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订单分配到料号到供应商:三个不同层次的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05
  • 摘要:对于供应商管理,要从订单、料号和供应商层次三个层次来考量。每一个层次适用的范围不同,考虑的东西不同,对供应商和公司的影响也不同。

    有个学员来信,说建立有章可循的供应商奖惩,就是一定要让供应商很清楚地知道,他们表现的好坏(交货、质量)直接关系到订单分配额。这位学员来自大批量行业,制造业,所在企业规模在百亿级,在行业里属佼佼者。

    我想说的是,订单分配是供应商管理的一部分,但不能以偏概全,成为供应商管理箱里的主要工具。对于供应商管理,要从订单、料号和供应商层次三个层次来考量。每一个层次适用的范围不同,考虑的东西不同,对供应商和公司的影响也不同。

    订单层次是以订单为单位来管理供应商,即针对具体的料号,由两个或多个供应商供货,通过调整订单份额来作为管理供应商的筹码。这是两点/多点寻源,或者叫一品两点/多点。从供应商的角度看,特定的料号作为一块饼,要么分一大块,要么分一小块,但一般情况下总能分一点,否则采购方就无法维持两点或多点寻源。这种做法在大批量行业比较常见。在批量很大,已经超越供应商的最佳批量时,或者采购量太大、占供应商产能比例过高是,或者供应商之间在价格、质量上差别较大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道理。

    两点或多点寻源的问题是,订单比例如何定?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没有简单划一的答案。我看过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的两位教授的研究,说三一开可以作为起点——这是针对北美企业,中国的供应商价格低、质量和交期差;北美的供应商价格高,但质量、交期好——75%的给中国供应商,25%的给北美供应商。这个比例也跟德勤咨询公司的分析一致。当然,任何数学模型都有很多假设,这里没法一一道明。实践者可以在这个比例基础上对分配比例加以调整。

    但是,当批量较小时,这种做法进一步降低了规模效益,则不一定适合。这时候,就该以料号做为整体来考量。料号层次是以料号为单位管理供应商,即针对特定的料号,对于特定的供应商来说,要么做,要么不做;要做就是全做,不做就是全不做。这是典型的一品一点,或者叫单点寻源,即一个料号只由一个供应商来做——当然在供应商选择阶段,一般会有多个供应商参与,以维持相对充分的市场竞争。

    一品一点在多品种、小批量的行业比较常见,其驱动因素是规模效益。在管理完善的欧美大批量行业,这种做法也挺常见,即料号层次一品一点(一个料号对应一个供应商)、产品层次多点寻源(类似的料号保持两个或多个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互为备份),除非是量非常大的话,比如苹果的iPhone和iPad,如果给一个供应商,占他们的产能比例太高,业务变化对供应商的影响就太大。这是最大程度地获取规模效益,同时也规避多点寻源带来的不确定性,以推动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

    供应商层次是以供应商为单位做决策,即对于特定的供应商,要么跟我们做生意,要么不做生意。这一般是在供应商准入或整合时的大决策,也是供应商管理的最大决策。对于关键供应商,这属于公司的最大决策之一,关系到公司的未来。比如由于与三星的专利之争,苹果为iPhone 6导入台积电,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决策。顺便提及,总的说来,公司的重大决策也就那么几个:找什么客户,开发什么产品,雇什么人,与什么供应商做生意。所以说,关键供应商层面的决策,其实已经上升到公司层面,远远超越采购职能。

    跟众多的公司接触后,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越是管理粗放的企业,越在订单配额层次纠缠得多;越是在订单层次纠缠的企业,看上去越是辛苦,过得是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相反,越是把注意力放在料号、供应商层面的公司,总体管理越好,公司的竞争力更强,盈利水平更高,看上去也越有前途。当然,这只是个人所见,欢迎拍砖。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订单分配在大批量行业比较常见。有些公司成文或不成文地规定2+1——一个料号,分配给两个供应商做,第3个供应商已经资格化好了,一旦一个供应商出局就马上顶上。继续下去就是3+1, 4+1,甚至N+1。这种做法太过于依赖市场竞争,看上去挺好,其实有很多副作用,详情可参见拙文《你不能过份依赖市场来管供应商》(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

    料号层面的管理在小批量行业比较常见。因为批量小,规模效益已经很低,在小批量行业采取订单层面的分配无异于自杀。当然,由于管理粗放,没法保证单点寻源的质量,有些小批量公司也两点或多点寻源。不过,企业的根本是规模效益,这是根本的经济规律,你不能跟经济规律过不去——如果不改变的话,这些企业很难有什么未来。作为一个职业人,找工作的时候要远离这样的企业。

    长期在大批量行业的人,转入小批量行业时,往往会很挣扎。相比之下,从小批量行业转入大批量,往往会更快地适应。我想这跟不同行业的实践有关:在大批量行业,订单配额容易成为有些采购职业人工具箱里的主要斧头,他们习惯于订单层面的管理,没有升华到料号、供应商层面的管理;但到了小批量行业,两点/多点寻源、订单额分配不再有效,这些人就开始抓瞎了。另外,有些大批量行业的人,动不动就在配额上给供应商做文章,刚猛有余、合作不足;小批量行业的人呢,因为行业限制,不得不在一品一点上做道场,反倒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品两点或多点,除了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价格做下来外,注定是要挣扎多多。这是由两点/多点的寻源策略决定的,跟你的努力程度其实关系没有想象的大。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对大多产品来说,供应商的综合能力总是有差别的,最好的供应商只有一个,两点/多点寻源注定要选择差一点的供应商入局,这些供应商就是后续绩效问题的多发点。仔细想想,多个供应商互为备份其实与理不通:好供应商是用不着差供应商来备份的,而差供应商呢,好供应商一般没有足够的产能来备份——哪个供应商会预留那么多的产能,以防竞争对手出问题呢?这样的供应商早都因为产能利用不足而破产了。

    其次,多点寻源,订单分配比例不确定,业务量不稳定,给供应商注入不确定因素,产能安排困难,要么不足,要么过剩,不管如何,都是浪费。在供应链上,不确定性意味着成本。这种成本,当你成为行业里的大公司时,总会通过各种方式转嫁给你。有些公司为了“激励”供应商,故意在订单比例上频繁地做文章,给供应链带来太多的人为变动,那更是适得其反。

    其三,两点/多点寻源下,供应商的忠诚度降低,在关键的时候往往没有供应商愿意支持。比如需求季节性飙升或出现大幅异常时,多点寻源的供应商都不愿意增加产能,都在期望竞争对手来增加产能。因为一旦增加了产能,反倒成了制约它的因素:你产能越多,产能利用率压力就越大,在价格谈判上就更没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多点寻源没法从根本上保证供应。相反,一品一点下,供应商如果没法保供,就可能失去整个料号,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努力“防守”,增加必要的产能,反倒能够保供。

    所以,两点/多点寻源下订单量的分配不是引导供应商“向善”的利器。相反,在订单配额上做的文章越多,供应商“向恶”的可能也越大。一品多点做到极点,供应商谁都没有确定性,也没什么利,结果谁都可能对你的业务不感兴趣。这位学员认为,订单分配额对供应商来说是最关键,如果他们连这个都不感兴趣,那么真是到了可以淘汰的地步了。不过这种情况多得是,特别是业务上扬、行业产能短缺、供应商不暇自保的时候,谁还想拿到更多的订单?这时候你想找供应商都找不及,能把所有的供应商都淘汰掉吗?

    进一步讲,订单层次的优化,往往以料号层次的优化为代价;而料号层次的优化,往往造成供应商层次的不优化。

    先说订单层次的优化。一个料号,两个或多个供应商做,这从表面上给采购方更大的议价权,却难以达到料号层面的优化:多个供应商竞争,反倒没有供应商愿意投入精力来帮助采购方优化设计——想想看,谁愿意把自己知识产权贡献出来,通过采购方传入他们的竞争对手?结果是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没有优化,注定成本就做不低。而采购的解决方案呢,就从2+1到3+1、4+1、N+1,导入更多的竞争来降价,结果进一步降低规模效益,成本注定不低。

    料号层次与订单层次的优化类似。比如新料号设计出来了,每次都是漫天撒网,多家寻源,最便宜或最合适的供应商拿到生意。这在料号层次是最优化了。但过了几年,回头一看,一个采购项(比如机械加工件),本来只够几个供应商做的,现在却跟着几十个供应商。采购额太分散,规模效益丧失,公司不是供应商的大客户,议价权丧失,后续的年度降本、保供和质量就成了问题。这就是达到了料号层次的优化,却丧失了供应商层面的优化。

    所以,从优化的层次来说,订单层次最低、料号层次次之、供应商层面最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订单比例的分配上了。而且为什么越是忙于订单分配的企业,越是问题多多了。

相关报告
  • 《三个研究小组,两种电子性质,一种材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16
    • 这是一种独特的材料的故事——由单一化合物制成,它在不同的表面以不同的方式传导电子,而在其中间完全不传导。这也是三个研究小组的故事——两个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一个在德国,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独特纽带。 这种材料属于15年前发现的一组被称为拓扑绝缘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其表面导电,在其内部“体”中绝缘。但这两种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切断材料后,新表面将会导电,本体将保持绝缘。 大约五年前,努里特·阿夫拉罕博士(Dr. Nurit Avraham)开始在该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系的海姆·贝登科普夫博士(Dr. Haim Beidenkopf)的新团队担任科学家。大约在那个时候,她和贝登科普夫在严Binghai Yan教授第一次对魏茨曼研究所进行科学考察时遇到了他。当时,严是德累斯顿马普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Physics of solid)材料科学家克劳迪娅·费尔瑟(Claudia Felser)教授小组的初级组长,她的实验室正在开发新型拓扑材料。Beidenkopf和他的团队专注于在单原子和单电子路径的尺度上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和测量,而阎则转向理论——预测这些材料的行为,并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它们不寻常的行为。 阿夫拉罕和贝登科普夫对揭示一种特殊类型的拓扑绝缘子的特性很感兴趣,这种绝缘子的化学结构是分层的。这些层如何影响电子在材料表面传导的方式?理论上,二维拓扑绝缘子的多层叠加可以形成三维拓扑绝缘子,其中部分表面导电,部分表面绝缘。严建议他们用他预测的一种新材料进行研究,这种材料后来在费尔瑟的实验室得到了开发。很快,魏茨曼和马克斯·普朗克小组开始合作。 阿夫拉罕领导了这个项目,他从Felser的实验室获得了材料样本,进行了测量,并与严一起工作,看看这些理论的预测是否会在实验中诞生。随着合作的深入,Beidenkopf和Avraham得到了物理系的再次邀请,严最终决定离开德国,将家人搬到Rehovot,在研究所的凝聚态物理系任职。“那个决定是一个转折点,让我走上了现在的职业道路,”严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Beidenkopf, Avraham, Yan和Felser将在多个研究项目上合作,探索几种不同类别拓扑材料的性质。但要了解这种特殊的物质——铋、碲和碘的化合物——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严分析了材料的能带结构——换句话说,电子“允许”占据的状态。当这些带在电子体中交叉时——即所谓的“带反转”——它们阻止电子在内部移动,但使电子能够在表面移动。这种状态的“投影”产生于材料的大块表面上,这是赋予拓扑材料特殊属性的原因。 阿夫拉罕和贝登科普夫研究的是被劈开的样本,将新鲜的表面从分层结构中暴露出来。他们在实验室中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来跟踪材料不同部分的电子密度。该理论预测,表面测量将揭示出一种表现为弱拓扑绝缘体的材料,因此在边缘是金属的,在顶部和底部表面是绝缘的。弱拓扑绝缘体是一类拓扑材料,已经被预测过,但还没有通过实验证明,所以该小组希望能发现边缘表面的这种特性。研究人员确实发现,这种材料在其裂边充当了弱拓扑绝缘体。但在他们的样本的顶部和底部,研究小组发现证据表明,这是一个强大的拓扑绝缘体,而不是之前预测的绝缘体。 这种材料能不能同时绝缘和导电,而且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导电?随着研究人员继续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测试材料,并确认他们最初的结果,他们和严一起继续困惑奇怪的结果。阿夫拉罕说,他们甚至一度测量了德累斯顿科技大学(Universitaet Dresden)初级教授安娜·伊萨瓦(Anna Isaeva)和亚历山大·佐格纳(Alexander Zeugner)独立培养的一批新样本,只是为了确保结果是普遍的,而不是某一批样本的偶然特性。 严说,他们最终的突破部分来自于另一个物理小组发表的一篇理论研究论文,该论文推测了这种双重物质可能如何发挥作用。拓扑材料有时根据其对称性(材料原子结构的一种性质)来分类。科学家们在表面上寻找这种对称性会被破坏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由于表面上的缺陷或不规则,通过电子的散射,这些缺陷或不规则会影响该点的属性,并突出了“保护”每个拓扑状态的对称性类型。 最后,理论和实验结合在一起,发表在《自然材料》上的一篇文章表明,这种材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拓扑绝缘体。裂缝的暴露层,侧面创造了“台阶边缘”,引导电子进入特定的路径。当侧边受到时间反转和平移对称的保护时,顶部和底部受到晶体镜像对称的保护,从而产生一种电子可以移动的类金属状态。 虽然这种二合一的组合使得对材料进行拓扑分类颇具挑战性——这是此类测量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研究人员相信,其他新的拓扑材料也可能具有这种双重属性。这使得工程材料有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理想的电学特性。 严说:“从技术上讲,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但故事本身却很简单。” “这也是一段伟大友谊的故事,以及当你能够进行如此密切的科学合作时会发生什么,”Avraham说。 “这一切都始于一个关于一种特殊材料的问题,”贝登科普夫补充道。
  • 《荷兰阿斯麦VS美国应用材料,谁才是全球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一哥?》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17
    • 近日,TIN调研公司总裁罗伯特·卡斯特拉诺预测,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应用材料公司2019年有可能失去其蝉联多年的龙头宝座,让位给光刻机大厂荷兰阿斯麦(ASML)公司。应用材料自从1992年超过日本东电电子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后,就一直占据这个位置。ASML则由于开发极紫外光刻机(EUV)的成功,成为7nm及以下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受到市场追捧。两家设备大厂到底孰强孰弱?ASML真能如罗伯特·卡斯特拉诺预测般超过应用材料登顶半导体设备市场? 应用材料与ASML哪个第一? 罗伯特·卡斯特拉诺表示,过去三年之中,ASML可谓出尽风头,EUV光刻机被几大芯片制造巨头争抢。根据其统计,2018年ASML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为18%,2019年上升到21.6%。而半导体设备传统霸主应用材料,在2018年的市场份额为19.2%,今年小幅增长到了19.4%。因此,如果这一预测和统计成真,ASML将超过应用材料,登上全球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第一名的宝座。罗伯特·卡斯特拉诺还预测2020年的市场。基于2020年半导体制造商计划的资本支出情况,ASML市场份额将提高到22.8%,应用材料将保持19.3%的份额。这意味着ASML还将蝉联龙头宝座至明年。 就这一预测,半导体专家莫大康认为,应用材料是产品线最全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善于并购,通过一系列并购,加强着自身的实力。这也使得其产品线变得很宽,涵盖了半导体制造的数十种设备,包括物理气相沉积设备(PVD)、化学气相沉积设备(CVD)、平坦设备(CMP)、原子层沉积设备(ALD)、离子注入机、刻蚀机、快速热处理设备(RTP),以及晶圆检测设备等。除PVD和CMP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外,其他设备并非最强,却也拥有不弱的实力。应用材料凭借相对全面的产品线,长期稳坐在半导体设备第一供应商的位置。不过2019年半导体偏于下滑,这也使得应用材料业绩不甚理想。2019财年,应用材料实现营收146.10亿美元,净利润27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1%。 相对而言,ASML一直专注于光刻机的开发。据Gartner统计,2018年,该公司在全球光刻机市场中的份额达到76%。特别ASML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EUV光刻机的设备厂商,而7nm及更先进制程工艺对该种设备的依赖度非常高,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三家芯片制造巨头均需要采购ASML的EUV设备。未来EUV的使用范围还将从先进逻辑工艺,逐渐扩展到存储器方面。这样其使用量还将大大增加。 因此,莫大康认为,以这样的发展态势来看,ASML超过应用材料,在2020年成为半导体设备厂商首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然而,就此认为ASML强于应用材料又是不准确的。“应用材料和ASML,一个全面均衡,一个专注优势。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下,似乎有利于ASML的优势发挥。但是,应用材料也有其优势的地方。”莫大康说。 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中国如何做强? 无论今年设备龙头宝座会否变化,却可以看出设备厂商与半导体互动越来越紧密,作用越来越突出。正如应用材料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赵甘鸣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半导体产业正面临全新的技术变革,需要最底层的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半导体行业素有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器件的说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半导体设备企业便致力于工艺的开发,将工艺能力整合到设备中,也就是设备厂在做制造厂的工作,让制造厂买到设备就能保证使用,并且达到工艺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说设备的发展决定了器件和工艺的进步并不为过。可也正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发展来说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莫大康指出,一台设备从研发、样机开始,必须经过大量硅片通过等工艺试验,才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型。这样的过程要重复多次,改型多次,才能最后定型。并且出厂前要经过马拉松试验,测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等。这对实力尚弱的国产设备厂商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为了扶持设备业发展,国家出台政策给予支持。虽然我国半导体设备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国内设备业发展仍然是一个短板。SEMI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645亿美元。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首度以131.1美元超越中国台湾地区,居全球第二,但半导体设备厂商营收全球占比仍处于个位数级别。 盛美半导体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王晖指出,半导体设备制造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不仅技术高度密集,厂商需要掌握严密的IP,而且产品售出之后还有大量后续服务需要做好。如果售价被压得过低,势必会大幅压低设备企业的利润空间。短期内用户企业虽然可能获利,但是势必会影响到后续服务的进行。而且设备行业高度竞争,企业必须保证对每一代技术的持续跟进,保持技术的领先性。这就需要持续进行投入,而过低的获利,将导致企业无力跟进技术的进步。 王晖认为,对于国产设备业者来说,最佳的解决之道就是做产品的差异化技术开发,而不是仅凭低价格来争取订单。“面对同一个应用,同一个技术挑战,你要比大公司做得好,就要寻求差异化的解决方法,否则就很难超过大公司。”在王晖看来,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小公司未必会输给大公司,反而因为其灵活性及高效率,而更容易做出突破性的技术。以点带面,从点上取得突破,方是国产设备企业长期持续的成长之道。 莫大康则指出,设备厂一定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不可能只盯着中国市场。要想全球化,产品设备的性能指标要面向国际一流水准。中微的设备之所以能打入台积电生产线,正是因为其国际化的眼光和市场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