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抽检:两次结果缘何大相径庭?》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2-03-31
  • 2012-3-31: 新华网北京3月30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任卫东、毛伟豪、李德欣、周宁)3月30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以螺旋藻为原料的13家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显示仅有1家产品的重金属含量“不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28日播发的《审批合格的螺旋藻为何“铅超标”?》报道中,提及国家食药监局曾对螺旋藻产品进行过抽检,并于2月29日下发通知,通报地方监管部门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名单。   短短的一个月,两次检测结果缘何大相径庭?涉事企业超标所参照的“国家限量值”究竟是哪个标准?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
  • 原文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2-03/31/c_122912210.htm
相关报告
  • 《中国螺旋藻网》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5-09-19
    • 中国螺旋藻网由全国多位知名藻类专家和科研院校共同自愿组织发起,为全国性的行业非营利性商业机构。由各成员提供资料,组织科研,并承担相关费用。 本网的宗旨是:为中国螺旋藻用户提供“真实的专业知识、放心的产品信息、行业的最新资讯”。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为中国螺旋藻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
  • 《螺旋藻与高浓度固体食物垃圾和污泥的厌氧共消化协同产甲烷》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4-18
    • 在现有的消化设施中,这是一种经济的方式将微藻与食物垃圾和污泥共同消化。然而,这些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在高固体浓度下并不明显。在这项研究中,螺旋藻与批次实验中的食物垃圾和污泥共同消化,并且在产甲烷速率和产量方面对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食物垃圾共同消化使甲烷产量最多提高37.5%,并将产甲烷速率从0.16 d-1加速至0.35 d-1,但共基质中微藻的比例应低于25%以最大化协同作用。 。与污泥共同消化使甲烷产量提高了10.3%,但产甲烷率保持在0.16d-1不变。将来自共消化的实验甲烷产物与基于微藻,食物垃圾和污泥的单消化的计算值进行比较。就甲烷产生而言,协同作用发生在微藻和污泥的任何混合比例,但最佳性能是由共基质中66%的微藻引起的。总之,共消化的协同效应在-5-15%的范围内变化,当微藻在与食物废物的共基质中占6-38%或在与污泥的共基质中占33-67%时。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