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微生物如何在海底洋壳中生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09
  •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科学家们揭示了微生物是如何在数千英尺深的海底岩石中生存的。这项研究已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研究成果首次分析了来自深海海底的含有制造蛋白质指令的活性遗传物质——信使RNA,并结合酶活性的测量、显微镜、培养物和生物标记物分析,提供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证据,这些微生物从活的和死的生物体中获取碳。

    为找出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了解它们是如何生存的,科学家们乘坐科考船前往“亚特兰蒂斯岸”的水下山脊,历时三个月收集了来自下海底洋壳的岩石样本。该山脊横穿南印度洋,构造活动使得海底洋壳得以暴露,为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了便利。WHOI的微生物学家Virginia Edgcomb提到,他们使用一种全新的混合方法,尽可能深入地研究这些样本。她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也是这篇论文的合著者。

    一些微生物似乎能在它们的细胞中储存碳,这样就可以应对碳短缺。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它们可以利用氮和硫来产生能量,生产维生素E和B12,循环利用氨基酸并从难分解的聚芳香烃中提取碳。这一罕见的观点扩展了对海底碳循环的看法。Edgcomb还提到,深层生物圈包括较浅的洋壳位置,即使代谢率非常低,也能产生数量可观的碳。

    (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gov/discoveries/disc_summ.jsp?cntn_id=300200&org=NSF&from=news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深海采矿对微生物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10
    • 比奇洛海洋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研究人员及其同事发表的一篇新论文指出,在深海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微生物正面临着采矿对环境带来的潜在不利影响。该研究回顾了有关这些环境中微生物的知识,并评估了采矿如何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湖泊与海洋学》(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杂志上。 比奇洛海洋实验室的高级研究科学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Beth Orcutt指出,在过去几年里,深海采矿的推进确实加快了,因此政策制定者和业界了解这些微生物及其提供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这篇论文巩固了已知的知识,并提出了下一步如何利用最好的科学来评估这种新的人类活动在深海的影响。 从为食物网提供燃料到为全球营养循环提供动力,整个海底的微生物都负责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有开采前景的环境往往也是全球重要微生物过程和不寻常动物群落的所在地,而且可能很难在被干扰之后恢复。 Orcutt和她的合著者分析了四种类型的深海矿产资源,其中包括镶嵌在水下山脉和海底的富含金属的岩石。他们的发现表明,采矿对微生物群落的可能影响差异很大,从最小的干扰到重要栖息地的不可逆转的损失。例如,热液喷口系统特别敏感且有价值。富含矿物质的热水支持着强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构成了这些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重要基础。极端的环境条件也促进了微生物之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使其成为寻找抗癌药物和其他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的有希望的候选者。 WHOI科学家,这项新研究的合著者Julie Huber提到,这些微生物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潜力,可以为今天面临的各种医疗和技术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我们损害或破坏像热液喷口这样的栖息地,我们将失去各种各样的微生物遗传信息,而从中我们可以找到新的酶或药物。 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等产品的需求,推动了人们对深海开采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钴和稀土等金属的迅速增长。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在努力为国家和承包商制定指导方针,以勘探海底矿物,并最终对其进行开采。尽管许可勘探的指导方针已经建议,场地评估应包括评估有多少微生物生命存在,但这项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强调,确定微生物扮演的角色和评估它们将如何受到采矿的影响同样重要。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科学家,论文的合著者James Bradley强调,重要的是要了解采矿活动的潜在影响,弄清楚是否应该发生采矿活动,以及如果发生采矿活动如何管理。这是决策者、工业界和科学界之间的一次重要对话,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点很重要。这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 (编译 刁何煜)
  • 《研揭示深洋流如何塑造南太平洋的微生物生命》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14
    • 《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深洋流——被称为全球翻转环流——如何在塑造南太平洋微生物生命的多样性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这项研究由来自J的科学家领导。克雷格文特研究所(JCVI)、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遗传地图,说明海洋生物群落如何通过海水的物理运动构建。 研究主要作者Bethany Kolody说,风和风暴只达到约500米(1,640英尺),约占4000米(13,125英尺)总海洋深度的八分之一,她是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的毕业生,目前是加州的博士后研究员。在地表以下500米以上,水流由水温和盐度的差异驱动,这影响了水的密度,形成了全球翻转环流。这种循环就像传送带一样,将水及其中的微生物输送到遥远的距离和深处。 Kolody说:“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这些水体是否也是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我们现在可以用一个响亮的'是的'来回答这个问题。” 研究小组沿着从南太平洋复活节岛到南极洲的横截面收集了300多个水样,该横跨整个海洋深度。他们使用先进的元基因组学和元条码技术,重建了300多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并使用一种高分子指纹技术识别了数以万计的微生物物种,该技术研究了高度保守的基因——原核生物的16S rRNA基因(包括细菌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18S rRNA基因。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模式:在海洋表面以下约300米(1000英尺)的区域,微生物多样性急剧增加,他们称之为“原核系统”。这层类似于pycnocline(密度快速变化的区域),标志着从低多样性的地表水到深海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的过渡。 该研究于7月10日发布,确定了六个不同的微生物“队列”,其中三个对应于深度,另外三个对应于主要水体:南极海底水、上环极深水和古代太平洋深水。每个队列都含有独特的微生物物种和功能基因,由水的温度、压力、营养水平和年龄塑造。 例如,南极海底水队列包括适应寒冷高压环境的微生物,其基因有助于保持膜流动性和抵抗氧化应激。相比之下,古老的水队列——在1000年或更长时间内没有见过地表的缓慢循环水中发现——宿主的微生物具有基因,使基因能够在低氧环境中生活,并分解复杂的低能量的碳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