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开发出大规模生产分子电子学电极的新工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1
  • 未来电子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够找到替代并超越现有硅基半导体技术的新途径。分子电子学被认为是较为可行的前沿技术方向之一。近期,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究工作使纳米尺度电极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有望推动分子电子学快速发展。该项研究工作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微纳系统系的一个研究团队完成,他们开发出一种能完成数千万量级纳米尺度分子结生产的新技术。这些分子结由一对间距为纳米尺寸的微型电极构成,可对分子进行俘获和电子学测试,是分子电子学研究的必备工具。

    新技术采用将金薄膜覆盖在易碎材料上形成裂缝的方法构建分子结,可应用于100毫米直径硅晶圆生产工艺,在5小时内可生产2千万个电极间距小于10纳米的纳米分子结。此外,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还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范德桑特实验室合作对制造出的分子结进行了电学测试,他们将分子电子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参考分子陷俘在宽度小于10纳米的分子结电极间隙中进行研究,发现新的生产技术不会阻碍分子结的形成。研究人员指出,新技术突破了纳米尺度电极间距分子结器件的大规模生产的瓶颈,使未来单分子电子器件的制造成为可能。

    新技术的关键性环节是形成能产生量子隧道效应的纳米级电极间隙,使电路中的电子可以跨越势垒实现隧穿。这种断裂结的尺寸通常只有几个原子量级,可以切断电流流动。然而,由于间隙过于狭窄,能量足够大的电子可以越过这个区域实现隧穿。这些隧穿电子可形成微弱但可量测的隧穿电流,这种电流对间隙的尺寸级间隙中的纳米分子十分敏感。

    断裂分子结是实现单分子电路测试的最佳技术途径,有望实现超灵敏高速分子探测。然而,隧道断裂分子结每次只能实现一个间隙的制造,阻碍了该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究团队首先采用光刻技术在氮化钛表面覆盖一层金薄膜形成堆栈结构,然后将其放置于硅晶圆表面,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堆栈结构形成缺口,当堆栈下方的硅被去除(此过程被称作释放腐蚀工艺)后,在氮化钛中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便会形成微型裂隙以释放应力,从而进一步使金薄膜发生形变,逐渐形成跨越裂缝的原子级尺寸细丝,细丝断裂后便形成宽度小于10纳米的电极间隙。

    研究人员指出新技术还可应用于除金以外的其他导体材料,潜在的应用领域包括分子电子学、自旋电子学、纳米等离子体学和生物传感等。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17692
相关报告
  • 《木材变得有弹性可发电?瑞士科学家开发新工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0
    • Empa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木材变得可压缩,并将其变成一个微型发电机。当它被加载时,就会产生电压。通过这种方式,木材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或产生可用的能源。为了确保这个过程不需要腐蚀性的化学品,自然产生的木材降解真菌接管了改造木材的任务。 Ingo Burgert和他在Empa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团队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一点。木材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他们的研究旨在扩展木材的现有特性,使其适合全新的应用范围。例如,他们已经开发出高强度、防水、可磁化的木材。现在,该团队与Francis Schwarze和Javier Ribera组成的Empa研究小组一起,开发出了一种简单、环保的从一种木质海绵中发电的工艺,他们上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进行了报道。 如果你想用木材发电,所谓的压电效应就会发挥作用。压电效应是指通过固体的弹性变形产生电电压。这种现象主要被计量学所利用,计量学使用的传感器会产生电荷信号,比如说,当机械负载被施加时,就会产生电荷信号。 然而,这种传感器通常使用的材料不适合用于生物医学应用,例如锆钛酸铅(PZT),由于其含有铅,不能用于人体皮肤。这也使得PZT和Co的生态处理相当棘手。因此,能够利用木材的天然压电效应,具有很多优势。如果进一步思考,这种效应也可以用于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但首先,必须赋予木材适当的特性。如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木材的柔韧性不够;当受到机械应力时;因此,在变形过程中只会产生很低的电压。 伯格特团队的博士生Jianguo Sun使用了一种化学工艺,这也是该团队近年来对木材进行各种 "改良 "的基础:脱木质化。木材细胞壁由三种基本材料组成: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刚性的木质结构被溶解后 剩下的是柔韧的纤维素网络,当这个网络受到挤压时,电荷被分离,产生电压。为了将木材转化为易于变形的材料,木质素必须至少被部分 "提取"。这是通过将木材置于过氧化氢和乙酸的混合物中来实现的。木质素在这个酸浴中被溶解,留下一个纤维素层的框架。 研究人员利用了木材的层次结构,由此产生的白色木质海绵由叠加的薄层纤维素组成,这些纤维素可以很容易地被挤压在一起,然后膨胀回原来的形态,木材变得有弹性了。Burgert的团队将边长约1.5cm的测试方块进行了约600次的负载循环。该材料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在每次压缩时,研究人员测量到的电压约为0.63V,足以作为传感器应用。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该团队试图扩大他们的木质纳米发电机的规模。
  • 《新加坡开发出制备二维蓝磷材料的新工艺技术》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5-14
    • 据国防科技信息网4月30日消息,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出制备二维蓝磷材料的新工艺技术,首次证明了通过硅原子插层到蓝磷-金(BlueP-Au)材料中,可以制备二维蓝磷材料。研究人员首先在金的(111)晶面上沉积一层黑磷,同时不断加热金表面从而制备单层蓝磷-金材料。随后硅材料会在加热作用下挥发出硅原子,这些原子将自发地插入蓝磷-金材料中,形成硅-金缓冲物。这种缓冲物的生成会破坏磷和金原子之间的分子键,从而在表面生成单层蓝磷材料。二维蓝磷材料具有较宽的带隙,在光电器件领域应用广泛。 更多信息:More information: Jia Lin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Monolayer Blue Phosphorus Enabled by Silicon Intercalation, ACS Nano (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0822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