的选择性。 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磷钨酸铜离子液体中五配位的Cu+结构是该过程的催化活性中心。 此外,课题组及其合作者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类新型微乳液反应器体系,基于木质素分子双亲性的结构特点,利用木质素的自表面活性作用模式,通过界面强化效应,实现了木质素的高效选择性解聚及自破乳过程,展示出了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对木质素主要连接方式的解析,基于木质素主要结构单元和化学键的差异性并结合DFT计算等,设计并构建了系列木质素高效选择性解聚体系,实现了木质素特征化学键和结构单元的选择性断裂与裁剪。例如,设计并构建的Fe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体系,可对木质素分子中的H结构单元实现高选择性裁剪,制备具有高附加值且用途广泛的肉桂酸甲酯(MPC)。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领域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6
    • 华南理工大学李雪辉课题组与牛津大学教授Shik Chi Edman Tsang以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何宏艳等人联合攻关,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选择性氧化断裂木质素芳香环制备马来酸二乙酯为题,发表在Chem期刊上。 目前,绝大多数含碳的大宗化学品,均是以石油、煤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为原料,通过复杂转化过程获得,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温室效应、气候变迁及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比如,马来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大宗化学品,传统方法是通过苯或丁烷等石油基原料的氧化来生产,就存在诸多安全、环境等问题。 生物质资源具有来源广泛、产量巨大、可再生及其组成元素与当前大宗有机化学品接近等特点,将其高效转化为平台化合物或化学品,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据了解,生物质的重要组分木质素,是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芳香聚合物,将木质素解聚制备高附加值芳香化合物的技术,备受关注。但由于木质素结构复杂,导致其解聚产物收率和选择性偏低,因此如何实现木质素的选择性转化是高效利用木质素及生物质的关键。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不同于常规解聚木质素获得芳香化合物的途径,李雪辉课题组提出选择性断裂木质素的苯环结构并通过原位酯化等强化模式,来实现木质素高值化转化的新策略。在温和条件下(160℃,5 h),马来酸二乙酯达到404.8 mg/g的产率以及72.7%的选择性。 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磷钨酸铜离子液体中五配位的Cu+结构是该过程的催化活性中心。 此外,课题组及其合作者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类新型微乳液反应器体系,基于木质素分子双亲性的结构特点,利用木质素的自表面活性作用模式,通过界面强化效应,实现了木质素的高效选择性解聚及自破乳过程,展示出了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对木质素主要连接方式的解析,基于木质素主要结构单元和化学键的差异性并结合DFT计算等,设计并构建了系列木质素高效选择性解聚体系,实现了木质素特征化学键和结构单元的选择性断裂与裁剪。例如,设计并构建的Fe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体系,可对木质素分子中的H结构单元实现高选择性裁剪,制备具有高附加值且用途广泛的肉桂酸甲酯(MPC)。 据悉,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1736003)等资助。
  • 《我国学者在热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27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134009,6212100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在热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热光子学手段,成功实现了热辐射角度和光谱的跨波段协同调控,并设计出具有跨尺度对称破缺性、角度非对称光谱选择性的定向发射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相关成果以“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Subambient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of vertical surface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2524。并且该成果获3项授权专利。 热辐射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能量传递方式之一。然而,传统的黑体辐射因其非定向、非相干、宽光谱、无偏振等固有特性,导致辐射体与其周围所有物体均进行热量交换,极大限制了传热效率和热流操控能力,从而制约了其实际应用。特别是在辐射制冷领域,传统辐射制冷器件通常表现出全向的热辐射特性,因此仅适用于开阔的水平表面(如屋顶)。然而,当这些器件用于竖直表面(如墙面、衣物、车辆侧面等实际场景)时,器件面向低温天空的视场角显著缩小,同时会大量吸收来自地面、周围物体及大气非透明窗口波段向下辐射的热量,导致其亚环境辐射制冷功能失效。尽管近年来一些国际研究团队尝试调控热辐射的光谱或角度,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研究团队以热力学、互易性、波导以及声子激化共振等理论为基础,利用跨尺度对称破缺结构,实现了热辐射在空间角度上的非对称分布以及在光谱上的选择性调控,攻克了竖直表面的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难题(图)。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辐射制冷器件仅能在水平表面工作的局限,实现了辐射制冷技术从平面应用向实际三维场景的跨维度飞跃,为辐射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该团队提出的设计策略突破了热辐射角度与光谱跨波段协同调控能力,打破了传统黑体辐射在传热效率和热流操控能力上的限制,为热光子学操控打开了全新局面。同时,该成果为高效、精准地调控热流和信息开辟了新机遇,有望在高效能量利用、新型储能以及在空间光学系统中的高精度热控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