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居首位》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 刘远颖
  • 发布时间:2023-09-07
  •   最近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揭晓了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贡献最大的机构和国家。该榜单显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已经超越美国,位居榜首。

      中国首次从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是因为中国对自然指数所涵盖的4个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与2021年相比,中国的调整后份额增长了21.4%,在年度榜单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增幅最大,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中国研究机构在榜单中表现优异:

    (1)在机构十强中,有6家来自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六)、南京大学(第七)、北京大学(第九)和清华大学(第十)。其他十强机构为哈佛大学(第二)、德国马普学会(第三)、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第四)和斯坦福大学(第八)。

    (2)自从自然指数建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已连续11年居于首位,其2022年的份额为2 054,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份额为813)和排名第三的德国马普学会(份额为682)。

    (3)自该指数建立以来,中国科学院连续11年领先,2022年的份额为2 054,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份额为813)和排名第三的德国马普学会(份额为682)。

    (4)在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山大学在2021—2022年的调整份额增长了50%以上。

    (5)在生物科学领域,复旦大学的增幅高达65%。

    (6)在化学领域,中国的机构在前20名中占18家。

      自然指数的创始人David Swinbanks评论:“近年来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所呈现的趋势表明,中国的研究投入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过美国并非偶然。其2021年至2022年的增长规模,意味着其他地方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然而,相比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在卫生科学领域实力并没有影响到美国在该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除中国和美国,全球情况喜忧参半。拉丁美洲国家的份额大幅下降,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的份额都是如此。澳大利亚的调整后份额也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降幅达14%),新加坡下降了15%,俄罗斯下降了17%。”

相关报告
  • 《谷宇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luby
    • 发布时间:2020-12-03
    • 近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ANS)院长O.L.Kuznetsov教授向中国籍科学家谷宇教授发来贺信,祝贺他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签发了院士当选证书与院士工作证书。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是由联合国认可的俄罗斯联邦规模最大的科学院,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科学家和专家组成,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目前,该科学院设立了24个学部,拥有1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70余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30多名俄罗斯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同时,全球48个国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被推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有多位两院院士也曾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每两年进行一次院士选举,其遴选的唯一标准就是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通过院士推荐、形式审查等严格的流程,谷宇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物理学部唯一的中国籍外籍院士。谷宇为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传感器与微机电系统、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 《科睿唯安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出炉, 遴选出全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尖人才》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20
    • 英国伦敦/美国费城,2019年11月19日 — 科睿唯安学术研究事业部今天公布了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榜这份备受期待的名单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 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科睿唯安旗下科学信息研究所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基于引文数据和分析,制定了今年遴选高被引科学家的方法论。本年度名单主要看点包括: 全球近60个国家的6216人次来自各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入榜; 美国高被引科学家数量遥遥领先,共计2737人次入选,占名单总人数44%。其中,哈佛大学共有203人次上榜,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最多的机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是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斯坦福大学有103人次上榜,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圣迭戈分校和洛杉矶分校都分别有超过50人次上榜。 中国内地上榜人数激增,本年度有636人次上榜,而2018年这一数字为482人次。2014年以来,在21 个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学科领域中,中国内地学者的上榜人次数增加了3倍。包含港澳台地区,2019年中国共有735人次入榜高被引科学家。 随着中国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比例的上升,其他国家的人数比例相应有所下降。英国研究机构的高被引科学家人数从2018年的546人次下滑至到今年的516人次。德国和荷兰上榜科学家数量亦有所下降。 今年的上榜名单中共有23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包括今年刚刚获奖的3位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的艾丝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今年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还包含了57位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得主,他们是科睿唯安每年基于引文分析遴选出的“诺奖级”的研究人员,也是未来很有潜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 在总共6008名上榜高被引科学家中,3517人入选21 个ESI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2491人入选跨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某些高被引科学家的名字在不止一个学科领域出现。这是该名单第二年遴选具有跨学科影响的高被引科学家,以彰显那些在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影响科研成果的学者。 在21 个ESI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中,有185位即5%出现在2个ESI学科中,另有来自北美、欧洲、亚洲和中东的11位学者出现在3个ESI学科领域。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表现持续走强,入选21个学科领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在六年内增加了3倍以上,从2014年的80人次到2019年的271人次。从名单分析显示,自2014年以来,澳大利亚研究机构招募了大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同时其本土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戴维·潘德勒布里(David Pendlebury)表示:“对这些杰出研究人员的认可和支持,是一个国家或机构有效加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机构了解其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为加速拓展前沿研究、为人类社会探索知识和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贡献使我们的世界更健康,更安全,更富裕,更可持续发展,也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