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细胞膜和抗原控制。》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1-30
  • 考虑了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启动和运行有关的变量。 结果表明,与疾病和其他有害状况有关的变异数超过了可用于控制这些状况的淋巴细胞数。 有人提出免疫系统通过改变代谢液的离子强度来发挥功能,从而控制细胞膜的形成和稳定性。 这些条件在控制细菌,病毒颗粒和其他抗原中的应用已被详细介绍。 提出了支持提案的意见。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778893
相关报告
  • 《抗原足迹控制B细胞受体的激活》

    • 来源专题:动植物疫病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3-05
    • B 细胞受体 (BCR) 与同源 B 细胞上的抗原结合会引发反应,最终导致产生抗体。 然而,尚不清楚 BCR 在早期 B 细胞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抗原结合如何触发 BCR 信号传导的第一步。 使用 DNA-PAINT 超分辨率显微镜,我们发现大多数 BCR 在静息 B 细胞上以单体、二聚体或松散结合的簇的形式存在,最近邻 Fab 间距离为 20–30nm。 我们利用 Holliday 结纳米支架来设计具有精确控制的亲和力和效价的单分散模型抗原,并发现该抗原作为增加亲和力和亲和力的函数对 BCR 发挥激动作用。 单价大分子抗原可以在高浓度下激活 BCR,而小分子抗原不能,这表明抗原结合不会直接驱动激活。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个由抗原足迹决定的 BCR 激活模型。
  • 《通过调节膜张力来控制纳米材料在细胞膜上的传输》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18
    • 随着人们对纳米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毒性和生物效应的认识不断加深,纳米材料通过脂质膜相互作用的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精心设计的大型物体的能量依赖性内吞作用和溶质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被动扩散,还可以有其他基于物理原理的传输机制。 基于这一理论,由Vladimir Baulin博士领导的Tarragona Rovira i Virgili大学的一个理论物理学团队计划开展一项研究项目,研究纳米管与脂质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计算机模拟中,科学家们分析了他们称之为“模型双层”的物质,这种物质仅由一种脂质组成。根据他们的计算,Baulin博士的团队注意到超短型纳米管(10纳米长)可以垂直插入脂质双层核。 他们了解到这些纳米管仍然被困在细胞膜中,这是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但是当他们拉伸他们的模型细胞膜,然后插入卡在双层膜中的纳米管,突然开始从两边的双层膜中逃逸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新发现。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调整膜张力来调节纳米材料在细胞膜上的运动。 在这里,Baulin博士联系了德国萨尔兰大学的Jean-Baptiste Fleury博士,确认了这一机制,并在实验中检验了这种张力介导的转运发生。弗勒里博士和他的团队准备了一项微流体实验,实验使用了一种控制良好的磷脂双分子层,一种细胞膜的实验模型,并在溶液中集成了超小型碳纳米管(10纳米长)。纳米管具有吸附的脂质单层,确保了它们的稳定分散并阻碍了它们的聚类。 利用光学荧光显微镜和电生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弗勒里博士的团队可以追踪单个纳米管穿过双层结构,并在分子水平上解开它们的通路。此外,正如模拟结果所预测的那样,他们注意到,纳米管通过将其脂质涂层溶解到人造膜中而插入到双层膜中。当对双层膜施加4mn /m的张力时,纳米管在几毫秒内突然从双层膜中逃逸,而在较低的张力下,纳米管被困在膜内。 这种通过保护细胞屏障即脂质双分子层检测纳米管易位的方法,可能会对纳米材料用于公共卫生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并提出调节药物传递的新机械机制。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