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布局 深市公司“多点开花”》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3-21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纳入重要部署,提出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3月18日,美的集团的人形机器人样机首次曝光,其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整机研发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据悉,这款机器人可以完成握手、递水、开瓶盖、打螺丝等多种动作,并可以通过理解语音指令完成更多复杂的任务。不止美的集团,记者观察到,政策支持下,一批深市公司也正深耕产业链,探寻成长新空间。

    图为美的人形机器人样。企业供图

    关节执行器,是人形机器人硬件系统的关键部件。围绕这一核心领域,包括三花智控、汇川技术、固高科技在内的多家深市公司近年来的布局已初具成效。如重点聚焦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业务,其人形机器人执行器产线已进入试产阶段。固高科技则深耕运动控制领域,提供控制器、伺服系统及智能装备解决方案,其多轴协同控制技术可适配人形机器人复杂运动场景,已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场景并逐步向人形领域延伸。

    核心部件减速器方面,据介绍,双环传动目前在精密齿轮领域技术领先,RV减速器产品可适配特斯拉Optimus等机型。2024年与优必选共建“人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并进入波士顿动力供应链。

    自2008年开始研发减速器,中大力德目前已经批量销售行星减速器、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公司以精密减速器、减速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及智能执行单元组件为主要产品,形成了“减速器+电机+驱动”一体化的产品架构,为各类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设备提供安全、高效、精密的动力传动与控制应用解决方案。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另一家精密结构件核心供应商长盈精密也精准布局关节齿轮、轴承、关节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目前公司已进入特斯拉、Figure AI供应链,其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良率达95%,2025年订单量超10万套。另外具备压力、压电、应变、织物等柔性传感器及阵列的核心设计能力,汉威科技也已向多家机器人整机厂提供电子皮肤及指腹类传感器。

    受益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业务发力,多家深市产业链公司业绩方面也展现出发展韧性。其中,受订单增长影响,三花智控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5.63亿元,同比增长8.36%;实现净利润23.02亿元,同比增长6.59%。受智能制造升级驱动订单增长影响,固高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10.32%;实现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长0.22%。双环传动则预计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76%。根据2024年度业绩快报,长盈精密报告期实现营业总收入169.17亿元,同比增长23.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9亿元,同比增长796.99%。

  • 原文来源: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503/20/92179.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市机器人产业政策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机械行业持续走高》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11-17
    •   过去一周(2023.10.23-2023.10.27),中信机械行业上涨2.36%,表现处于中上游,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3。工程机械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有望助力机械设备企业海外业务发展,进而推动国产设备出口。9月叉车销量维持高增,行业景气度持续。上海市 机器人 产业政策落地,持续关注11月人形机器人相关事件发布带来的产业链机会。 据海关数据整理,按照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计算,我国工程机械9月份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额291.49亿元,同比增长1.83%;1-9月我国工程机械累计出口额2593.5亿元,同比增长21.7%。我们认为国内挖机等产品在全球市场仍有较强竞争力,我国与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体的深化合作有望带动我国工程机械设备出口规模提升。 9月当月销售各类叉车9.99万台,同比增长16.3%,其中国内市场销量6.63万台,同比增长19.5%;出口市场销量3.37万台,同比增长10.5%。我们认为锂电化和智能化赋能下,国内高性价比产品在国际市场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高增速有望延续。叉车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国内叉车企业稳步推进电动化产品结构改善以及国际化业务布局,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人形机器人处于商业化前期,需要软硬件不断迭代以达到“类人类”功能,解决成本问题是产业化的前提。AI赋能,特斯拉入局助力机器人产业化加速。国内机器人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积极推进机器人研发建设。有中长期份额提升和品类拓展(万能蒸烤箱、炸薯条机器人等)逻辑的商用餐饮设备厂商银都股份(603277)和包装机械设备厂商(饮料产线、常温奶产线)永创智能(603901)。 看投资段子,轻松一下: 上海机器人政策落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机会不容错过。工程机械、叉车销量持续增长,国产设备出口潜力巨大。银都股份和永创智能等企业积极拓展市场,AI赋能助力机器人产业化加速。机械行业比赶集还热闹,赶紧加入吧! 和讯自选股写手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和讯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和讯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和讯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万华化学加速布局聚苯硫醚产业》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近期,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公布两项“聚苯硫醚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标志着其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技术攻坚进入新阶段。第一项专利(CN202510000000.0)聚焦于高性能PPS树脂的分子结构设计,通过精准调控重均分子量(20000~50000)和巯基/氯端基比例(1~9),显著提升了树脂的加工流动性和与硅烷偶联剂的反应活性,为新能源汽车电机、5G高频连接器等高端应用场景提供了材料解决方案。第二项专利(CN202510000001.5)则突破性地降低了聚合过程中低聚物超微粉废料的生成量,通过优化催化剂体系和反应工艺,使废料产生量减少40%以上,契合其“绿色化”战略方向。 技术转化层面,万华化学已展开实质性行动。2024年7月,其研究院团队与德阳科吉高新材料、四川宜宾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无催化合成PPS工业化技术展开深度洽谈,重点考察了产研院开发的连续聚合工艺和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这一合作若落地,将推动PPS生产能耗降低25%,副产盐纯度提升至99.8%,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当前,中国PPS市场呈现“高端依赖进口、中低端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我国PPS折纯消费量达5.6万吨,其中约3万吨依赖进口,自给率仅46.4%。进口产品主要来自塞拉尼斯、东丽等国际巨头,其产品在耐水解性、长期热稳定性等指标上仍领先国产材料。 国内竞争格局方面,浙江新和成以2.2万吨/年产能稳居龙头,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100%,其产品已进入特斯拉、宁德时代供应链。山东滨化滨阳、重庆聚狮科技等企业紧随其后,前五家企业占据国内实际产能的91%。 值得关注的是,黄山东泰启新科技于2025年8月启动的年产8万吨PPS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建设全球一流产业集群,重点布局5G通信、人形机器人等高端领域,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应用场景:从传统工业到新兴领域的全面渗透 PPS凭借其耐高温(长期使用温度200℃以上)、耐化学腐蚀(耐98%浓硫酸)、高阻燃性(UL94V-0级)等特性,已成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材料。 新能源汽车方面,PPS复合材料用于锂电池盖板(电阻>101?Ω)、电子水泵外壳(耐150℃冷却液)、电机连接器(CTI≥600V),较金属部件减重30%以上,同时满足IP68防护要求。苏州纳磐等企业已实现PPS热塑复材制品在特斯拉、比亚迪等车型的批量应用。 5G通信方面,PPS的低介电损耗(Dk=3.1@10GHz)和高尺寸稳定性使其成为基站天线振子的首选材料。广东鸿塑科技开发的耐高低温透波PPS复合材料,可在-40℃~125℃环境下保持信号传输稳定性,已通过华为、中兴的认证测试。 航空航天方面,回收碳纤维增强PPS制成的旋翼机检修面板,较传统碳纤维/环氧材料减重9%,成本降低25%,且实现了废料100%循环利用,成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典范。 环保领域方面,PPS基布滤袋在垃圾焚烧炉除尘中表现优异,可耐受200℃高温和酸性烟气腐蚀,使用寿命较传统玻纤滤袋延长2倍,同时其可回收特性助力工业碳减排。 从产业数据看,2020-2024年我国特种工程塑料产能年均增长12%,产量增速达14.3%,而PPS作为细分领域增速更快。预计到2030年,国内PPS消费量将达9.4万吨,而产能仅14.3万吨/年,高端产品仍存在30%以上的供需缺口。万华化学等企业正通过三大路径抢占先机: 技术升级方面,开发无卤阻燃、生物基PPS等绿色产品。 产业链整合方面,布局硫磺-硫化钠-PPS-复合材料全链条,通过副产盐精制(纯度≥99.8%)和废硫酸回收,构建闭环循环经济模式。 应用拓展方面,联合下游企业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如针对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件的高耐磨PPS/PTFE复合材料。 竞争挑战:技术壁垒与生态构建 尽管前景广阔,PPS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高端产品的分子量分布控制、杂质含量(如金属离子≤1ppm)等指标仍需突破;成本层面,国内PPS生产成本较国际巨头高15%-20%,主要受硫磺价格波动和副产物处理成本影响;生态层面,行业缺乏统一的回收标准,目前仅有不到10%的废弃PPS被有效回收。 聚苯硫醚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窗口期”和“市场扩张机遇期”的交汇点。万华化学凭借其在聚氨酯领域积累的工艺Know-how和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有望在3-5年内实现高端PPS的国产化替代。而行业整体的发展,需要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发力,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同时,构建绿色循环的产业生态,最终推动中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跻身全球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