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使得海洋微生物可降解塑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08
  • 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了全球环境,不仅对大自然和动物有害,对人类健康也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研究表明在人类血液中已发现了塑料。2010年,研究人员估计,一年内有80亿公斤塑料涌入海洋,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急剧增加。进入海洋的塑料如果迁移到中心位置,就会形成垃圾漩涡,如覆盖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带。这些塑料无法降解,而是分解成更小的颗粒,最终成为在环境中持续数世纪的微塑料。

    为了解决塑料垃圾增加的问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新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旨在取代传统使用的塑料。在证明这种聚氨酯泡沫塑料可以在陆基堆肥中生物降解后,研究团队证明了这种材料也可以在海水中生物降解。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斯克里普斯的埃伦·布朗宁·斯克里普纪念码头和实验水族馆对新研发的生物降解聚氨酯材料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该码头的位置为科学家提供了在天然近岸生态系统中测试材料的途径和机会,而这正是垃圾塑料最有可能最终出现的环境。研究小组在聚氨酯泡沫塑料上发现了多种海洋生物,它们将材料生物降解回其初始化学物质,并将其作为营养物质消耗掉。

    研究人员将泡沫塑料样品暴露于潮汐和波浪中,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跟踪分子和物理变化。结果显示,在短短四周内材料就开始降解。然后,研究人员从圣地亚哥周围的六个海洋地点发现了能够分解和消耗聚氨酯材料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的混合物,生活在整个自然海洋环境中。(张灿影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today.ucsd.edu/story/a-sea-change-for-plastic-pollution-new-material-biodegrades-in-ocean-water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深海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分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9
    • 可生物降解塑料能在陆地、河流和海岸被微生物分解。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深海极端环境下,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否会被深海微生物降解。日本东京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代表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聚羟基烷酸酯、可生物降解性聚酯和多糖酯)在757至5552米不同深度的微生物分解情况。研究人员根据重量损失、材料厚度减少和表面形态变化来评估样品的降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聚(L-乳酸)在海岸或深海都不会被降解,而其他可生物降解的聚酯、聚羟基烷酸酯和多糖酯都会被降解,降解速率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慢。研究人员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了深海塑料碎片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发现随着水深的增加多样性降低,利用宏基因组学发现了几种优势微生物携带了可能编码塑料降解酶的基因,如聚羟基烷酸酯解聚酶和角质酶/聚酯酶。对现有宏基因组数据集的分析表明,这些微生物存在于其他深海地区。该研究结果证实,尽管效率远低于沿海环境,但可生物降解塑料可以被深海海底微生物降解。(张灿影 编译;熊萍 校稿)
  • 《海洋微生物降解塑料机制破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8
    • 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能不能被深海微生物降解? 降解过程会不会释放出新的污染物?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深海微生物代谢机制与环境作用创新团队报道了两类常见塑料垃圾的深海微生物降解过程,探究了深海沉积物中潜在降解菌的降解机制,以及微生物塑料降解的负面作用。 研究发现,深海细菌一方面确实参与了塑料的彻底降解,同时也促进了微塑料的形成与环境释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 (PET) 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聚酷类塑料,全球每年生产量近7000万吨,常用于饮料瓶、包装材料等。由于PET比重大于海水,容易沉降到海底,是深海环境中丰度最高的塑料类型之一。上述研究采集了来自西太平洋的深海沉积物 (5000米左右水深),以PET为唯一碳源与能源在实验室富集一年后,获得了PET降解菌群。研究首次证明了深远海沉积物中存在PET塑料降解菌,它们在原位环境中可能缓慢降解沉到海底的塑料垃圾。另外,该团队还利用广泛分布的两株海洋细菌来观察其对聚苯乙烯 (PS) 塑料生物降解与微塑料的形成过程,该研究为深入理解海洋微生物介导的塑料碎片化过程与纳米塑料来源及环境归宿提供了参考。