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剪刀重写生命密码,推动生命科学革命性变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0-09
  • 10月7日,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两位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发明者:埃曼纽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获奖理由是“开发了一种基因编辑技术”。两人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

    组委会在新闻稿中将CRISPR/Cas9称作“基因技术中最锐利的工具之一”,利用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非常精确地改变动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这项技术对生命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正在为新的癌症疗法做出贡献,并可能使治愈遗传疾病的梦想成真。

    这是诺贝尔化学奖首次同时授予2名女性科学家。

    CRISPR-Cas9是一种基因编辑工具,其中Cas9酶就像一对能够切割DNA链的分子剪刀。一旦酶在特定位点切割DNA,就可以进行插入和编辑,从而改变DNA序列。

    CRISPR的全称是“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即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缩写。利用这种序列,细菌可以对侵袭过它的病毒产生“记忆”。自从日本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CRISPR之后,科学家就一直在研究这种奇怪的基因序列。然而,直到杜德纳和卡彭蒂耶偶然注意到一种名叫Cas9的蛋白,CRISPR才显示出它作为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巨大潜力。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Claes Gustafsson说,“这种基因工具有着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所有人。它不仅使基础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的作物,并将带来开创性的新疗法。”

    1968年,卡彭蒂耶出生于法国。她于1995年获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体科学研究所主任。

    1964年,杜德纳生于美国华盛顿。1989年,杜德纳获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基因剪刀:改写生命密码的工具

    1953年,J.D.Watson和F.H.C.Crick提出了DNA的分子结构。此后,科学家们开始努力开发能够操纵细胞和有机体遗传物质的技术。随着CRISPR-Cas9的发展,科学家如今能够在细胞和生物体内修改DNA序列。这项技术在基础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项具有惊人潜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发现是一个意外。诺贝尔奖组委会介绍,当卡彭蒂耶和杜德纳开始研究链球菌的免疫系统时,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开发出一种新的抗生素。意外的是,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工具,它可以用来在遗传物质上精确切割,使改变生命密码成为可能。

    2011年,杜德纳开始与卡彭蒂耶合作发展CRISPR技术。一年后,两人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分析了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在试管中精确切割DNA的可行性。他们简化了基因剪刀的分子组成,使这项技术更易于使用。

    此后,CRISPR技术被不断推广。植物科学家用它开发出能够抵御霉菌、害虫和干旱的作物。医学领域,新癌症疗法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当前,科学家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研究是否可以使用CRISPR/Cas9治疗镰状细胞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疾病,以及遗传性眼病。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被滥用。多年来,多国法律管控着基因工程的应用,其中包括禁止以遗传改变的方式修改人类基因组,涉及人类和动物的实验在开始之前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世界卫生组织近期成立了一个全球多学科专家小组,专注于审查与人类基因组编辑有关的科学、伦理、社会和法律挑战,目的是为人类基因编辑制定一个全球治理框架。

    专利与商业化

    除卡彭蒂耶和杜德纳外,还有几位科学家也被认为是CRISPR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者,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的张峰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的生物化学家Virginijus Siksnys以及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发掘者和命名者、西班牙微生物学教授弗朗西斯·莫西卡。

    1993年,莫西卡在研究一种生存在盐碱环境的细菌时意外发现了其DNA的独特重复结构,一种能够抵抗病毒DNA侵入的免疫系统。后来,他陆续在20种细菌的DNA里面发现,通过这种系统细菌可以记忆入侵过的病毒,当该病毒再次入侵时,该系统会识别并切割病毒核酸。莫西卡把它命名为CRISPR,即群聚且有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2012年,杜德纳与卡彭蒂耶在《科学》杂志上率先报道CRISPR能在试管中精确切割DNA。随后,博德研究所张峰领导的科研团队在2013年2月的《科学》杂志刊文称,他们将这一方法用在了真核细胞上——包括利用小鼠和人类细胞进行了试验。

    科学家们很快意识到CRISPR的巨大潜力,开启商业化的道路,闻名学术界的“基因魔剪”专利之争也随之展开。

    2012年5月,杜德纳所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交了与CRISPR相关的专利申请,同年12月,张峰所在的博德研究所也提交了有关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申请。杜德纳团队在全球首次报道可运用CRISPR-Cas9系统在体外进行DNA片段的切割,但无详尽的细胞实验进行验证;而张锋团队则是全球首次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真核细胞中得以实现。

    2018年9月10日,历经5年的“专利权争夺大战”尘埃落定,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宣布将CRISPR基因编辑专利权授予给麻省理工学院张锋教授团队。

    2013年,杜德纳与张锋、丘奇等人共同成立医药公司Editas Medicine。这家公司获得了4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于开发基于CRISPR的药物,早期主要关注眼部疾病的治疗。2018年,Editas Medicine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基因编辑临床试验许可。2016年,Editas Medicine在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在张锋取得CRISPR-Cas9的专利后,杜德纳便离开了Editas Medicine。目前,该公司的科学创始人为张锋、乔治·丘奇、J. Keith Joung和大卫·刘。

    除Editas Medicine外,另外两家初创生物技术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和Intellia Therapeutics也看好CRISPR技术的商业化,专注于开发镰刀型贫血症药物和癌症疗法等。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79326.html
相关报告
  • 《革命性发现——基因表达调控常规操作被重写》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8
    • 提到基因表达调控,遗传工程研究最常使用的是外源基因表达(即 DNA 重组技术)。1969 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 J. 夏皮罗等分离得到乳糖操纵子,使基因调控的研究逐渐成为分子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乳糖操纵子的研究中,筛选调节基因发生突变和操纵基因发生突变的突变型一直都是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核心。 即便是炙手可热的 CRISPR/Cas 系统也属于定向诱变基因组 DNA 组成。有没有方法能在不改动基因组结构的前体下,自如地调控基因的表达开合呢? 有,DNA 亚基的化学修饰(即表观遗传学修饰)就是其中一种有效途径。 路德维希 - 马克西米利安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aet,LMU)的研究人员最近破译了这种调控程序,模仿天然方式成功激活了沉默基因,同时保证了基因本身没有受到任何损害性影响。 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细胞都含有完整版的遗传信息拷贝。但是,分工明确的细胞们,最终只选择表达完整版基因库中的部分信息。对 DNA 进行简单的化学修饰,就能让细胞正确地开启某些基因,并恰当地关闭某些基因。造物主设计的这种调控模式极具灵活性,这种情况下的基因 “激活” 和 “失活” 都是完全可逆的。 自从发现表观遗传学调控以来,人们一直想操纵这种天然机制。时至今日,这一理想终于被来自 LMU 的 Thomas Carell 教授团队付诸了实践。他们证明,一种新机制不仅能激活 “沉默基因” 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潜在的有害中间体,文章 发表 在最新一期《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 胞嘧啶的甲基化功能已经被研究的比较透彻了。已知非甲基化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化基团(CH3)形成 5 - 甲基胞苷(5-methylcytidine)能阻止基因激活。“细胞如何扭转这种甲基化活动,使失活的基因恢复激活状态呢?”Carell 说。 甲基化容易,拆除甲基化却困难重重。目前的技术手段,只能将甲基化的胞嘧啶从 DNA 中删除,然后再用非甲基化的胞嘧啶碱基替换上去。这种 “分子手术” 非常危险,因为它需要切开至少一边的 DNA 链,有时甚至需要两边同时切断,除非立即进行修复,否则 DNA 的断裂将对细胞产生严重后果。 Carell 等人采用新的方法提高了 DNA 去甲基化的安全性。他们通过酶促反应,让胞嘧啶上的甲基基团氧化为 5 - 甲酰胞苷(5-formylcytidine)。这种酶是 Carell 实验室于 2011 年首次在小鼠干细胞中发现的。 他们在小鼠体内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 5 - 甲酰胞苷,观察到这些 5 - 甲酰胞苷能被迅速转化为非甲基化的胞嘧啶。“我们确认细胞正是通过这种机制,在 DNA 水平上迅速而且安全地把‘沉默基因’转化为‘表达基因’,这避免了 DNA 链的断裂,”Carell 说。 这对医学研究来说绝对是一项新的突破。今后,科学家们将可以采用更 “天然” 的新方法来重新编程干细胞!在不改动基因组的前体下,实现基因表达或关闭程序。
  • 《述评 | 访科学家如何重写生命蓝图,创造前所未有的蛋白质》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7
    • 在生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遗传信息都蕴藏在只包含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中。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侧链控制蛋白质折叠、相互作用和化学性质。而大自然限制可用的侧链种类,从而限制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 在上世纪80年代,彼得·舒尔茨就在思考为什么大自然以这种方式限制自己,并开始试图摆脱这种限制。几年后,他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并带领他的团队通过调整蛋白质合成的机制实现了这一点,这项工作标志着破解基因密码的关键成功。从那以后,许多研究人员追随舒尔茨的脚步,调整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机制,改变现有的大分子,并利用全新的氨基酸来创造前所未有的蛋白质。 由表及里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使遗传信息得以表达。在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被复制到mRNA中,mRNA中的每三组碱基代表遗传密码中的一个密码子。总共有64个密码子,61个有义密码子编码氨基酸和3个密码子编码翻译终止信号。氨酰-tRNA合成酶将tRNA与其同源氨基酸结合,通过tRNA反密码子的特异性识别同源氨基酸被带到核糖体正确位点参与翻译。要让翻译系统接受全新的非天然的氨基酸,就需要进行几个关键的调整。 首先,舒尔茨团队设计了一种化学方法,将非天然氨基酸连接到可以识别终止密码子的tRNA上。然后,他们将青霉素耐药蛋白β-内酰胺酶基因中引入一个终止密码子。利用这些修饰,研究人员探索了不同的非天然氨基酸突变对酶活性的影响[1],但研究进展仅限于体外实验。为了将非天然氨基酸掺入活细胞中,必须在不影响内源翻译机制的情况下扩充新的翻译机制。最终,舒尔茨团队确定了来自古细菌甲烷球菌的正交氨酰tRNA合成酶/tRNA对,该古菌不容易识别大肠杆菌内源的tRNA或氨酰tRNA合成酶。2001年,研究人员将该系统设计到大肠杆菌中,使细胞能够利用扩展的翻译机制将非天然氨基酸整合到蛋白质中[2]。这可能是体内遗传密码扩展的开始。 百花齐放 目前已经将200多种非天然氨基酸基因编码成蛋白质,这为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例如,科学家可以将荧光标记物引入蛋白质或者进行光笼实验,蛋白质活性在光笼基团存在时被抑制,而在合适波长光照下蛋白质可以脱去光笼基团而复性。科学家们还在大肠杆菌、线虫、果蝇、植物和小鼠等生物中实现了遗传密码扩展。 剑桥大学的Jason Chin团队将AlkK氨基酸掺入到蛋白质中,用它控制小鼠脑细胞基因的开关。研究人员删除了参与调节昼夜节律的关键基因,并将一种只有在AlkK存在才能被翻译新版本的基因引入体内。因为老鼠不能自己合成这种氨基酸,所以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饮用水中的AlkK来控制老鼠的昼夜节律[3]。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化学生物学家王磊正在开发基于蛋白质的药物,它可以与其他生物分子形成共价键。蛋白质通常通过相对较弱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但共价键可以使它们的效力增强。2020年,他的团队将非天然氨基酸FSY纳入免疫检查点蛋白PD-1中以创造一种抗肿瘤药物。通常,T细胞上的PD-1和肿瘤细胞上的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抑制免疫反应,使肿瘤能够逃脱免疫监视。当Wang的团队将含有FSY的PD-1注射到植入人类癌细胞的小鼠体内时,该蛋白与PD-L1形成了一个不可逆的共价键,导致肿瘤收缩[4]。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刘涛团队一直在将遗传密码扩展应用于细胞和基因治疗。在2021年报道了一种工程细胞能在合成氨基酸OMeY存在时表达胰岛素。当被植入糖尿病小鼠体内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它们在动物食物中分配的OMeY含量来控制动物的血糖水平[5]。 革故鼎新 除了编码新的氨基酸外,扩展遗传密码的一个应用是遗传隔离。遗传密码有61个有义密码子只编码20种天然氨基酸,这意味着多个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通过将编码相同氨基酸的冗余密码子替换为一个同义密码子,并去除冗余密码子的翻译机制可以使工程细胞有效地免疫外来基因的侵入。 2022年,Chin团队证明了这一概念:他们创造了一个大肠杆菌突变体,其中6个丝氨酸密码子中的两个被重新分配来编码其他氨基酸——然后删除识别原始丝氨酸密码子的tRNAs,以确保病毒不能使用内源tRNA。由此产生的细胞对来自其他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以及病毒感染具有一定抗性[6]。合成生物学家乔治·丘奇领导的小组在今年应用了类似的“基因防火墙”方法创造了抗噬菌体细菌[7]。。研究人员还可以使用一种改良的遗传密码来制造聚合物。2021年,Chin的团队破解了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短聚合物的基因密码[8],制造出全新的人工聚合物比如塑料。塑料也是由长串的单体组成的,尽管遗传密码决定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但人工聚合物没有等效的系统。Chin表示:“如果能像编码蛋白质一样编码扩展的构建块,那么就可以把细胞变成活的工厂,进行从新药到材料的各种聚合物的编码合成。” 突破桎梏 除传统的重新分配密码子方法外,遗传密码扩展还可以通过将碱基种类从4个碱基扩大到6个实现。2014年,由当时在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的生物化学家弗洛伊德·罗姆斯伯格领导的一个团队报告说创造了一种具有6种碱基基因的菌株,并可以成功复制,这些细胞可以利用它们扩展的DNA产生含有非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9]。打破密码子长度的限制同样能实现遗传密码拓展,将一个密码子的长度从3个碱基扩大到4个碱基从而将可能的密码子数量增加到256个。但这需要修改包括核糖体在内的翻译机制的多个组成元素。Chin团队利用这种策略创造了一种利用68个密码子编码24种氨基酸的合成大肠杆菌[10]。 一些研究人员正在尝试更极端的改变,在蛋白质中掺入β或γ氨基酸(与自然界中发现的α氨基酸相反),或者是天然氨基酸的镜像氨基酸。由这些特殊氨基酸组成的聚合物可能是高度稳定的,因为传统的蛋白质降解机制将无法识别它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lanna Schepartz团队报道了一种来自甲烷古菌的接受非α氨基酸的合成酶,该团队还报告了一种计算技术,用于筛选大肠杆菌核糖体的独特的骨架单体,这将有助于识别最有可能与现有核糖体兼容的非α-氨基酸[11]。 2022年西湖大学的朱听团队化学合成了一种镜像RNA聚合酶,它可以合成产生镜像核糖体所需的所有RNA分子[12]。虽然还需要更多的步骤才能实现镜像核糖体,但创建这样的分子将是利用翻译机制制造镜像蛋白质的重要一步。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重新编程核糖体以创造具有碳-碳键的聚合物,而不是通常的连接氨基酸的酰胺键。如果这些策略得以实现,将赋予科学家对新聚合物的巨大合成能力。Alanna Schepartz认为“没有人知道具有相同长度和序列定义水平的碳-碳键聚合物能产生什么性质,因为从来还没有产生过那样的分子,希望能够尽快实现这一目标,那将会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 Commun”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CtbVKb_bhbozGpXswEM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