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无人帆船风场预测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10-12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气中心技术研发人员在无人帆船风场预测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基于无人帆船真实航行数据,深入分析了航行过程中风场变化趋势,并实现了对风场的短时预测。

    风场是影响无人帆船航行性能与任务执行可靠性的关键环境因素,不仅决定其航速与能效,还直接关系到航迹规划与安全规避。尤其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风速和风向往往呈现出强烈的非平稳性、随机性与区域差异性,这使得高精度、实时化的风场预测成为技术瓶颈。现有方法通常在预测精度与计算效率之间难以取得平衡:高精度模型往往推理开销较大,而轻量化方法则难以捕捉风场的细微变化。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无人帆船在长航时、跨海域条件下的自主化运行与任务稳定执行。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混合驱动元学习(HD-Meta)预测框架。该方法通过多模型融合与元学习机制,将不同学习器的预测结果和误差信息进行联合建模,从而在提升预测精度的同时兼顾计算效率。实验结果表明,HD-Meta 在短时风速和风向预测任务中均优于传统方法,尤其在捕捉微小风向变化方面表现突出,为无人帆船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自主航行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风场感知支持。

    本研究成果为无人船自主航行和智能决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有望在海洋观测、环境监测及智能航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Hybrid-Driven Meta-Learning for Wind Field Prediction in Unmanned Sailboat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于海洋技术TOP期刊《Ocean Engineering》,第一及通讯作者为海气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宁春林,第二作者为海气中心硕士研究生聂士强。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oceaneng.2025.122771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science/xshd-detail-14490.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联合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与珊瑚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洋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或碎片)作为新型污染物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海洋微塑料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是不同环境介质内微塑料的分离与分析检测技术,方法的不统一性导致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可靠性和可比性较差,尤其是对国际上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更加困难;其次,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基础数据还不完整,缺乏系统的监测数据,导致无法客观评估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 目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和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前期已共同开展了生物体中微塑料的富集特征等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拓展典型海域微塑料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合作,我所研究团队与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基于长期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及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合作基础,针对微塑料的检测识别构建了检测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微塑料鉴定识别与统计过程,为海洋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提供技术依据,该研究合作撰写了题目“Observation and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plastics”的专著章节;另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为马来亚大学提供检测平台支撑,开展了马来西亚槟城岛、波德申、停泊岛和刁曼岛珊瑚礁生态环境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检测站位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344 ± 0.457 MP/m3,微塑料的物化指标呈现多元化的分布特征,研究中也评估了四个岛屿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为深入研究微塑料对马来西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珊瑚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研究结果共同发表了题目为“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and it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coral reef regions of Peninsular Malaysia”学术论文等。 针对防治海洋微塑料这一国际性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与东盟国家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区域性微塑料的污染评估与防控,为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专著链接: https://shop.elsevier.com/books/analysis-of-microplastics-and-nanoplastics/shi/978-0-443-15779-0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4010890 https://www.mdpi.com/2305-6304/10/4/186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重力反演水深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1
    • 近日,我所科研人员在重力反演水深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Bathymetric Prediction Using Multisource Gravity Data Derived From a Parallel Linked BP Neural Network” 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TOP期刊、自然指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 高精度的海底地形数据对研究海底地质过程、海洋环流和海洋生物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海底地形数据获取方式存在测量范围有限、耗费人力财力且数据分布不均匀的缺点,短时间内难以获取全球海底地形。随着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使用卫星测高重力数据预测水深已成为当前获取全球海底地形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研究基于重力与海底地形数据间的相关性,对重力异常数据以及垂直梯度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水深预测特征集,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深反演方法。结果表明,相比当前高精度反演方法如重力地质法,本文提出的方法精度提升了19%,并且在不同水深、不同海底地形中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本文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神经网络水深反演方法的高精度和可行性,为海底地形建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这种方法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还将继续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更好地认识和探索海洋提供更加准确和精细的数据支持。 我所硕士研究生孙贺元为第一作者,导师为周兴华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冯义楷高级工程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2JB02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