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CD201+筋膜祖细胞指导损伤修复》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20
  •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Art”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dyA0GtnGz3hhaSUroxr_w

    2023年11月15日,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再生生物医学研究所Yuval Rinkevich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CD201+ fascia progenitors choreograph injury repair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组织炎症、收缩和疤痕形成的时空调整,可实现最佳的组织恢复和生物存活。

    伤口愈合是一个保守的过程,需要对连续阶段进行严格的时空调整。在炎症阶段,局部信号会触发伤口周围的先天免疫系统。及时的伤口愈合需要将炎症阶段转变为增殖阶段,其中称为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殊成纤维细胞产生伤口细胞外基质 (ECM)。伤口愈合的最后重塑阶段的特点是肌成纤维细胞在修复组织中的持久作用,其中进一步产生 ECM 形成疤痕组织。

    研究人员在皮肤最深的结缔组织层——筋膜中发现了一种以 CD201 表达为标志的多能成纤维细胞祖细胞。利用小鼠皮肤损伤模型、单细胞转录组学和遗传系谱追踪、消融和基因缺失模型,证明了 CD201+ 祖细胞通过生成多种特化细胞类型(从促炎成纤维细胞到肌成纤维细胞),以时空调整的顺序控制伤口愈合的速度。然后发现视黄酸和缺氧信号是进入促炎和肌成纤维细胞状态的检查点。调节 CD201+ 祖细胞分化会损害成纤维细胞的时空显现,并长期延缓伤口愈合。促炎和肌成纤维细胞祖细胞及其分化途径的发现为了解和临床治疗受损的伤口愈合提供了新的路线图。


相关报告
  • 《科学家鉴定出肝脏中Sox9+双向祖细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Stem 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Lineage Tracing Reveals the Bipotency of SOX9+ Hepatocytes during Liver Regenera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基于更为精准的遗传谱系示踪系统,利用Sox9-CreER和HNF4a-DreER双同源重组技术特异性标记了Sox9+的肝细胞而非Sox9+的胆管细胞。结合基于双同源重组酶的新型Confetti报告基因小鼠,进行克隆分析实验阐明:单个Sox9+的肝细胞在肝损伤后可以同时产生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该项研究首次证明了Sox9+肝细胞在肝损伤后可作为双向祖细胞同时产生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参与肝脏修复和再生。   在肝脏稳态情况下,肝细胞更新非常缓慢,而在损伤过程中,肝脏再生能力非常旺盛。肝脏中含有肝脏祖细胞,参与维持肝脏的体内平衡。在损害肝细胞增殖的慢性肝损伤情况下,胆管细胞可以充当干细胞并产生肝细胞参与肝修复再生。此外,肝细胞在某些损伤条件下也可以经历由肝细胞到胆管细胞的转变。这两种主要的上皮细胞群胆管上皮细胞(BEC)和肝细胞在特定的损伤或疾病状况下可以相互产生,但是单个肝细胞是否可以作为双向祖细胞同时产生胆管细胞和肝细胞仍然是未知的。   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是揭示发育、疾病和再生过程中细胞命运的有效方法。常规的遗传示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动Cre重组酶的启动子来确定标记的细胞群。然而,一个基因很大程度上不能精确地定义一个细胞群。例如,Sox9不仅表达在胆管细胞中,还表达在门静脉周围的一群肝细胞中,因此Sox9-CreER就会同时标记门静脉周的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为了更为精确地标记细胞并在体内追踪它们的细胞命运,周斌组的研究人员利用了一种新的交叉遗传学策略,能够特异性标记Sox9+肝细胞而不会标记胆管上皮细胞。 为了研究肝脏损伤后Sox9+肝细胞的细胞动态,研究人员使用了CCl4、肝切和DDC等肝损伤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CCl4肝损伤模型中,Sox9+的肝细胞快速扩增。胆管结扎(BDL)或DDC模型可以诱导肝细胞转变为BEC。研究人员在BDL(胆管结扎)或DDC诱导的肝损伤模型下观察到Sox9+肝细胞在损伤条件下数量有所减少,但这些细胞确实贡献了BEC。上述数据表明SOX9+肝细胞在不同的损伤模型中有不同的响应。在群体水平,SOX9+细胞具有向BEC和肝细胞转变的潜能。但在单个细胞水平,SOX9+肝细胞在损伤期间是否也具有双向谱系的潜能呢?于是研究人员使用了双同源重组酶介导的新的Confetti报告基因小鼠并结合克隆分析技术,发现Sox9+的肝细胞亚群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确实是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其在肝损伤和修复期间可以同时分化成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   周斌研究组博士生韩溪檬和博士后王越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
  • 《Nature | 单分子测序揭示的 DNA 错配和损伤模式》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5
    • 2024年6月12日,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DNA mismatch and damage patterns revealed by single-molecule sequencing的文章。 在人的一生中,突变会在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中累积,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大多数突变开始时是 DNA 双链中一条链上的核苷酸错配或损伤,如果未修复或修复不当,就会变成双链突变。然而,目前的 DNA 测序技术无法准确分辨这些最初的单链事件。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单分子长读数测序方法(发夹双链增强保真测序(HiDEF-seq)),它能以单分子的保真度检测存在于一条或两条 DNA 链中的碱基置换。HiDEF-seq 还能以单分子保真度检测胞嘧啶脱氨--一种常见的 DNA 损伤类型。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不同组织的 134 个样本,包括来自癌症易感综合征患者的样本,并从中得出了单链错配和损伤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单链特征与已知的双链突变特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起始病变的身份。与只缺乏聚合酶校对功能的样本相比,同时缺乏错配修复和复制聚合酶校对功能的肿瘤显示出不同的单链错配模式。研究人员还确定了 APOBEC3A 的单链损伤特征。 在线粒体基因组中,该研究结果支持主要发生在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机制。由于 DNA 双链突变只是突变过程的终点,研究人员以单分子分辨率检测单链启动事件的方法将有助于研究突变是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产生的,尤其是在癌症和老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