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 为海南油气产业创新发展“加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课题研究要关心上下游,推进项目后路要通畅,原料要落实!”在1月9日召开的海南洋浦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在课题项目负责人作报告时见缝插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关键所在。

      院士工作站是各地柔性引才的重要平台。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洋浦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发挥平台优势,汇聚高端智力,在对接海南地方特色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无疑具有代表性。

      当日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主会场设在洋浦院士工作站,同时设置北京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大连石化研究院、上海石化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等10个分会场。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国梁,儋州市委副书记、洋浦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军平等作为地方党政代表,在会场提出多条具体需求;院士工作站团队王基铭、曹湘洪、袁晴棠、孙丽丽、郭旭升、孙焕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9名核心专家等,则针对课题报告、产业创新发展,以及院士工作站带动地方和企业的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科技合作的组织化、制度化、长效化等,给予思路和建议。

      记者了解到,洋浦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自2021年3月成立以来,围绕推动海南炼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百万吨乙烯工程项目建设、谋划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为海南炼化公司一体化优化升级提供咨询服务,为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出谋划策,研究确定了11项重点课题。目前,“海南炼化乙烯和芳烃原料优化咨询”“在建百万吨乙烯项目工程优化咨询”“海南炼化智能化发展战略研究”3项课题先后结题。在强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比如,备受关注的海南炼化在建百万吨乙烯项目工程快速推进,有望今年9月投料试车;原料优化工程也即将审批立项。

      此外,该工作站积极协同洋浦经济开发区开展石化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去年在上海举行海南自贸港洋浦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吸引了包括来自中国石化、中国中化、上海华谊、SABIC(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朗盛、霍尼韦尔等国内外知名石化企业在内的近50家单位116位嘉宾参加。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石化园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国内得以显著提升。

      “洋浦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院士工作站作用发挥密不可分。”海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贤表示,希望通过对洋浦石化新材料院士工作站组织有效、学风严谨等经验作法的推广,推动全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持续健康发展。

      王贤介绍,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和《海南省以超常规手段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科技厅将加大对院士工作站支持和服务力度,切实发挥院士在重点产业战略咨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1/11/content_528851.htm?div=-1
相关报告
  • 《彭寿代表:为基础材料创新发展持续发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2-22
    • “目前,我国基础材料产业仍存在原始创新不足、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科技部将关键基础材料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强根固本’。”   身为玻璃新材料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多次为基础材料创新发展鼓与呼。让他欣慰的是,去年两会,他提出的《关于强化基础材料创新赋能“中国创造”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建议,由工信部、科技部联合督办。   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彭寿9年来共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40条,每条建议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采纳。不仅提出了有前瞻性、代表性的建议,也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高质量、有分量的建议背后,是彭寿为人民代言、为行业发声的担当,他始终心系国家发展,深入一线基层调研,每年参加调研座谈会百余次,足迹遍布行业各领域,覆盖了生产研发一线,坚持将国家和行业最关注的问题、基层百姓最关心的热点带到全国两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彭寿说,总书记的话铭记在心,鼓舞一线科研人员树立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在彭寿为主的科研团队集结攻关下,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自主研发生产出中国首片8.5代TFT浮法液晶玻璃基板,保障了国家战略性产业安全;加快实现基础材料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攻克中国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疫情期间无偿为研发机构捐赠1000万支国际标准疫苗用玻璃瓶,以实际行动捍卫人民生命健康。   “围绕保障国家战略急需,我们开展了从柔性玻璃基础研究、产前技术、产业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攻关,自主研发生产出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彭寿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安徽考察时,对安徽在量子通信、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给予肯定和表扬。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建材所属凯盛科技开发出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厚度只有A4纸的1/3,已经实现连续百万次弯折不破损。彭寿解释说,其独特性在于,打破了传统折叠屏机械抗疲劳强度差、易出现折叠痕的限制,提升了用户体验。随着超薄柔性玻璃在折叠笔记本电脑、卷轴电视、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拓展应用,未来3—5年,这一创新成果将加速走进千家万户,也将成为柔性显示材料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好消息还不止于此。2月12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和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在安徽蚌埠成立,看着创新平台不断升级、中央应用研究院不断壮大,彭寿心中感慨万千:遵循“四个面向”的战略指引,打造基础材料原始创新策源地的想法逐步落地。   “基础材料的创新进步离不开‘国家队’的有力支撑。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中央企业、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形成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务‘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彭寿透露,接下来,将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与大力支持下,发挥“一中心一总院”的双轮驱动,努力打造“国之大材”,开创玻璃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我国基础材料走上世界舞台中央。   面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彭寿表示,“十四五”是我国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使命在心、责任在肩,自己也更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加自觉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继续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行业进步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4
    • 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对外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融合发展、快速兴起的朝阳产业,也是实现制造强国和能源革命的重大关键领域。《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光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应用、智能运维、智能调度,全面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化转换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完善的硅料、硅片、装备、材料、器件等配套能力。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水平逐步深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光伏产品供应能力增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光伏特色应用领域大幅拓展。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卓有成效,适应电网性能不断增强。在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乡村振兴及其它新型领域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形成稳定的商业运营模式,有效满足多场景大规模应用需求。 在组织实施方面,《行动计划》指出,将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协同、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合力、支持试点示范和行业特色应用、推动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对于“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协同”,《行动方案》明确,将持续深化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职责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加强与有关政策、规划衔接,推动行动计划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证券监督等部门政策联动,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央地合作,深化地方协调工作机制,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