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 Nature发布《研究评价现状:科研人员对评价实践的看法》白皮书》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5-04-29
  • Springer Nature发布《研究评价现状:科研人员对评价实践的看法》白皮书

    2025年4月,Springer Nature发布了《研究评价现状:科研人员对评价实践的看法》白皮书。通过收集来自不同地区、学科和职业阶段的 6600 多名科研人员的观点,汇总了关于研究评价改革的讨论。本文总结了白皮书的主要发现,包括当前科研人员评价方式、对现有实践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1.当前科研人员被评价方式

    当前,研究评价改革的倡议,普遍挑战了对期刊和出版物指标的过度依赖。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依然将这些指标视为评价其工作的主要因素,其中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完全或主要通过指标进行评价。特别是出版物指标,如引用次数或文章级影响力,这些指标在科研评价中占据显著地位,远超过其他评价方式。


    科研人员在研究成果之外的贡献如何被纳入评价过程?本调研发现科研人员对社会的积极贡献(研究对经济或社会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研究社区的更广泛贡献(例如教学、参加同行评审)通常会被用于评价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活动的含义可能产生差异,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它们往往仅在特定情境下被纳入考量,且其重要性通常不及研究成果和出版指标。

    2.科研人员如何看待评价实践

    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科研人员普遍对现有的评价体系持积极态度,无论评价结果如何,他们对新工作/职业晋升评价(净正面率为75%)、外部机构评价(71%)以及资助申请(64%)均表达了正面看法。

    在更广泛地审视评价实践时,许多科研人员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主要集中在评价过程的不透明性、潜在的偏见与主观性,对出版指标的过度依赖,以及评估研究社会影响的难度上。一些受访者还表示沮丧,因为研究评价常常评判他们无法控制或影响的因素,依赖于他们工作的下游影响,而非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3.科研人员对未来的设想

    本调研请受访者考虑他们当前的工作评价方式与他们对未来的偏好。与上述发现一致,科研人员希望评价体系能够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社会贡献和对研究及研究文化的广泛贡献,而不仅仅是研究成果本身。例如,科研评估现状的调查表明,尽管科研产出和出版物指标在评估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研究人员普遍期望评估方法能更加全面,以包括他们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以及在科研界的更广泛贡献(在理想状况下,这一比例降至46%,)。

    在探讨科研人员对评价指标的偏好时,我们发现了一种类似的趋势。尽管55%的受访者指出,指标在他们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理想状态下,52%的科研人员更倾向于实现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均衡(与之相对,仅有27%的人偏好纯粹依赖指标)。

    4.研究评价改革的新兴问题

    尽管本调研清楚地看到科研人员渴望转向更全面的评价形式,但也揭示了研究评价改革倡议所提供的最佳实践、现实中发生的情况以及科研人员对未来的看法和偏好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例如:

    大约一半的科研人员不知道他们的机构是否参与了任何研究评价改革计划,其中,在知道的科研人员中,有40%认为机构内部的实践几乎没有变化。

    科研人员对准备评价要求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得机构支持的情况持有不同看法,约45%表示积极,约35%表示消极。

    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认同指标的价值所在,仅有18%的人主张评价应完全或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这一观点与研究评价改革倡议的导向相悖,同时也忽略了众多活动难以甚至无法进行定量评估的现实。

    原文题目: The state of research assessment: Insights from a survey of 6,600+ researchers

    原文链接:

    https://www.springernature.com/gp/librarians/the-link/research-management-blogpost/research-assessment-insights-6600-researchers/27769018

    来自:数智化图书情报门户

    编译者:程冰


  • 原文来源:https://www.springernature.com/gp/librarians/the-link/research-management-blogpost/research-assessment-insights-6600-researchers/27769018
相关报告
  • 《《智能微系统技术白皮书》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6
    • 9月12日,由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智能微系统国际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集成与创新,邀请了1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在线或到会报告。 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主持。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褚银良分别致开幕辞。会议随后举行了《智能微系统技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发布仪式。白皮书编委代表共同为白皮书揭幕,编委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华强教授介绍了白皮书的背景和编写过程。 据了解,该白皮书是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国内外智能微系统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技术进展和趋势报告。全书分为5章,分别为概述、要素、技术、应用、展望,从智能微系统的概念、技术内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全面诠释了智能微系统带动学科发展、支撑智能科技、推动社会演进的重要意义。 白皮书第一章首次提出了智能微系统的概念,认为智能微系统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以微型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理论为指导,在物质域、信息域、能量域等层级,采用新的架构思想与设计方法,通过三维 / 异质 / 异构集成等先进制造手段,形成特征尺度为微纳米量级,具备信息的获取、处理、通讯、执行以及能源供给等多种功能,并可独立智能化工作的微型化系统装置,也可称为智能微系统单元或智能微系统节点。在广义上,智能微系统也可认为是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上述单元按照特定的需求、功能、用途所组成的网络化系统,或者与其他仪器、设备、系统所组成的智能微系统装备。 此外,白皮书认为智能微系统技术本身的智能化演进也可类比“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体系的演化路径。目前大部分的智能微系统还处于信息层面,或者接近“知识”阶段,而拥有“智慧”的智能微系统是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奋斗目标。 白皮书第二章重点从架构、微电子、MEMS、光电子、算法与软件等构成智能微系统的五大技术要素切入,详细介绍了各技术要素在智能微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白皮书第三章则从设计、集成、测试等智能微系统的共性技术,以及传感、处理、通讯、执行、供能等功能要素,展开讨论智能微系统技术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还面临的挑战等。 白皮书第四章重点介绍了智能微系统技术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和优势。 白皮书最后一章对智能微系统技术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发展建议。白皮书认为智能微系统技术当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涉及学科和领域众多,亟需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学以及技术实现路径,拓展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白皮书指出,智能微系统是信息技术面向未来的关键方向之一,也是占领 21 世纪科技制高点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巨大发展前景。中国只有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制定相关战略,汇聚各项创新资源优势,建设智能微系统“科研—产业一体化”生态系统,才能全面提升科技与产业水平,有望赢得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4
    • 11日,在武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 据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共4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概念、发展现状、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以及加快发展我国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议。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表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未来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发布白皮书的目的是在‘政产学研用’各个方面起到推动作用,提升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会上,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计算中心将围绕武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打造一中心四平台,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主体,提供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助力武汉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不要盲目地重复建设和盲目地去抢占计算中心这样的基础资源,未来整体的全球经济可能不会迅速走出低谷,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聚集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打造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和生态发展的基础设施。”赵志耘说:人工智能技术仍在不断演进和变化,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也会不断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重点工作是解决“自主化”的问题,让关键技术安全、可靠。 赵志耘表示,我国已经批复的人工智能试验区有13个,未来还将批复其他的人工智能试验区。选择第一个计算中心开工建设的实验区发布“白皮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将引领未来实验区的建设。 9月初,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复《武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支持武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据了解,目前,武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