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研发出二氧化碳高速转换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8
  • 株式会社东芝(以下称东芝)日前推出的CO2资源化技术“Power to Chemicals”,能够通过电化学反应,将CO2转换为可用作燃料和化学原料的一氧化碳。该项东芝专有技术通过堆叠(Stacking)电解组件进行转换处理,提升了单位面积的处理量,在长23cm×宽12cm左右大小的约信封大小面积内,可实现每年高达1.0吨的CO2处理量。

    虽然电解组件的堆叠会导致处理速度降低,但东芝通过自身专有技术成功解决了堆叠导致的降速问题。通过堆叠设计提升了单位面积的处理量,在节约空间的同时,可大幅提升CO2转换设备的实用性。以一个每天排放200吨CO2的垃圾焚烧厂(*1)为例,根据估算,安装约2000m2(相当于5个篮球场大小)的电解堆就可完成全部CO2的处理。通过将电解组件进行堆叠,能够进一步扩大处理规模,这有助于该设备尽早实现实用化。

    开发背景

    为实现脱碳社会,减少工厂等产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势在必行。尤其对于CO2排放量大的制铁、化工领域,减少CO2排放量已成为紧迫课题,在此背景下,通过与电力相关的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将CO2转换为有价值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的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东芝开发的“Power to Chemicals”技术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剩余电力,通过电解处理中电极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将CO2转换为有价值资源。

    搭载了这种技术的设备今后可以安装在对于CO2有处理需求的工厂内部。同时,考虑到该设备的实用化,必须进一步提升CO2处理能力,使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CO2的大规模处理。东芝通过研发专有的电极介质,成功提升了电流密度(*2),这是代表CO2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提升处理能力,实现技术实用化,堆叠电解组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以堆叠模式进行电解的过程中,由于能量损失所产生的热量会导致CO2处理能力降低(*3),这是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本技术的特征

    为此,东芝研发出了在电解组件内部加入冷却装置的堆叠构造。通过在电极之间增加冷却通道,可以有效抑制热量的产生,使CO2转换反应停滞的问题得以解决。由于冷却通道可以根据发热量进行设计,因此可以根据实际用途将电解组件进行相应的堆叠及规模化处理。利用该技术,东芝试制了由4个电极面积为100cm2的电解组件组成的CO2电解堆,并对其进行了运行测试,最终成功在60 NL/h(*4)的处理速度下完成了CO2转换(每年最高可处理1.0吨CO2),实现了常温环境下高速处理(图2)。本次研发的电解堆规格为长23cm×宽13cm×高23cm,以一个每天排放200吨CO2的垃圾焚烧厂为例,根据估算,设置约2000 m2(相当于5个篮球场大小)的电解堆就可完成CO2处理。

    未来展望

    东芝今后的目标是实现CO2电解堆的大规模化(增加电解槽层数、加大电解槽尺寸)的同时,为将该技术导入相应的应用场景系统中而开展实证工作。东芝将力求在21世纪20年代后半期把这种能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2转换为资源的,将Power to Chemicals技术投入实际应用。

    图1:本次开发的电解堆(电极面积100 cm2,4层电解槽堆叠)外观图

    图2:本次开发的CO2电解堆的CO2处理速度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新颖的两步二氧化碳转化技术》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9-27
    • 特拉华大学催化科学与技术中心(CCST)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两步法来提高二氧化碳(CO2)电解效率,这是一种由电流驱动的化学反应,可以帮助生产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 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于8月20日星期一发表在《自然催化》杂志上。 研究小组由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副教授冯姣和研究生马修·朱尼和卫斯理·吕克组成,他们通过建造一种特殊的三室装置获得了研究结果,这种装置被称为电解槽,利用电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小的分子。 与化石燃料相比,电力是一种更经济、更环保的方法,可以驱动化学过程生产商业化学品和燃料。其中包括乙烯(用于生产塑料)和乙醇(一种有价值的燃料添加剂)。 “这种新型电解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应速率获得更高的选择性,这是迈向商业应用的重要一步,”焦说,他同时也是CCST的副总监。 而直接的CO2电解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标准方法,焦的团队将电解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将CO2还原为一氧化碳(CO),然后将CO进一步还原为多碳(C2+)产品。焦健说,这种分两部分的方法比标准方法有很多优点。 焦博士说:“通过将这一过程分为两个步骤,我们获得了比直接电解过程更高的多碳产品选择性。”“序贯反应策略可以为设计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利用过程开辟新途径。” 焦健和他的同事、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助理教授徐秉俊也在推动焦健的研究。在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合作下,焦和徐正在设计一个系统,通过使用碳中性的太阳能发电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焦说:“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这项有前途的技术,以便进一步研发。”“仍有许多技术挑战有待解决,但我们正在努力解决它们!” ——文章发布于2018年9月25日
  • 《加上高温高压 二氧化碳也能当发电“能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7
    • 关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② 相比于水蒸气发电机组,sCO2发电是一项颠覆性技术,涉及到许多关键技术的研发,商业化还需一段时间,但它代表能源动力行业的发展方向。 徐进良 项目负责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成果中,就有一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科技日报记者从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部署的“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华北电力大学牵头,取得重要突破。超高参数二氧化碳(简称sCO2)燃煤发电系统采用高温高压二氧化碳代替水蒸气,实现动力循环和电力生产。项目最终完成发电效率51%的1000兆瓦(MW)级系统概念设计,为逐步推进大容量超高参数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系统示范及应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与水蒸气发电相比,可实现快速升降负荷 为做好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承诺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CO2)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需要大幅减少CO2排放。 “一方面,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支撑清洁煤炭发电。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多能源互补,保证能源安全。”项目负责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进良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可再生能源发电时大时小、不稳定,“变脸变得快”,导致弃风弃光现象的发生。煤炭发电要跟上这种“变脸”,就需要快速变负荷。 “超高参数二氧化碳煤炭发电由于热源温度高,相比于水蒸气发电机组,具有明显效率优势,减少了CO2排放。同时,sCO2发电机组设备少,体积小,机组惯性小,非常灵活,可实现快速升降负荷,这对于水蒸气发电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徐进良说,sCO2发电对于平衡电网负荷波动,保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中的“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应运而生。 既考虑原始创新,又考虑工程落地需求 记者获悉,项目旨在研究解决超高参数二氧化碳燃煤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热力学循环及热学优化理论,以及关键部件能质转换与传递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锅炉燃烧及污染物控制、换热器、透平及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 为什么要设定如此的目标? “在我国发展sCO2燃煤发电过程中,基于我国国情及自主创新指导思想,走与国外不同的技术路线。我们既考虑原始创新,又考虑工程落地需求。”徐进良说。 在目标方面,我们要梳理sCO2煤炭发电和水蒸气发电,在热力系统构建、关键设备机理、设计、制造及运行方面,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重点要攻克哪些技术难题? “针对关键技术突破,形成系统的热力系统构建、关键设备工作机理、以及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和方法,支撑我国sCO2煤炭发电事业的发展。”徐进良说,通过研究,需回答采用sCO2煤炭发电在节省煤炭资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及经济性方面的优势,这些分析需建立在定量数据基础上。 在循环热力系统的构建上取得突破 徐进良介绍,项目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9年的中期验收。第二阶段是从中期验收到目前。 第一阶段在sCO2煤炭发电循环热力系统的构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超高参数二氧化碳循环最初不是针对煤炭发电提出的。这个循环要用到煤炭发电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项目第一阶段,围绕循环流量大,锅炉管堵塞引起机组效率下降,以及如何实现烟气热量‘吃干榨净’等关键问题,项目提出了锅炉模块化设计以及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彻底解决了循环构建方面的难题。”徐进良说。 第二阶段在关键部件能量传递转化上取得突破。 “最典型的是发现超临界流体的不均匀物质结构,颠覆了超临界流体具有均匀流体结构的常规认知,这一发现对于发展关键部件设计及运行技术意义重大,大幅提高关键设备设计精度并保证安全。”徐进良说。 超临界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超临界流体在自然界和工程上广泛应用。项目关于超临界不均匀物质结构的研究也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美国学者在发表的论文中,长篇幅正面引用及评价了本项目工作。 “本项目的工作指导了工程实际,项目理论指导了在华北电力大学建立的超高参数二氧化碳实验设施的建设,该实验台压力高达26兆帕(MPa),而国际上超高参数二氧化碳数据集中在8MPa左右,难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求,该实验台的建立弥补了国际上超高参数二氧化碳传热数据的不足。”徐进良说,另外,本项目成果还指导了我国建设的小容量超临界二氧化碳煤炭机组的研发。 以能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检验标准 在徐进良看来,项目取得关键突破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反四唯”的结果,项目实施不以发表论文和专利为指挥棒,而以能真正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检验成果的标准。为此,项目组克服困难,大胆创新,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项目实施更顺利。科技部实行“放管服”改革,简化了项目管理,减少了各类表格的填写,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思考科学技术问题和做研究,提高了研发效率。 第三是项目组实行了“挂图施工”,项目负责人严格按时间节点,督促项目组成员完成研发任务,保证质量,保证各课题间的数据交汇等。 对于未来项目的攻关工作,徐进良认为,相比于水蒸气发电机组,sCO2煤炭发电是颠覆性技术,涉及到许多关键技术的研发,商业化还需一段时间,但它代表能源动力行业的发展方向。 徐进良建议,我国“十四五”期间,应围绕sCO2煤炭发电,建设综合性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平台,验证已取得的sCO2煤炭发电理论和方法,取得运行数据,系统评估材料的耐久性,评估sCO2煤炭发电在经济及环保方面的优势,为建设商业化的sCO2煤炭发电机组进行技术储备和奠定基础。 “同时,着手进行大型sCO2煤炭发电机组发电的设计工作。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积极加入sCO2发电技术的研发行列,并开辟sCO2太阳能发电、sCO2中高温余热发电的新模式。”徐进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