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负载单位点金属催化剂用于乙炔氢化反应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金属所催化材料研究部刘洪阳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黄飞等人组成的纳米碳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合作,通过调控金属钯(Pd)原子与碳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纳米金刚石/石墨烯碳载体上制备出原子级分散的单位点Pd催化剂,进一步的研发发现该催化剂在催化乙炔高效选择性加氢应用中作用显著。9月24日,《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F=14.7) 在线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DOI:10.1021/jacs.8b07476),该工作并选为封面文章。

      乙炔选择性氢化是工业生产高分子聚合物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如何选择性将乙炔加氢到乙烯,而避免乙烯进一步氢化到乙烷,是这一反应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负载型Pd催化剂具有很高的乙炔加氢反应活性,但乙烯选择性很低。目前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加氢催化剂是经过适当修饰的Pd基催化剂,但仍然存在Pd的原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因此,设计开发兼具高活性,高稳定性和经济实用的加氢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刘洪阳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致力于新型纳米碳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首次利用纳米金刚石/石墨烯复合核壳材料(ND@G)为载体,制备出一种原子级分散高选择性乙炔加氢Pd基催化剂(图1)。通过球差电镜表征(图2)并结合X射线吸收谱表征(图3),证实了Pd在碳载体上的原子级分散形式以及局域配位环境中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成键。考虑到实际反应体系中氢的参与和结构的稳定性,他们构建了Pd原子与碳载体三配位成键的结构模型,研究了乙炔在此位点的氢化反应机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表明,具有单原子Pd活性位点的催化剂,在乙炔氢化反应中,更有利于反应产物乙烯的脱附,进而抑制乙烯进一步加氢反应的进行(图4)。该项研究为开发新型高效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基金委“碳基能源转化”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和中石化企业项目的支持,以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提供的大力支持。

相关报告
  • 《我所纳米反应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近日,我所微纳米反应器与反应工程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5T7组)刘健研究员团队在微/纳米反应器的构筑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设计一种亚微米反应器,实现了苯乙炔加氢高选择性的制取苯乙烯。该工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上,并被选为当期的背封面(Back Cover)论文。   设计合适的反应器并优化操作条件是化学工程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在自然界中,化学转化往往以串联反应的形式在限域的空间内完成,这种限域的空间可以是几个纳米的酶,也可以是微米级的细胞。在材料科学领域,通过模拟细胞而设计的微/纳米反应器,不但可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而且这些“人造细胞”在高温烧结下还可以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然而,在设计微/纳米反应器时,如何精确控制组成,以及如何选择活性位点这两个催化反应所必需的问题仍然具有挑战性。         我所李灿院士和杨启华研究员之前在纳米反应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在此基础上,刘健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成功构建了一种“蛋黄-蛋壳”结构的亚微米反应器,他们将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的亚微米反应器合成为氧化锌-微孔碳核壳(Pd&ZnO@carbon)结构。该亚微米反应器作为一种催化剂在苯乙炔加氢制苯乙烯反应中具有高选择性(大于99%)。实验结果表明,Pd&ZnO@carbon颗粒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其转化率和选择性远远高于在相同Pd负载量下的Pd/ZnO(2.2倍)和Pd/C(1.7倍)颗粒。此外,Pd&ZnO@carbon亚微米反应器显示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反应25小时后仍没有失活。这种亚微米反应器为氧化锌核与碳壳之间创造了空隙,从而为多相催化反应中反应物的富集提供了独特的反应环境,它还可以通过原位生长ZnO核,形成一种碱性气氛,便于苯乙烯脱附,避免过度氢化。亚微米反应器的碳外壳可以保护催化核心纳米颗粒抑制其团聚。同时,核与壳之间的空隙空间,为多种用途的微/纳米反应器或纳米容器储存货物时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该研究有助于合理设计化学性能增强的多功能催化剂。   以上研究得到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的资助。
  • 《金属所烷烃脱氢反应催化剂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烯烃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单体原料,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例如,乙烯、丙烯和苯乙烯等被广泛用于各种工程塑料、橡胶、树脂的合成中。工业上苯乙烯主要是在过量过热水蒸气的保护下,由钾促进的氧化铁催化剂催化乙苯脱氢制得。这种传统的生产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不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索和研制新型的催化材料并降低反应能耗一直是工业脱氢领域研究的重点。   MXene作为一种新型的过渡金属碳化物二维晶体,具有和石墨烯类似的结构。它可以通过氢氟酸刻蚀层状陶瓷材料MAX相获得,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子、磁学等性能,主要被用于电化学储能,复合材料增强、润滑、电磁屏蔽等领域的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副研究员刘洪阳和博士刁江勇等人组成的低碳烷烃活化研究小组与副研究员李波、研究员王晓辉合作,将Ti3C2TxMXene材料用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发现单位比表面积的MXene材料的乙苯脱氢活性达到了92μmol m-2 h-1,苯乙烯选择性达到了97.5%,要远高于目前已知的高活性非金属脱氢催化剂,并且表现出优异的高温稳定性。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该反应以刻蚀过程中产生的C-Ti-O官能团作为脱氢活性位,依次脱去乙苯分子中乙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而得到苯乙烯。同时,MXene材料的层状结构也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从而使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活性和稳定性。   该项工作是首次将MXene材料用作烷烃脱氢反应的催化剂,并成功揭示了该催化剂催化烷烃脱氢的活性位和反应路径,从而为工业烷烃脱氢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该成果于近日发表于ACS Catalysis。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基金委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基金委“碳基能源转化”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中国科学院金属所以及中石化企业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