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20-12-07
  •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减排承诺引发世界瞩目和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意大利环保专家西尔维斯特里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此举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会议期间表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对此,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学校循环经济学教授、环保组织“京都俱乐部”科学主任西尔维斯特里尼表示,中方提出这一远大目标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西尔维斯特里尼说:“这项目标具有极大的雄心壮志。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可再生能源、电动交通工具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预计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有更多新政策出台。此外,中国这一立场鲜明的决定将促使其他国家进行反思并可能做出类似的决策。在我看来,中国此举尤其会在亚洲国家产生积极的‘传导作用’。”
    西尔维斯特里尼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公交车推广以及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认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可以从节能减排、提高产业能效等方面入手,加速实现绿色发展。
    西尔维斯特里尼表示:“如果要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首先得减少能耗。比如建筑节能方面,中国近年来做出了不少努力,不过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仍有提升空间,企业生产方面同样如此,需要提高效率,使用更少能源实现相同产出。毫无疑问,中国将继续推进电动汽车转型,目前已经引入了电动车销售配额,未来或许还会设定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这也将促使中国相关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中国一样,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也保持积极态度。欧盟委员会2019年底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表示,力争到2050年使欧洲成为“碳中和大陆”。近日,中欧双方领导人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对此,西尔维斯特里尼认为,欧洲与中国开展合作有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他说:“我非常赞同。欧盟和中国已就这一问题开展了对话沟通。欧洲与中国采取一致立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并且将开启双方合作,加速绿色转型。欧洲的政策由来已久,中国最近公布的目标非常重要,两方共同努力将对扭转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决定性作用。”

相关报告
  •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碳强度提前三年实现目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7
    • 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赵贝佳)国务院新闻办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并介绍有关情况。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展现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森林蓄积量已经增加了21亿立方米,也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完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从2011年起,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基础。2013年6月开始,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截至目前,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2.7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60亿元。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了双降,碳市场发挥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地方低碳发展的作用。 《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01 版)
  •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欧盟展现全球气候治理雄心_中国环境新闻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19-12-13
    • 受极端天气影响,意大利威尼斯今年遭遇严重洪灾。多个景点被破坏,不少馆藏文物“泡水”。图为人们走在简易搭建的步行桥上。 (新华社发)  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  “今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之年”——这是各界对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下简称COP25)”的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从2020年开始《巴黎气候协议》进入全面落实阶段,COP25是各方提交其《国别自主贡献承诺》的最后机会,“所以今年务必就各方增加贡献度达成最终协议,为明年9月份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二十六届大会做准备”。  除了强调各方承诺的紧迫性,COP25还显现出了不少新亮点。大会首次将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两大议题紧密连接,确认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决定探索“通过生态系统手段拯救地球”的新路径;各方致力于建设统一标准的“全球报告机制”以监测环境政策落实情况;各方承诺将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扩容至74亿美元,企业界在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目标上展现了更为积极的姿态,如亚马逊公司承诺在2040年前实现目标,全球有87家公司相关总投资有望达到2.3万亿美元。  欲掌握气候治理领导权  在参会各方中,欧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力求掌握领导权的意图和举措愈加清晰。针对美国“退群”的恶劣影响,欧洲议会在大会前宣布“欧洲成为全球首个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的大洲”,为在立法层面防止个别成员国仿效美国单方面“退群”奠定了基础。  欧盟委员会新任主席冯德莱恩再次强调欧洲在2050年前建成首个“碳中和”大洲的雄心,并拟在本次大会结束前推动欧洲理事会以决议形式凝聚“欧洲统一意志”,在明年3月份前形成《欧洲绿色协议》的最终版本。德国环境部长舒尔茨和外交部长马斯则明确表示,欧盟必须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者。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欧盟承诺水平来敦促各方设定更高贡献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COP25协调各方弥合《巴黎气候协议》中尚存的分歧。  这当中,作为全球最大多边融资机构、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方,欧洲投资银行(EIB)提出了建成全球首家气候银行、十年内新增1万亿欧元绿色投资、2021年开始全面停止石化类能源项目的贷款和投资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  EIB在COP25召开前夕专门发布报告警告各成员国:欧盟要推行领导全球气候治理的综合战略,加大绿色投资是核心,但在这方面却落后于中国和美国。  该报告显示,2018年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资额为1580亿美元,占其生产总值的1.2%,不仅低于美国的1.3%,更远低于中国的3.3%,落后中美最多的是在低碳交通和应对气候变化研发两大领域,每年投资缺口至少为2000亿欧元。为此,EIB建议欧盟成员国尤其是财政状况较好的国家,对能源和基础设施的绿色投资要尽快提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  作为欧盟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欧洲央行也不甘落后。为回应舆论要求,欧洲央行增持绿色债券以支持《巴黎气候协议》的呼声,新任行长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时隔16年后将重新作出战略评估,首先要维持价格稳定,其次是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金融风险,气变因素将成为欧洲央行制定宏观经济模型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此外,欧洲央行将调整其资产结构,总额高达2.6万亿欧元的资产池将逐步增持绿色金融产品、减持“导致大气变暖的资产”,希望欧洲其他金融机构跟进。  在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总裁期间猛烈批评成员国补贴石化能源的拉加德认为,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者通过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仍处于起始阶段,“但这应成为优先事项,并且要行动起来!”  承诺落实仍有不少困难  欧盟虽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出更大雄心,但上述承诺的落实仍有不少挑战。  首先,内部分歧掣肘政策落实。虽然环保主义者充分肯定欧洲央行资产“去碳化”的主张,但针对拉加德运用货币政策撬动绿色投资、希望欧洲议会立法确定“绿色资产”分类的提议,欧洲央行最大出资方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则直接“怼了回去”。一向质疑欧洲央行重启“量化宽松”的魏德曼称,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政府的职责,欧洲央行不应越俎代庖,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维持价格稳定,若再被用于实现气候目标,恐面临负担过重的风险。欧洲央行董事会有成员认为,各国央行可以促进实现《巴黎气候协议》目标,但不应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线,货币政策更不应成为在石化能源汽车等行业内改变消费者偏好的工具,否则将违反欧洲央行的“市场中性”和“行业中立”的原则。  其次,民意基础有所分化和削弱。EIB气候民调显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连续性上,有59%的欧洲人认为可通过政策干预逆转气候变化态势,虽略高于美国的54%,但远低于中国的80%;仅有七成左右欧洲年轻人认为他们的日常活动可帮助实现《巴黎气候协议》目标,“说得多、做得少”恐成尴尬现实。EIB负责气候行动事务的副行长纳瓦罗认为,这份民调凸显了欧洲人在“气候变化和日常生活互为影响”问题上较中国人仍有不小差距,超过四成的欧洲人仍乐观地认为气候变化无须干预。  “COP25归结下来就一句话——行动起来!”刚获得EIB大笔融资的伊维尔德罗拉公司总裁加蓝在COP25现场信心满满地如此宣示。作为“欧洲气候雄心”的一个缩影,这家全球最大风电生产商早在20年前就开始在拉美布局。“尽管有诸多困难,但我们看好‘零碳经济’的前景,已累计投入了1000多亿欧元。”加蓝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