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C/SiO x /TiO2超薄纳米管作为先进锂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8-06
  • 基于tio2的纳米材料由于其性能稳定、制备方便,被证明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与商业碳纳米材料相比,其固有的低容量阻碍了其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原位接枝石墨化方法,以获得具有核壳异质结构的C/SiO x /TiO2超薄纳米粒子的三元纳米复合材料。所得到的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综合了SiO x的高比容量、类石墨碳的优异力学稳定性和TiO2的高反应性等优点。循环伏安曲线和循环性能表现最佳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和提供一个非常高的初始特定能力的马~ 1196 h g−1与良好的速度能力(~ 200 mA h g−1 10 C),特别是增强循环稳定。我们的工作表明,在电化学储能材料中建立分层的核壳异质结构是提高其它复合阳极容量和循环性能的有效策略。

    ——文章发布于2018年7月26日

相关报告
  • 《碳纳米管和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制氢》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6-12
    • 采用声化学/水合物脱水技术合成了含TiO2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的二元复合材料CNT/TiO2。制备了不同比例的CNT/TiO2(0.25、0.5和1%)。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对形态学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MWNTs相比,TiO2纳米颗粒与SWNTs更均匀。7.5%甲醇溶液作为牺牲剂用于生成氢气和65毫克的合成二元复合材料在光强度40 mW厘米−2。结果表明,与MWNTs相比,SWNTs增加了TiO2的活性。SWNTs比值越低,TiO2的产氢活性越高,而MWNTs比值越高,TiO2的产氢活性越高。
  • 《带有空心纳米管的电极可提高钾离子电池的性能》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16
    • 致力于寻找锂离子电池替代品的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钾离子电池。钾是一种丰富的资源,其技术功能与锂离子电池大致相同,但由于离子半径会导致能量存储问题和电化学性能不达标,因此这类电池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正在考虑用一种双金属硒化物 NiCo2Se4 来制造球形电极。这种球形电极由 NiCo2Se4 纳米管构成,可提高电化学反应活性,加快钾离子的转移和储存。 这项研究发表在 9 月 14 日的《能源材料与器件》(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上。 "双金属硒化物结合了两种金属的改善特性,通过显示丰富的氧化还原反应位点和高电化学活性而协同增效。一种双金属硒化物--NiCo2Se4 曾被研究用于钠储存、超级电容器和电催化剂,在钾离子储存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明月说:"通过两步水热法合成 NiCo2Se4,形成了具有花簇状的纳米管结构,为钾离子/电子转移创造了便利的通道。 首先,制备出带有固体纳米针的镍钴前驱体球。这些球体具有明确的晶体结构,然后在称为硒化的过程中与硒化物接触。这一过程将硒引入镍-钴前驱体,形成镍-钴-Se4 纳米管外壳。 空心管的形成是由于一种叫做柯肯达尔效应的现象,即两种金属由于原子扩散速度的不同而发生移动。这些纳米管宽约 35 纳米,为钾离子和电子的转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通过各种测试和分析,研究人员确认了 NiCo2Se4 阳极移动和储存钾离子和电子的能力。他们发现,NiCo2Se4 比其他电极材料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元素分布均匀,性能优于研究期间测试的其他电极。 "NiCo2Se4纳米管电极在循环稳定性和速率能力方面的电化学性能远远优于其他测试电极,包括Ni3Se4和Co3Se4。这是因为 NiCo2Se4 独特的纳米管结构以及两种金属共存所带来的协同效应,"Wang 说。 这些单金属对应物 Ni3Se4 和 Co3Se4 不如双金属 NiCo2Se4 成功,原因很简单,因为两种金属(镍和钴)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NiCo2Se4 的容量也更高,这对保持循环稳定性和高速率性能非常有利。 "这项工作为设计微/纳米结构的二元金属硒化物作为钾离子电池的阳极提供了新的见解,这种阳极具有非凡的钾离子存储性能。 参考文献: Mingyue Wang et al, Conversion mechanism of NiCo 2Se 4 nanotube sphere anodes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2023). DOI: 10.26599/EMD.2023.93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