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edior宣布PRM-151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开放标签延伸研究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5-22
  • 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2019年5月20日/美通社-PR Newswire / - Promedior,Inc。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用于治疗纤维化的新疗法,今天公布了该公司开放标签扩展研究的积极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PRM-151同时发表在“柳叶刀呼吸道医学”杂志上,并在美国胸科学会2019年国际会议上发表。 “柳叶刀呼吸系统医学”文章的标题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使用重组人类五聚蛋白2蛋白进行长期治疗:一项开放标签延伸研究”,可在线获取。

    对PRM-151进行的为期76周的开放标签延伸研究证明,PRM-151持续治疗可降低用力肺活量(FVC)下降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D)。这些结果与28周双盲期间观察到的结果一致。此外,在从安慰剂交叉至PRM-151的患者中观察到阳性治疗效果。

    “我们很高兴能在IPF中呈现PRM-151的这些积极的长期数据,这是一种严重的,限制生命的肺病,尽管现有的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中位生存期为3 - 5年,”杰森说。 Letmedmann,Promedior首席执行官。 “这些数据继续支持PRM-151在抗击IPF方面的疾病调节潜力,并最终支持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我们期待在2020年初推进我们的PRM-151关键计划。”

    IPF第2阶段结果

    当改用PRM-151治疗时,安慰剂组的IPF患者显示FVC下降率和6MWD显着降低。此外,在开放标签延长期持续治疗至76周的患者中观察到PRM-151的持续治疗效果。在开放标签延伸研究期间转为PRM-151的患者中,预计FVC百分比下降率从安慰剂每年-8.7%降至PRM-151每年-0.9%(p <0.0001)。重要的是,在6MWD中也观察到这种益处,其在安慰剂上从-54.9m每年改善至PRM-151上每年-3.5m(p = 0.0224)。安全性与PRM-151的先前研究和与疾病相关的疾病一致。

    IPF第2阶段研究设计

    完成PRM-151-202试验的第2阶段,第28周双盲期的患者有资格参加开放标签延伸研究。先前参加PRM-151组的患者继续这种治疗,之前在安慰剂组中的患者越过PRM-151。所有患者每4周接受10mg / kg剂量的PRM-151。

    开放标签延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PRM-151的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通过分析所有接受至少一剂PRM的患者的76周不良事件(AE)进行评估。 -151在开放标签扩展研究期间。通过评估预测的FVC和6MWD的百分比从基线的变化进行探索性功效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到第76周并且使用随机截距混合模型到第52周。

    开放标签延伸研究分析了完成双盲治疗期的116名患者的111名患者(74名来自PRM-151组,37名来自安慰剂组)。 111例患者中有84例(76%)同时接受了IPF治疗(吡非尼酮n = 55或nintedanib n = 29)。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20日

相关报告
  • 《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靶向新药维加特(R)在中国上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12
    • 日前,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宣布由其自主研发、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靶向新药尼达尼布(商品名:维加特?)在中国正式宣告上市。作为被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推荐的全球首个可减少IPF急性加重风险的靶向治疗药物,尼达尼布可有效延缓IPF的疾病进展,使肺功能下降减少约50% ,且显着降低IPF急性加重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肺部疾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确诊已是中晚期,死亡率比大多数癌症还要高,近年来在我国三甲医院并不少见。对于IPF患者而言,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在疾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便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不是癌症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可低于30% 特发性肺纤维化会使肺组织纤维化,形成永久疤痕,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性地持续下降。由于患者肺部组织呈蜂巢状,被形象地称为“网状肺”或“丝瓜筋肺”。IPF的疾病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1],急性加重会显着降低患者的存活机会[2]。“一旦患上IPF,有些病人的病情会迅速恶化。”国外有研究表明,近一半患者在确诊后的2-3年内死亡[3] ,5年生存率可低于30%[4],比大多数癌症的生存率都低,因此又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康健教授在“维系 - 深呼吸-开启IPF治疗新‘维’度”媒体发布会上介绍:全球每年IPF患病率约(2~29)/10万,呈逐渐增长趋势,估计以每年11%的比例增长[5]。近年来,我国IPF患病发病率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死亡率居高不下。此病病因未明,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6]。疾病以隐匿性、进行性的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伴有干咳、杵状指、皮肤发青等症状。 由于绝大多数IPF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漏诊和延误诊断现象普遍,也容易被误诊为慢阻肺、哮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国外研究显示,IPF 患者从首个症状出现到被明确诊断,通常被延误1至2年[7]。面对大众对IPF疾病认知较低的现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兼间质病学组副组长、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李惠萍教授强调,当出现刺激性干咳、活动后气喘、经常感冒、肺部感染、皮肤发青(称为发绀)、指甲形状发生变化(称为杵状指)、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到专业医院的呼吸科就医,目前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是确诊IPF的必要手段。如确诊,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 IPF病情进展迅速,曾经一度“无药可用” IPF疾病进展不可预测,大多数患者在最初几年内病情看似稳定,然而一旦发生急性加重,症状会在数天或数周内迅速加重。有超过50%的患者在确诊后的2到3年内肺功能快速恶化,在经历一次或几次急性加重后呼吸衰竭或去世。在亚洲,超过40%IPF患者的死亡是由急性加重引起的,急性加重成为了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突如其来的急性加重使死亡率上升,但患者和医生却面临着治疗选择有限的无奈境遇,对延缓病情进展“无计可施”,“以往IPF患者主要通过肺部康复运动、氧疗、肺移植及药物治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然而,长期以来用于治疗IPF的药物选择极少,呼吸科医生只能凭临床经验用药,常见的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免疫调节剂等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患者急性加重后就像失控掉下悬崖的汽车,无可挽回。”李惠萍教授表示。 创新靶向药开启IPF治疗新“维”度,显着延缓IPF疾病进程 对于IPF的疾病进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组长、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代华平教授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IPF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患病就会造成“病来如山倒”的不可逆结局。她认为:“提高抗纤维化治疗药物如尼达尼布等的使用率,可帮助IPF患者减缓肺功能下降从而延缓疾病进程、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是IPF治疗领域的重中之重。同时减少因急性加重而就医及住院的次数,也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尼达尼布是全球首个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创新靶向药物,目前已在中国获批并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最近被纳入浙江省大病医保目录。专家共同呼吁,期待尼达尼布尽快进入全国其它各地医保,为更多患者争取多一些高质量的生存时间。
  • 《APSB | 上海药物所李佳/熊兵团队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合作研发选择性DDRs抑制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肺纤维化是一种由多种不明原因引起的、进展性的、以慢性非实质损伤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弥漫性肺部炎性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异常严重的间质性肺病,患者中位生存期约为2~3年,5年生存率低于30%。目前针对肺纤维化的上市药物仅有两个,即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其中,尼达尼布是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存在毒性大、副作用多等问题,吡非尼酮也存在机制不明等不足。此外,这两种药物仅能改善肺功能指标如FVC(用力肺活量)和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治疗效果有限。   胶原作为信号分子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以及反馈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盘状结构域受体(DDRs)是一类独特的以细胞外基质胶原作为配体的激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靶向胶原受体DDRs可能是治疗肺纤维化的新思路。   2021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和熊兵课题组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联合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4-cyclopropyl-3-(2-((1-cyclopropyl-1H-pyrazol-4-yl) amino) quinazolin-6-yl)-N-(3-(trifluoromethyl) phenyl) benzamides as potent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的研究成果,介绍了DDRs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该联合团队先期曾研发一类以DDRs抑制活性为主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用于肺癌的治疗。然而,该类化合物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纤维化、炎症等疾病并不合适。因此,团队采用计算机辅助、电子等排等药物化学优化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改造,在保留DDRs抑制活性的基础上,去除了PDGFR、FGFR、KDR等具有毒副作用的一些激酶抑制活性,最终发现了化合物47,其具有较好的口服吸收和较为理想的组织分布。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上,该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抗纤维化效果,优于上市药物尼达尼布。是一个具有较高安全性,药效明确的候选药物,具有深入开发的前景。同时,该团队近期发表于《中国药理学报》的生物学研究(doi: 10.1038/s41401-021-00808-z)也表明DDRs是肺纤维化的潜力靶点,为后续的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上海药物所博士生王琪、复旦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唐弼熙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孙丹丹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李佳研究员、熊兵研究员、陈丹琦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特别感谢上海药物所臧奕研究员在本项目中的工作与指导!特别感谢耿美玉研究员与艾菁研究员对于课题的鼎力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