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研人员在三峡地区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8-27
  • 据中国 科学院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该所参与的中外科研团队通过对在石板滩生物群发现的一大类叶状体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观察、分析和厘定,确认其为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古生物专业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并被编辑选为免费开架阅读方式。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大量繁盛的一类软躯体的、形态复杂的宏体真核生物。它们组成了“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埃迪卡拉纪最为独特的宏体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体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科研人员介绍,在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叶状体化石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化石类型。典型的叶状体化石,其上部为叶片状在水体中直立生长的身体,底部是圆盘状在沉积物中起固定作用的固着器,两者之间由茎干相连。 通常来说,叶状体化石的数量丰富且分布广泛,但由于这类化石形态结构简单且缺少内部解剖信息,仅保存为反映生物体外表面的印痕,导致人们对其生物属性知之甚少。 早期研究者根据其总体形态的相似性,认为叶状化石是早期的海笔类,但该假说与个体和系统发育等证据不符。最近的研究认为这些叶状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后生动物的干群或总群类型。 在我国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的石板滩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石板滩组合”)中,也曾报道过典型的叶状体化石Charniodiscus。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认为,Charniodiscus的模式种很可能是一种具有分形分支结构的、多瓣的叶状体,因此三峡地区的类似叶状体化石能否归入Charniodiscus仍存在疑问。 近期,中国 科学院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王霄鹏博士研究生、庞科副研究员、陈哲研究员等人,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肖书海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三峡地区的该类叶状体化石的形态更接近Arborea,是一种不具有分形分支结构的、两瓣的叶状体。 本项研究还发现,即使到了埃迪卡拉纪的最后阶段,叶状体生物仍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这为认识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生物面貌的演替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关报告
  • 《金属所科研人员发现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9
    • 通过“晶态相®非晶相”转变的固态非晶化是一种有别于熔体快淬获得非晶相的物理机制。目前发现的固态非晶化方式包括多层膜成分扩散导致非晶化、机械合金化导致非晶化、压力和严重塑性变形导致非晶化、离子辐照导致非晶化以及过饱和固溶体连续冷却导致非晶化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张海峰研究员团队和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德国Leibniz固体材料所以及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材料所科研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固态非晶化机制——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   在研究直接凝固(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的相变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亚稳b相晶粒内部分布着具有特定取向的柳叶状或者板条状非晶相(见图),非晶相和b相基体无明显成分差别,并且在界面处存在明显的切变台阶以及严重的b相晶格畸变。这种非晶相的形态与已报道的固态非晶化明显不同。提出了一种“马氏体相变致非晶化”机制:亚稳b型(Ti0.615Zr0.385)100-3.9x(Cu2.3Fe1.6)x (x=1)合金在冷却过程中,高温稳定的体心立方结构变得不再稳定,出现两种声子软化模式:T1 1/2 (1,1,0)和L 2/3 (1,1,1)。前者导致b相转变为a¢/a²马氏体,后者导致晶面{222}b部分移位形成w相。而对于特定成分的b钛合金,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局域晶格切变和畸变使得结构无序的非晶相相对于晶态a¢/ a²/ w相更容易形成,导致马氏体非晶化的出现(见图)。这种非晶相可被称为“非晶马氏体”。这一发现丰富了固态非晶化机制和马氏体相变理论。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项目资助,该项工作于2月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9, 506 (2018))。   
  •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桃天然抗蚜虫活性成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次发现了山桃抗蚜虫的天然活性成分--桦木醇,为植物源绿色农药的开发和抗桃蚜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桃蚜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取食韧皮部的害虫之一,它寄主范围广、传毒能力强,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桃蚜侵食后的桃幼叶向反面横卷或不规则卷曲,阻碍叶片的营养吸收,使叶片营养恶化,甚至黄落。蚜虫在叶片上的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干扰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果实品质。   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山桃是桃亚属植物中抗性最强的种质。该研究以“帚形山桃1号”的F2代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探讨了蚜虫侵染后山桃代谢水平的变化。研究表明,桦木醇是山桃关键的防御代谢产物,具有强杀蚜活性,可以保护山桃免受蚜虫侵害;进一步的毒性试验表明,桦木醇对害虫有毒性,但对益虫没有毒性;另外,研究发现细胞色素P450基因PpCYP716A1可能是山桃中桦木醇合成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山桃通过增强PpCYP716A1的表达来增加桦木醇的含量,对蚜虫产生毒害作用,最终抵御了蚜虫的侵害。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创新专项等项目的资助。(通讯员:赵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2c0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