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芎ISO国际制定到中医药标准化之路丨健康四川寻新记》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26
  • 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想要让其他国家认可中医药、让中医药走得更远更好,就需要建立共同的标准和评判体系。2024年6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提到,标准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化是推进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到2026年底,要基本建立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完成180项中医药国内标准和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


    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无数中医药人为之奋斗,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特用植物生产学系副教授侯凯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专家和ISO/TC249/WG1注册专家,侯凯在标委会秘书处组织协调下,与荷兰莱顿大学王梅博士联合领衔完成了《中医药-川芎》的ISO国际标准。这也是四川省首个中医药类ISO国际标准。本期健康四川寻新记,我们邀请侯凯副教授讲讲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制定背后的故事。


    川芎ISO顺利问世 解决三大难题


    一项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科学的数据,还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证据说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在川芎ISO制定的过程中,侯凯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首先就是川芎的基原问题。”侯凯说,有外国专家提出,按中国出版的《中国植物志》,中国川芎是藁本的栽培变种,川芎与藁本并非两种不同的药材,没有必要为中国川芎单独制定标准,以此阻挠中国团队提出的川芎标准制定。而日本川芎被认为是独立于藁本属的山芎属的一种药材。面对质疑,团队查阅了包括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在内的大量资料,并从植物基原、药理药效、药用成分、分子基因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川芎药材基原进行科学考证,有力地说服了外国专家。使得中国川芎ISO国际标准得以顺利立项。


    “其次是川芎药材水分含量问题。”据出口统计数据,在2014年川芎出口量为9160.4吨,几乎占到年产量的一半。然而近年来出口量和交易额持续下降,到了2017年降为4642.6吨,2018年则降为2652.8吨,仅为高峰期的1/5。侯凯介绍,川芎出口量锐减的原因之一在于2017年《欧洲药典》中川芎标准其药材水分含量限定为8%(干燥失重法),水分含量标准显著高于《中国药典》中12%(甲苯法)的要求。“药材水分含量过低,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挥发油等容易丧失掉。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科学、更符合产地生产实际、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标准,才是解决限制川芎出口的‘卡脖子’难题的关键。” 


    2019年,在国、省两级市场监督及中医药主管部门指导下,在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组织协调下,四川农业大学侯凯博士与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王梅博士作为领衔专家,联合发起“中医药-川芎”ISO国际标准提案,并组建了由四川农业大学、荷兰SU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彭州市敖平镇人民政府、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四川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四川江茂医药发展有限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国际标准技术团队,开展国际标准研制。技术团队中的多家权威单位对来自四川主产区、国内主要药材市场、不同国家产区的60余批次川芎饮片/药材样品,分别采用《欧洲药典》和《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对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等指标进行测定、验证、比对试验,相关实验结果为评估不同来源川芎饮片/药材的水分差异,制定更科学的川芎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2024年1月,欧洲药典将原有川芎标准中检测项干燥失重修订为水分测定(甲苯法),控制指标由8%修改为12%,并在ISO国际标准中进行采用。2024年3月,《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最终得以通过。


    侯凯和国际标准团队还对川芎进行了分级,这是对现有川芎标准的一个突破,对实现川芎优质优价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9867.html
相关报告
  • 《《中医药——姜黄》ISO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8
    • 昨日,记者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中医药——姜黄》国际标准。据了解,该标准是四川省首批获ISO立项的中医药领域国际标准项目之一,是继推动《欧洲药典》川芎质量标准修订升级和《中医药——川芎》ISO国际标准发布后,四川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成果,为国际市场的姜黄贸易提供了药用质量保障依据。 记者了解到,姜黄收载于《新修本草》《药物出产辩》《本草纲目》等古代医学经典,因富含姜黄素,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胆结石、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堪称“植物黄金”。四川是药用姜黄的道地主产区,药材原料每年出口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为适应姜黄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四川姜黄药材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019年,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赵军宁研究员和荷兰莱顿大学王梅教授联合发起姜黄ISO国际标准提案,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莫玲教授协助,共同组织协调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等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广泛收集中国、印度、缅甸、泰国等全球主产地及欧美市场样品,开展相关研究和试验复核,针对姜黄药用价值,与国际专家就关键质量指标的确定多次磋商,提升姜黄药材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最终达成共识。(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胡瑰玮)
  • 《中医药标准体系再“升级”》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06
    • “中医药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推进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可以说,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7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朱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以及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展成效有关情况。 加快推进《计划》落地实施 《计划》部署20项具体任务及25项专栏任务,对现有标准体系再“升级”,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计划》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部署加强了重点领域中医药标准供给,并提出完成180项中医药国内标准和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要求。《计划》还明确了“公开共享中医药标准信息,通过标准数字化、新媒体等途径开展标准解读宣贯”“编印出版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推广手册”等宣传方式,助力中医药标准落地应用。 “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我们将围绕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计划》落地实施,推动中医药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朱桂表示。 我国已出台3000多项中医药标准 据朱桂介绍,近年来,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我国形成了以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中医药国际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体系。 在国家标准方面,已制定中医药推荐性国家标准77项,包括《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针灸学通用术语》等;指导性技术文件12项,包括儿科、外科、皮肤科等《中医技术操作规范》,主要涉及中医药术语、符号、技术规范等基础通用要求。 在中医药行业标准方面,已制定中医药行业标准10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科《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其修订通则,涉及中风、眩晕、哮喘等406个常见病证的名称、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及疗效评定等四方面内容,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价、中医科研、教学等。 在中医药地方标准方面,各省区市已制定中医药地方标准1000余项,涉及中医药临床诊疗、科研管理、服务,以及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检验、鉴定、包装等内容。 在中医药团体标准方面,已制定中医药团体标准2500余项,主要涉及中医、针灸、中药材、种子种苗、信息技术、养生药膳指南等内容。 在中医药国际标准方面,ISO/TC249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112项,包括中医术语类、医疗器械类等内容。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等规范指南。 “中医药走向国际要靠标准来引领” “标准化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朱桂表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建设工作,将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纳入了《“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对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朱桂透露,将围绕《“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计划》等,推动标准化人才规模、结构、质量、效能协调发展。 “中医药走向国际要靠标准来引领。”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各国有各国的法律,全球各类学校使用的教材标准都不统一。为此,他们编纂了教学大纲,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13本中医药核心教材,这有利于规范世界中医药教育。“这套标准现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使用,助力中医药在全球健康可持续发展。”张伯礼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推进公开共享中医药标准信息;推动将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及推广应用情况纳入各级各类考核评审指标;建立中医药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常态化开展重点标准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充分发挥好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朱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